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盛弘股份研究报告电力电子转换设备专家,新能源业务厚积薄发

  • 作者:躔jon快
  • 2023-02-28 11:37:51
  • 分享: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证券,王哲宇,张正阳)

1.公司简介电力电子转换专家,业务领域多点开花

1.1.公司深耕电力电子转换技术,业务领域持续拓宽

公司为国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核心电力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各项业务高速发展。盛弘股 份成立于 2007 年,成立初期以电能质量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2010 年起公司相继 布局储能微网产品、电动汽车、电池化成与检测、工业电源等产品条线,目前已形成工业配 套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四大业务板块。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保持稳健经营、积极进取的发展思路,2017 年正式登陆深交所,各项业 务发展进一步提速。

公司立足电力电子转换核心技术,工业配套电源与新能源两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2021 年公 司工业配套电源板块(电能质量、工业电源)及新能源板块(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新能源电 能变换设备、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分别实现收入 4.04/5.86 亿元,占比分别为 40%/57%, 两大业务条线保持协同发展。目前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石油矿采、轨道交通、 IDC 数据中心、通、冶金化工、汽车制造工业、高端制造装备及装备制造、公共设施、银 行、医院、剧院、广电、主题公园、电力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锂电池、铅酸电池生产商、 电动汽车生产商、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站、电力辅助服务、无 电地区电力供应、智能电网、工商业综合能源管理应用等多个行业终端市场。

公司具备较强的研发技术基因,“事业部+支持平台”的运营模式可充分调动各业务条线的积 极性。长期以来公司秉持技术为基、产品为本的经营理念,近年来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始终 保持在 9%以上,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接近 40%。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投入,公司现已形成 一支电力电子领域研发能力一流的技术团队,深厚的技术积累使公司得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客户的新需求,从而由传统的电能质量设备制造商成长为综合性电力电子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公司采取“事业部+支持平台”的运营模式,各大事业部 根据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及所处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运营计划,品牌建设推广、供应链、财金 法务、人力资源等支持性职能则由统一的内部平台进行辅助,内外协同的运营机制充分保障 了各事业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各项业务不断开拓疆界。

1.2.公司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股权激励方案有望充分调动积极性

公司当前股权结构较为清晰,创始人方兴先生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上市前公司股 东方兴先生、肖学礼先生、盛剑明先生曾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股票上市之日起 36 个月内保持一致行动关系。2020 年 8 月 23 日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不再续 签,当前方兴先生为公司唯一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截至 2023 年 1 月 12 日共持有公司股 票 3877 万股,占总股本比例 18.89%,此外肖学礼先生、盛剑明先生分别持股 5.00%及 7.12%。

公司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股权激励落地后有望进一步提升核心团队积极性。公司管理团队 较为稳定,目前主要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均在相关领域具备长期、丰富的经验,其中多 位高层曾任职于华为、艾默生等行业头部企业。2022 年 3 月公司发布上市后首次限制性股票 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权益总计不超过 461.40 万股的限制性股票,约占公司 股本总额的 2.25%,涉及对象包括 242 位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考核年度为 2022-2024 年。我们认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将进一步实现核心团队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绑定, 从而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的积极性,助力公司长期、稳健发展。

1.3.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盈利能力保持较高水平

近年来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2014-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1.57 亿元增长至 10.21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30%,归母净利润则由 0.31 亿元增长至 1.13 亿元,年均增速约为 20%。 2020 年后,随着新能源市场的需求逐步打开,公司各项业务呈加速增长趋势,2022 年前三 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42%,增速创公司 2017 年上市以来新高,而根据公司公布的业绩预告,2022 全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95-2.45 亿元,同比增速高达 72%-116%。

传统电能质量设备业务平稳增长,新能源业务占比持续提升。具体拆分来看,2017 年上市后 公司传统的电能质量设备业务(现归属于工业配套电源板块)呈稳定增长态势,收入由 2017 年的 2.18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4.04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6.7%。相较而言,储能变流 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电池检测及化成设备等新能源业务增长更为强劲,公司新能源整体 收入占比由 2017 年的 50%左右提升至近两年的 55%以上。

上市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保持较高水平,各项费用率随收入规模扩大而明显摊薄。在各项业 务快速扩张的同时,近年来公司盈利能力亦保持较优水平,2017 年上市以来公司综合毛利率 基本保持在 45%-50%的区间(2021 年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有所下滑),净利率则稳定在 10% 上下。随着公司收入体量的扩张,公司整体费用率得到有效摊薄,除了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以 外,销售及管理费用率近年来均有明显下行。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盈利质量较高。截至 2022Q3,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52.0%,流动比率/速 冻比率分别为 1.58/1.08,有息负债金额较小,财务结构稳健。此外,公司资金周转长期保 持较好水平,近年来经营性净现金流与净利润保持同步增长,整体盈利质量较高。

1.4.产能大幅扩张,公司开启成长新阶段

公司惠州、苏州生产基地陆续投产,产能大幅扩张助力公司成长加速。公司长期以来保持轻 资产的运营模式,聚焦于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制造环节投入相对较少,而随着下游需求的 快速增长以及自身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 2021 年起对自身产能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扩 张。其中,惠州盛弘电气工业园于 2021 年 6 月建成并于 2021 年内转固,根据公司变更募投 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达产后可新增 120 万千瓦电能质量产品、充电桩、电池检测设备等各 类电力电子产品产量,目前公司主要生产场地已完成搬迁。此外,公司苏州生产基地亦于 2021 年开启建设。随着生产基地的陆续投产,公司已为后续的业务扩张做好充足准备,未来成长 有望进一步提速。

2.公司工业配套电源业务底盘稳固

2.1.电能质量产品传统业务迎来新增量

2.1.1.新能源并网及用户侧电气化改造将成为电能质量设备重要的结构性增量

电能质量设备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电能质量指通过公用电网供给用户端交流 电能的品质,理想状态下电网应以标准的频率、波形及电压向用户供电,但实际电力系统中 存在大量非线性设备及各种外来干扰因素,从而造成谐波、无功、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 题。电能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若电能质量过低将导致输配电损耗增加、电 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电动机寿命减少等各类后果,严重时还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电 能质量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供电、配电等环节加装滤波设备和无功补 偿设备可有效改善各环节的电能质量。

电能质量设备应用领域广泛,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 及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速,电能质量设备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在输变电、发电、钢铁、冶金、煤炭等传统领域的基础上,其应用范围开始向轨道交通、电 动汽车、数据中心、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延伸。根据智研咨询统计,2013-2019 年中国电 能质量治理行业市场规模从 691 亿元增长至 120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 10%,其中电能质 量设备占比接近 80%。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将有效拉动电能质量治理设备需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形式存在较 大的波动性,其大规模并网将造成电网功率因数降低、电压幅值波动增大,从而冲击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新能源发电侧部署无功补偿装置等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已成为当前的通 行做法。过去十年间国内新能源发电已由起步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内新增 风电/太阳能装机规模分别达到 157/205GW,较十二五期间提升 64%/447%,而国内高压 SVG 行业市场规模亦由 2011 年的 4.3 亿增长至 2019 年的 40 亿以上。在国内“双碳”转型加速, 同时风电光伏正式进入平价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十四五开始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再上 台阶,2021-2022 年国内新增风光装机规模已超过 200GW,新能源发电侧电能质量治理设备 的需求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电能替代持续推进,带动用户侧电能质量治理需求持续提升。电气化转型是实现“双碳”目 标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国内电气化率稳步提升,根据中电联发布报告,2020 年电能在我 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为 26.5%,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国内用户侧电能替代 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区域累计电能替代量分别达到 7372/983 亿千瓦时, 钢铁、冶金、化工等传统领域的电气化转型有望对用户侧配用电系统的建设产生明显的拉动 作用。整体上看,我国电能质量治理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随着国内制 造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各类高精尖设备的应用将使得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用户侧电能质量治理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1.2.公司深耕用户侧低压电能质量治理场景,盈利能力出色

国内电能质量治理市场逐步向技术实力强、规模大的头部厂商集中。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 来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以及用户侧的电气化改造将成为电能质量治理市场重要的结构性增 量,行业未来有望延续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厂商在技术水平、 产品迭代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除了少数高端市场仍由施耐德、ABB 等海外巨头占据,大多 数电能质量治理领域国内厂商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国内电能质量设备市场的参与者相对较多,根据智研咨询报告,目前能够生产销售高压 SVG 的国内厂商共有 100 余家,低压 SVG 和 APF 的厂家则有 70-100 家,但其中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可实现全系列 产品更新换代的厂商仅有约 20 家。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低端市场的竞争将较为激烈,而中 高端市场则有望逐步向技术实力、规模体量占优的头部厂商集中。

公司电能质量治理业务积累深厚,近年来销量及收入持续增长。公司为国内最早研发生产低 压电能质量产品的企业之一,率先将三电平模块化技术运用于电能质量产品,近年来电能质 量产品类型及应用领域持续拓宽,现已覆盖谐波治理、无功补偿、地铁储能、电压暂降、保 障用电安全的工业 UPS 等领域。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与过硬的产品质量,公司多次中标汽车 制造、面板制造、半导体制造、大型石化企业、地铁、医院、大型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在 低压电能质量的细分领域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14-2021 年公司电能质量产品销量由 215MW 增长至 1616MW,收入则由 1.22 亿元增长至 4.0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8.7%,2022H1 公司 电能质量业务实现收入 1.64 亿元,同比增长 27.5%。

公司聚焦用户侧低压细分领域,电能质量治理产品盈利能力优于同行。相较于面向大型发电 企业或电网企业的高压电能质量治理产品,低压用户侧场景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较低,盈 利能力相对较优。公司在低压用户侧电能质量治理领域深耕多年,在品牌、客户方面具备较 强优势,近年来电能质量产品毛利率高达 5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同行上市公司 30%左右的 水平。如前所述,未来国内用户侧电气化改造的进程将持续加速,公司电能质量治理业务有 望维持近年来较好的发展势头。

2.2.工业电源激光器、单晶炉配套电源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除了传统的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公司正积极向功率控制电源、特种电源等工业电源领域拓展, 目前已在激光发生器电源及单晶炉配套电源上取得一定突破,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2.2.1.激光发生器电源激光器国产替代带来切入良机

激光器是激光设备中最为核心的零部件,电源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光器是通过人 工方式用光或放电等强能量激发特定物质从而产生激光的装置,按工作介质可分为气体激光 器、液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航 空、钢铁、造船、电子等多种领域。典型的激光器一般由光学系统、电源系统、控制系统和 机械结构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电源系统是激光器的能量来源,主要起到控制激光输出强弱的 作用,其功率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激光器的性能。

国内激光设备市场持续增长,全球占比稳步提升。随着国内制造业的持续转型升级,激光加 工作为一种技术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生产工艺开始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根据《2022 中国 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统计,2021 年国内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821 亿元,同比增长 18.6%, 近年来的整体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市场,目前中国在全球激光设备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达到 60% 左右。

激光器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公司迎来切入良机。我国激光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前期国内激光 器市场主要由海外厂商占据,但近年来国内厂商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从低功率段起步逐 渐实现国产替代。2014 年国内低功率激光器国产化率略超 60%,中功率激光器国产化率不到 30%,高功率激光器领域近乎空白。而到了 2020 年低功率激光器已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中 高功率激光器国产化率亦超过一半。随着锐科、创鑫等优秀国产激光器厂商的快速崛起,国 内激光发生器电源厂商正迎来切入供应链的良好机遇,目前盛弘已开始向包括锐科在内的多 家国内激光器厂商供货,未来相关业务有望逐步放量。

2.2.2.单晶炉电源硅片环节大幅扩产带动单晶炉配套电源需求

全球光伏装机空间打开,各环节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以及装机成本的持 续降低,目前光伏行业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全球装机空间充分打开,IEA 预计 2022 年全球 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 260GW,对应 2020-2022 年的平均复合增速超过 30%。目前中国在光伏 产业链各环节中均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1 年全国多晶硅产 量达到 50.5 万吨,同比增长 27.5%,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则分别为 227/198/182GW,同比分 别增长 40.6%/46.9%/46.1%。我们认为光伏产业已步入长期成长轨道,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

产业链迎大幅扩产,硅片环节产能成倍扩张。在下游需求持续旺盛的背景下,2021 年起供给 端开始成为限制装机增长的主要因素,上游硅料、硅片出现阶段性供需紧张,价格持续上行。 在良好盈利前景的驱动下,近两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迎来大幅扩产,其中硅片环节产能扩 张幅度相对较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 2021 年底全球硅片产能约为 415GW,而根据 PVInfoLink 的预计 2022 年底硅片环节产能将达到 536GW,2023 年底则可达 731GW。

硅片大幅扩产带动相关设备投资,公司单晶炉配套电源有望实现突破。目前单晶已成为光伏 行业的主流方案,而单晶硅是由高纯度的多晶硅在单晶炉内拉制而成,因此硅片环节的大幅 扩产将带动单晶炉等相关设备的需求大幅增长。单晶直拉过程对温度、速度等工艺参数均有 较高要求,相应的配套电源需要具备极高的控制精度与稳定性,公司目前已与隆基等头部硅 片企业开展产品测试认证工作,未来相关业务有望取得突破。

3.公司新能源业务成长加速

3.1.储能下游需求放量,公司储能业务厚积薄发

3.1.1.全球储能市场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行业爆发时点已至。不同于传统的化石能源, 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形式具有天然的间歇性与波动性,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的提升, 其对电力系统的冲击也将逐步显现。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主要起到存储能量的作用,是解决高 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出力与负荷时空不匹配、电网运行不稳定、新能源消纳等问题的核 心手段,未来配置需求将持续提升。根据 BNEF 统计,2021 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 10GW/22GWh,较 2020 年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截至 2021 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容量约为 27GW/56GWh。考虑到 2021 年底全球累计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已达 837/942GW,以此推算储能 在全球风电光伏装机中的占比仅为 1.5%左右,我们认为储能市场的高速增长才刚刚开始,行 业发展前景广阔。

顶层设计出台,国内各环节储能发展模式逐步清晰。2021 年以来国家、地方层面相继下发储 能行业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2022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的《“十四五”新型 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 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的目标。随着发电侧、电网 侧、用户侧储能商业模式的日益清晰,国内储能行业发展有望明显提速。

新能源配套储能率先起步,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后续接力。根据 CNESA 统计,2021 年国内新 增电化学储能装机 2.32GW,同比增长近 49%,其中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的装机规模分 别为 0.98/0.84/0.58GW,占比约为 41%/35%/24%,各环节储能发展齐头并进。考虑到在 2021年各省发布的风电、光伏项目竞争性配置规则中,储能已基本成为新能源项目“标配”,目 前已有近 20 个省份出台了新能源配套储能的具体量化要求,我们预计 2022 年新能源配套储 能将率先放量。长期来看,随着电网侧储能成本传导机制的逐步确立、用户侧峰谷价差的进 一步拉大以及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后续电网侧储能与用户侧储能亦有望贡献较大增量。

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提升储能经济性,海外储能市场景气延续。目前美国、欧洲、日韩等发达 地区已进入新能源装机替代传统火电装机的阶段,且电力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储能行业已 进入经济性驱动的自发增长阶段。尤其是 2021 年下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气候环境、供 给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推动电力价格同步大幅 提升,新能源及储能项目的经济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在近两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我们预计 未来海外储能需求仍将持续向好。

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充分打开,2023 年大储弹性可期。综上所述,当前海内外储能市场均已步 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从结构上来看 2022 年全球储能装机的增量更多来自于海外户用市场(尤 其是欧洲地区),持续飙升的居民用电价格是最为核心的驱动因素,而在上游原材料价格高 企的背景下,对成本更为敏感的大型储能市场 2022 年的需求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站 在当前的时间节点,我们认为 2023 年全球储能行业有望迎来更大的爆发,从政策端来看, 国内新能源项目存在刚性的配套储能需求,美国等海外市场的储能补贴则有望逐步落地;从 收益端来看,国内独立/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有望在探索中走向成熟,海外电价中枢的上移 以及电价波动的加剧同样有利于储能收益空间的提升;从成本端来看,2023 年随着上游产能 的逐步释放,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拐点或已出现,储能装机成本有望重回下行通道。综上, 我们看好 2023 年全球大型储能项目有望大规模启动,装机增速或超户用储能。

3.1.2.公司储能业务起步领先,快速放量可期

公司在储能领域布局超过十年,技术积累深厚,产品体系齐全。公司早在 2010 年就成立了 储能微网产品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储能变流器及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的全面布局,储 能业务范围涵盖工商业储能、电网级储能、微电网解决方案等各类场景,具备从商业模型计 算、电力电子方案设计到集装箱布局的一站式服务能力。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储 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电力电子设备在储能总成 本中的占比约为 10%-20%,价值量仅次于电芯,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储能业务有 望充分受益。

公司在储能变流器环节具备较强市场地位,出货量位居行业前列。凭借前瞻性的业务布局以 及长期经验积累,目前公司已在储能变流器环节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累计出货量超过 1GW, 产品及解决方案遍及全球五大洲 20 多个国家与地区。根据 CNESA 的统计,近年来公司始终 位列国内储能 PCS 厂商出货量前十,其中 2021 年全球出货量排名第六。

公司储能业务海外占比较高,盈利能力整体较强。此前公司储能业务主打工商业及微网这一 细分场景,主要面向海外市场,2020 年公司储能收入中海外地区的占比接近 2/3,其中美洲、 欧洲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 31%和 21%。如前所述,在海外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电力体系下, 储能成本的传导更为顺畅,因此整体来看盈利能力优于国内。2020 年前公司储能业务的毛利 率保持在 50%左右,2021 年受国内储能市场放量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毛利率出现一定下 滑,但与同行上市公司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与固德威、锦浪等海外户用储能变流器厂商基 本相当。

乘行业发展东风,公司储能业务贡献有望持续提升。储能是公司上市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块业 务,2017 至 2021 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由 0.22 亿元快速增长至 2.40 亿元,收入占比由 4.9% 提升至 23.5%,是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2022 年受疫情、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 国内大储项目建设进度偏慢,公司储能业务增速有所下滑,上半年确认收入 0.81 亿元,但 毛利率高达 45%,充分印证了公司海外储能业务优秀的盈利能力。公司于 2022 年 5 月发布可 转债发行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 4.02 亿元用于苏州盛弘技术有限公司年产 5GW 储能设备 建设项目,未来在储能业务上的投入将进一步加码。在储能行业整体需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 我们看好 2023 年起公司储能业务的贡献将显著提升。

3.2.充电桩与锂电设备新能车加速渗透驱动公司业务高速发展

3.2.1.充电桩新能车渗透势不可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供需两端共振,全球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2020 年起 C 端需求逐渐成为拉动全球新能源汽车 销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终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快速提升,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 及传统车企的优质车型层出不穷,行业已进入供需共振、自发驱动的快速成长阶段。根据中 汽协统计,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89 万辆,同比增长 96%,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 销量中占比约为 25.6%,较 2021 年提升超过 12%。

国内充电基础设施仍存短板,建设持续加速。长期以来国内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新能 源汽车渗透速度,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2020 年底国内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仅为 168 万 台,较 2015 年底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中 2020 年建成 480 万台分散式充电桩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 等十部委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 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 2000 万辆电动汽车需求”,2021 年起国内充电桩 建设开始明显加速。2022 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 2.5:1,若按照 2:1 的车桩比假设, 我们测算 2025 年国内充电桩保有量将超过 1700 万台,2023-2025 年新增充电桩数量的复合 增速超过 25%。

欧美充电桩需求同步爆发,国内厂商迎来出海机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绝非 仅限于国内,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充电设施的短板问题同样开始显现。 据 IEA 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欧洲/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分别达到 564/206 万辆,而公 共充电桩数量仅为 36/11 万台,以此测算车桩比分别为 15.8/18.1,远高于国内 7.8 的水平 (仅计算公共充电桩)。与此同时,欧美存量充电桩主要以交流慢充桩为主,难以满足新能 源汽车日益提升的大功率快充需求。因此,2022 年以来欧美充电桩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而国内充电桩企业与欧美本土厂商相比具备较强的成本与性价比优势,出海的脚步明显加快。

公司拥有超过十年的充电桩研发制造经验,与大量头部运营商、车企客户长期合作,海外布 局领先,充电桩业务重回高速增长。公司于 2011 年研制推出电动汽车充电桩模块,根据官 网息目前累计制造充电模块突破 30 万台,有超过 2 万台充电系统在线运行。公司充电桩 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城市公交、城际公路、居民社区、充电运营等各类场景,与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小鹏、比亚迪等头部充电桩运营商及新能源车企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国内 充电桩市场整体竞争较为激烈,2021 年公司充电桩业务收入及盈利能力均略有下滑,但随着 行业需求快速增长与市场逐步出清,公司在技术实力、产品品质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显现; 同时,公司在海外市场开拓上亦取得不俗进展,相继与 BP、壳牌等海外能源巨头达成合作。 2022 年公司充电桩业务已重回高速增长轨道,上半年实现收入 1.30 亿元,同比增长 55%。

3.2.2.电池检测与化成设备锂电池厂商扩产汹涌,公司锂电设备业务充分受益

全球锂电池需求高速增长,国内厂商引领全球。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的共同推动下,近 年来全球锂电池需求持续攀升,根据 EVTank 统计 2021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 958GWh, 同比增长约 70%,其中动力/储能/小型电池出货量分别为 684/159/114GWh,同比 +84%/+140%/-9%。自 2014 年起,中国始终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国家,2022 年整体 出货量占比达到 69%,较 2021 年提升近 10%。

锂电池行业迎来扩产大潮,锂电设备需求向好。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2021 年以来锂电 产业链供需持续偏紧,产能瓶颈逐渐显现。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行业开始进入密集扩产期, 各大厂商陆续宣布规模庞大的新产能扩张计划。根据高工锂电的不完全统计,2021 年仅国内 动力电池投扩项目就达到 63 个,规划新增产能超过 2500GWh,投资总额超 6000 亿元。与此 同时,LG 等海外锂电池厂商亦加快了产能扩张的脚步。我们认为中游电池制造商的大幅扩厂 将显著拉动锂电设备需求,根据高工锂电的测算 2021 年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为 588 亿 元,预计 2025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1200 亿元,未来年均增速接近 20%。

公司较早布局电池化成及检测设备业务,2021 年起收入持续放量。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大 致可分为前段、中段、后段三大工序,其中前段设备主要涉及电芯制片工序,包括搅拌、涂 布、辊压、分条等关键步骤;中段设备主要涉及电芯装配工序,包括入壳机、注液机、封口 焊接等步骤;后段设备则主要涉及化成、分容等工序。

从投资额角度出发,前、中、后段设 备的价值量占比基本相当,根据高工锂电的测算分容化成设备在锂电设备总市场规模中的占 比约为 20%左右。依托自身在电能质量设备方面的技术储备,公司于 2012 年进入电池检测设 备领域,经过多年发展产品体系可全面满足电动两轮、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领域的测试 设备要求,目前已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远景能源等众多行业标杆客 户供货。随着锂电池行业进入密集扩产期,公司锂电设备业务亦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2021/2022H1 公司电池检测及化成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1.50/1.03 亿元,增速高达 43%/104%。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3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56.12
  • 江恩阻力:63.14
  • 时间窗口:2024-07-01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0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