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重磅丨2023年1-2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研究报告【第104期】

  • 作者:李章垒
  • 2023-02-28 19:30:03
  • 分享:

详细

&

解读

01

市场显露复苏迹象,

TOP10房企门槛值正增长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三年抗疫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这也为房地产行业的复苏带来新的希望。疫情对于企业经营、人员工作、人员流动的客观制约在慢慢消退,疫情管控优化所带来的短期恐慌也在逐步弱化,前期积压的消费需求开启复苏进程。

从2月房企端销售情况来看,复苏的迹象有所显露。百强房企单月销售业绩实现5242.66亿元,环比增长26%。

从门槛值数据来看,梯队房企门槛值数据有所改善,部分梯队房企门槛值增速已由负转正。其中,TOP10房企门槛值为250亿元,同比涨幅为24.5%,TOP30/50房企门槛值分别为78/44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22.5%/19.1%。

图表2017.2-2023.2各梯队房企门槛值走势(亿元)

资料来源亿翰智库

站在这个时点上,大家其实都会有一些疑惑和期待

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后,市场热度是不是能恢复?当前市场到底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出现这种因素的主导性因素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持续性?

房地产业既有大的体量,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高权重,既扮演着经济稳定器的角色,也肩负着稳定就业,稳定社会的使命,维持稳定发展是政策的必然归属,那么政策又该如何动作,以保障市场秩序的稳定?

房地产业既担大任,体量也必然是需要阶段性维持的,相应也就需要市场主体去承接住市场的量,让行业本身发展保持顺畅,并能带动行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谁能承此使命之重?

02

“市场很热”能否持续?

如果说2023年1月,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的恐慌仍在,到了2月,这种恐慌已经消退明显,看出行,看旅游,看新房二手房市场表现,看土地成交,都呈现出向好态势。

新房来访量增多,成交量也较前期增长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旅游型城市,核心城市,需求释放似乎呈现出报复式反弹,前期积压的需求开始释放出来,用一些人的话说“现在的市场很热,有钱人还是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二手房市场似乎也起来了。根据亿翰智库监测,春节期间(1月21日-27日),50城二手房成交量较去年春节增加57% ,成都、重庆二手房带看活跃度较去年春节提升1.5倍和1倍;东莞、佛山、惠州春节期间的带看量较去年同期翻倍,深圳增幅高达86%。

春节后(1月28日-2月5日),50城二手房成交量较1月春节前(1月1日-20日)增加30%,如宁波、绍兴、无锡、合肥、芜湖等城市的恢复势头较快,节后日均成交量较节前水平的增速在50%以上,且带看量和新挂牌量超过节前1.5倍。

土地市场热度似乎也较前期有所改善。2月21日,杭州开启2023年首场集中供地土拍,共推出13宗涉宅地块,起始总价166.7亿元,最终13宗全部成交,成交总价182.23亿元,其中8宗触顶进入摇号环节,3宗底价成交,2宗溢价成交,整体来看,13宗地的溢价率为9.3%,虽较2月初2022年第五次集中供地略低,但仍是杭州集中土拍中的相对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杭州土拍中拿地的企业分布,民企拿地占比超过50%,包括滨江集团、杭州富阳山水置业、伟星房产、中腾置业、浙江中豪等。

2月初第五次集中土拍中,良久未拿地的新城控股也出现在土拍市场中,并成功斩获一宗商住地块。尽管只是单一地块的获取,但也使行业为之振奋,是不是民企已经度过了寒冬,蓄力已足,重新回归市场?

近期市场呈现出的景象确实让人欢欣鼓舞,所以人们又不得不去思考,这种“热”是不是一种假象,能不能持续?当前来看,市场热度也不太可能突然消失,但其持续性也需要有一定基础支撑。

(1)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疫情的影响已在慢慢消退,各项稳经济,提内需,促销费的政策也在持续发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强,倘若各项政策能够持续跟进,不断发力,带动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也自然能够带来人们的预期扭转,消费意愿改善,购买能力修复。

(2)人们的预期变动。当前人们的消费行为,具体到购房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预期负向的情况下,对于未来会更多的恐惧主导,消费意愿自然被强烈约束。

而当前人们的负向预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收入的预期,疫情三年,经济增长承压的情况下,居民就业和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目前来看,对于未来就业形势和收入情况并也并不乐观,所以短期内,消费意愿很难释放。而向好的一点是,无论是客观条件上,还是政策支持上,都出现了利好迹象,消费能力和意愿的修复需要时间。

其二、房屋质量及交付的预期。房地产行业经历阵痛,企业暴雷,房屋质量不佳,甚至连房屋交付能否实现都无法保障,这对购房者而言无疑是购房的最大掣肘,如今行业阵痛期尚未结束,出险企业也并未走出泥潭,项目停工和烂尾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短期内,消费者的预期还是很难完全扭转,担忧依然会持续。

其三、房价走势的预期。对于购房者而言,购房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价走势,房价稳定或上行时,人们的购房意愿也能被激起,倘若房价下行,购房者则可能会在购房时更犹豫。

(3)政策的持续性和落地执行情况。为了稳定行业发展秩序,无论是供给端政策,还是需求端政策,一直都处于探索中,而当下的问题是,政策是不是能够持续,是不是能够在执行上保持一致,保证政策能够顺利落地,实现出台的初衷?

倘若政策能保证持续性,不因短期扰动而改变原有节奏,稳定政策不会撤,并能做好最后的落地执行,那么市场的持续修复也并非不能实现。

03

 “政策矛盾”如何调和?

行业经历阵痛以来,各方其实都在努力找寻稳定市场秩序的方式,不断尝试多种化解风险的方式举措,政策效果也在持续显现,但其实仍有一些矛盾点需要疏解,否则将制约政策的推进和效果的呈现。

第一、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的利益矛盾。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金融机构的导向肯定是盈利第一。

我们以房贷利率来说,为了实现“保需求”目标,新增房贷利率下限也在不断突破,多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进入到“3时代”,而存量房贷利率则相对较高,购房者会产生心理差,而当前也并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加之对于就业、收入的恐惧,所以会倾向于提前还贷,避免更大的成本投入。

而从金融机构角度说,也并没有降低存量房贷的意愿,自然也并不希望购房者提前还贷,一方面没有更好的标的承接现有的资金;二是房地产仍是最佳的投资资产

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两者之间的矛盾点其实是存在的,而也很难说能够完全调和,只是说能够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之策。

经济形势的好转,就业的稳定,收入的修复,都能带动消费者投资风险偏好的升高,也能起到修复消费的作用。

第二、鼓励消费与居民储蓄的诉求矛盾。经济增长承压,政策上希望通过稳消费,提振消费进而带动经济修复,发放消费券,鼓励居民将储蓄拿出来消费,但实际上效果都并不明显,持续性也存疑。

居民消费意愿低,主要有几个原因

其一、消费的场景、内容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其二、恐惧心理依然存在。上文我们也提到,疫情三年给人们造成了收入冲击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预期,风险偏好降低,所以才会选择储蓄,预防性储蓄,避险式储蓄。人们的消费决策既取决于现有的资产沉淀,也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不好,就不太可能愿意去消费。

所以,若是想要拉动消费,粗暴的鼓励消费很难有作用,倘若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宜消费的基础和环境,不需要刻意的去鼓励消费,消费者自然会主动选择消费。

第三、人口形势与严格调控的价值矛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人口形式的严峻性已然客观呈现在大众面前,人口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滑、离婚率高企等,各地也在有序公布最新的人口数据,人口的严峻形势并未有任何缓解,核心城市虽有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但在户籍制度和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限贷、限售等)的约束下,人口也并不能自由流动到核心城市,所以也在客观上控制了人口总数,人口形势的严峻性很难缓解,所以核心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有优化调整的空间,一来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秩序;二来也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行问题。

04

“行业新军”已经出现?

阵痛期,行业和企业所经历的挑战是全局性的,大家都在猜测行业的归属,企业的终局。而目之所及,大家都很难说行业到底会在哪个时间点发展到何种境地,哪家企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哪家企业一定就没有机会都很难有定论。

基于单个个体的判断难免会存在很大偏差,对于指引未来意义也并不大。可能也没有多少人会关心,哪一个单一企业的命运如何(当然,除了企业本身),企业再大,大不过行业,行业再大,也大不过整个经济体;而且,单一个体的发展也带有更多主观性,形势再好,企业也未必发展的好,形势再差,也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有好的发展。所以,我们通常也会着眼于群体,具有某些共性的群体,通过观察群体发展的脉络,去窥探行业格局的演变和行业走势的方向。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

(1)已经没有企业会再说“我们要的是规模”,统一的口径变成要更好的活着,效益更高。到了如今这个境地,谁还有心情和意愿去发展规模,规模作为工具所能带来的价值已经消退,甚至负向,政策的定向导向就是不能再回到原来的模式上,“三高”的路肯定是不能再走了,再也走不通了,若还想要在行业内有一席之地,就得要找到新的驱动模式,你若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稳定,带来了风险,那必然是不能给予发展机会和空间的,该怎么发展,自己心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要给自己设定好红线和底线,不能越的界,一定要在界内。

(2)企业发展减速了,曾经发展快的民企多数已在困境中,仅有少数还保持稳健,忧愁从哪里弄来钱。发展快相应说明有同等程度的杠杆加持,环境好时,杠杆能撬动企业发展,一旦环境巨变,杠杆反而会将企业带向深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的民营房企其实已经深陷泥潭,钱没有,债还不起,地不拿了,开工开不动,就努力把能卖的资产,能卖的股权,能卖的项目赶紧卖了,能回多少钱,就回多少, 一分一毫都重要。少数民企虽也面临挑战,但目前仍保持坚挺,做着该做的事,能有拿地的机会,也能看着时机去把握住。

(3)相对活跃的是央企,国企,天生的优势存在,并不差钱,困惑的点在于怎么把钱更好的花出去。2021年下半年,房企接连掉入泥潭,新房市场、二手房市场、土地市场同步冷却,一片冷清中,所能依托的也只有央企、国企这股力量。现实情况是,企业是理性的,其行为决策也是利益导向,市场不好,企业也不可能一头扎进去,投资拿地也是高度谨慎,能不拿的时候也是选择不拿,拿地也是选择好的城市,好的板块,好的地段,也不可能盲目的贪量。虽然,相对的说,央国企仍然活跃,但也并没有说一度逆转了市场的颓势。

当然,市场的冷清也难免给央国企带来一些约束,销售难度加大,回款速度减慢等, 但从钱的角度上来说,不敢保证有多富裕,但不差钱是肯定的,困惑的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标的,将钱投入进去,实现金钱价值的最大化。

(4)一股新的势力似乎正在形成。如果关注了各地土拍市场,不难发现,除了央国企外,涌现出一批新的面孔,多数可能叫不出名字,这些曾经低调在角落里的企业,逐步从幕后走到台前,这些企业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第一、规模排不上,在规模竞争的阶段,这些企业在规模上很难与那些规模房企、千亿房企比较,体量上来说,可能在百强开外,甚至200强开外;

第二、投资上佛系,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确实是客观因素限制,规模竞争的阶段,企业各方面的竞争力都很难与规模型企业比较,正面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企业也并没有刻意追求要做多大,能养活现有的团队,小富即安就快哉。

而眼下,行业发展颠覆,阵痛之下,这些企业反而迎来了一些机会

第一、财务的自由度存在。前期没有高举高打拼量,拼规模,所以也就没有负债之重,也不受杠杆之累,财务的自由度还是有的,可能不是多么富有,但保持规模成长的能量还是足够的;

第二、用的价值凸显。用为王的时代,这些企业的低调也无形中为企业塑造了正面的品牌形象,这会带给企业用价值,政府愿意卖地,金融机构愿意借钱,消费者愿意为产品买单,这可能会决定什么,大家自行体会;

第三、竞争的能力增强。竞争能力相对强了,原有的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已经暴雷的企业,短期内很难完全上岸,即使能上岸,元气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所以潜在的竞争对手已经减少了,这样的话,企业的机会反而更多了,竞争力也更大了

如果说,这些企业能抢占多大的市场份额,或者能将规模型民企丢失的份额快速补回来,短期来说,可能都不太现实,但以这类型企业为主的“地产新势力”似乎已经在慢慢崛起,并逐渐对市场形成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引领行业走向新模式,走向新未来,并助力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留言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亿翰智库(ehresearch)

感谢配合!

/

插图除数据图外均来源于公司官网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8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10.06
  • 江恩阻力:10.73
  • 时间窗口:2024-05-20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32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