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杨铿4.4亿分红秀资本玩法 蓝光发展众高管离职受质疑

  • 作者:果粒橙
  • 2019-08-27 15:36:26
  • 分享:

即将三十而立的【蓝光发展(600466)股吧】(600466),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但董事长杨铿一些资本运作的方法却饱受争议。尤其他是在2017年收获1亿现金分后2019年再获4.4亿现金分红,再次遭受质疑。

由杨铿一手创立的蓝光发展是扎根于西南成都的一家二线地产公司,作为掌门人,杨铿控股高达56.94%,在集团里有绝对的话语权。

今年上半年蓝光发展实现营收145.36亿元,同比增加81.5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7亿元,同比增加104.48%。在众多高管离职,又因7.7亿现金分红被质疑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不易。

多元化被指“不务正业”众高管离职

商场打拼29年的杨铿历经风雨,将一家零起步的公司做到今日的规模,着实难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的黄金阶段,他抓住了机遇,从成都的第一个商业项目玉林生活广场起步,带领蓝光走过29载,做到了千亿规模的大型集团企业。

借壳迪康药业成功上市成为杨铿资本运作的一大睛之笔,这是自2010年房地产重组、再融资大门关闭之后,蓝光发展第一个完成借壳上市的案例,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中国A股市场,这波“资本秀”在业内被广为流传。

(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

上市后的蓝光发展业绩猛增,虽然债务一直居高不下,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千亿规模左右的二线地产品牌中的佼佼者。

身价倍增的杨铿开始谋求转型,开启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将蓝光发展的产业逐渐布局到了旅、地产、生命科技、金融、互联网、饮品等领域完成了多元化发展。

杨铿小时候有一个梦想,那时候他的梦想是造一家最好的医院,让患者尽可能地减轻痛苦,接受最好的治疗,于是他又开起了医院,做起了“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一系列的操作逐渐给外界留下了“不务正业”印象。

因为杨铿的蓝光发展的多元化,是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之上,2015年至2018年这四年间,蓝光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9.82%、80.90%、80.00%、82.04%,负债率呈整体逐渐攀升的态势,多元化发展的前提蓝光发展“永续债”增加。

虎符财经询蓝光发展的财务数据发现,蓝光在2016年发行8亿永续债,而仅仅一年后的2017年,永续债激增至45.53亿元,虽然2018年,由芜湖鹏鑫投资中心委托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向蓝光发展发放的无固定期限贷款8亿元:蓝光发展偿还了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永续债7.8亿元,永续债有所回落。高负债也成为制约蓝光发展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杭州知名私募基金公司财富总经理 孟凡)

杭州知名私募基金的财富端总经理孟凡,从事私募基金行业多年,2018年更是完成来超过4亿的募集额度,是私募基金圈内的资深人士,对地产圈的永续债比较了解,孟凡对虎符财经表示,永续债有着利息支出蚕食利润的隐忧,为蓝光发展埋下隐患。

同时蓝光发展的负债率总体逐年提升,说明自身资金压力不小。如果不是持续增加的永续债,他们的资产负债率会更高。蓝光发展一度成为A股上市房企中永续债占净资产比例最高的公司。

资深地产分析师王一然认为,蓝光发展的多元化是有利有弊的。一个地产公司主要还是做好地产业务,在自己实力尚未达到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多元化,反而将力量分散,对公司发展不利,强如恒大,当年他们布局九大板块,最后冰泉和粮油以及乳业都成为发展的累赘,许家印当机立断,在2016年9月出售恒大冰泉、恒大乳业和恒大粮油业务。

这才迎来了恒大的健康发展,蓝光发展和恒大比,不在一个级别上,恒大多元化发展有试错的空间,而蓝光发展没有恒大的实力,我认为蓝光发展现阶段,多元化弊大于利的。这也是有业内人说他“不务正业”的因之一。

杨铿的“任性”,也造成大面积的高管离职,2016年至今企业高管如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2016年,蓝光发展副董事长张志成、董事会秘书蒋黎、常务副总裁张亦农、副总裁罗庚先后离职。蓝光发展的公告均声称系个人因。

随后2018年,董事和高级副总裁吕正刚、董事任东川和董事李澄宇陆续离职;8月,李高飞主动辞去公司董事、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最重磅的还是年底总裁魏开忠的离开,这时公告给出的解释依然是个人因。如此频繁的高层变动,也说明了蓝光发展的高层缺乏稳定。

董事长杨铿再获4.4亿现金分红

2018年蓝光发展利润不错,达到25亿元,公司决定拿出7.7亿现金分红。公司赚钱了,而且还高达25亿,拿出7.7亿元来“犒赏三军”,是股民都高兴的事,但问题是公司在2018年还有24.6亿的资本化利息和3.5亿的永久性利息,仅利息支出一项就高达28.1亿,这也就是说,公司所有的盈利都算上,理论上其实还要贴进去3亿多。

(蓝光2019年公司债券(第二期))

而杨铿这时候分红,最被质疑的一是,他是第一大股东,持股高达56.94%,7.7亿分红,他一人就分走了4.4亿。公司负债高,董事长分钱多,这被股民质疑也很正常。

杨铿是资本运作高手,这是地产和资本界公认的。他知道以当时蓝光发展的实力很难上市,就将眼光瞄准了借壳上市,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被上交所警示的迪康药业是个比较好的壳,于是,一系列操作之后,2008年6月19日,蓝光集团吃下了迪康药业5250万股,耗资3.22亿元,占29.9%,成为迪康药业实控人。在不断增资之后蓝光集团持股数量增加为11800万股,占股27.0%。

随后杨铿又在2011年3月-2013年5月,减持5700万股,套现至少5亿。股份减少了5700万股,控股比例也降至13.97%,但依然还是迪康药业实控人。

减持和套现是正常的资本运作,只是杨铿的目的不止于此,他终于亮出了底牌——通过换股定增的方式借壳,定增后,杨铿和蓝光集团已经手持迪康药业67.29%股份,形成了绝对控制。最终杨铿如愿以偿,2015年4月,“迪康药业”如愿更名为“蓝光发展”。

杨铿用了7年左右的时间,终于下赢了人生的一盘大棋。赢得的是一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此时隐忍7年杨铿名利双收,蓝光发展的成功借壳上市,是自2010年房地产重组、再融资大门关闭之后,第一个完成借壳上市的房地产公司,这已经让很多挤破脑袋想上市的同行们羡慕不已,绞尽脑汁想复制蓝光模式却未能如愿。

而这次的7.7亿分红,并不是杨铿的第一次大额分红,早在2017年末,蓝光发展已经分红2.13亿元,董事长杨铿独得1个多亿。这次7.7亿的分红,已是第二次大额现金分红。

(蓝光发展上半年销售一览)

财经评论员路飞表示,有些高管持股较多的上市公司,会比较在意现金分红,会给股民留下拿公司的钱给董事长一个人投资赚钱的不好印象,其实可以建议这样的公司减少现金分红,可以转赠股份,多保留些现金流,毕竟对房企来说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

虎符财经就蓝光发展多元化战略、高管离职以及7.7亿分红相关问题致函蓝光发展,截止发稿前,蓝光发展未作回复。

作者:王梦萧

来源:虎符财经

- END -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0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4
  • 江恩阻力:.45
  • 时间窗口:2023-05-14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9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