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跻身硅片第一梯队,上机数控向硅料、电池延伸,打开成长空间

  • 作者:李定远
  • 2022-09-05 11:36:24
  • 分享:

公司概况切片设备龙头,积极布局光伏材料业务

历史沿革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为开发太阳能硅片配套的专用数控磨床、专用倒角机和切断锯床的企业。

公司自2004年进入太阳能光伏行业以来发展迅速。

2018年,公司发展成为光伏切片机行业巨头,国内市占率45%,同年12月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9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进一步拓展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致力于打造“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双轮驱动模式,不断完善公司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布局。

2021年公司硅片利润规模跻身全球前三,并于2022年开始积极布局光伏硅料和电池片生产,积极完善光伏产业链布局。

股权结构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杨建良直接持股 36.72%,通过无锡弘元鼎创投资企业间接持股 2.50%,为上机数控实际控制人。

公司股权比较集中,杨建良先生及其配偶杭虹女士等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公司共持有上机数控 56.8%的股份,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较为稳固。

股权激励2020年 1 月,公司实施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向 4 名高管及 64 名核心员工派发 196.5 万股限制性股票。2022 年 6 月,公司发布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向 736 名和 152 名核心骨干员工分别授予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公司计划分派期权 262.32 万份,限制性股票 184.82 万份。2019 年业务转型以来的两次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调动核心员工的积极性,维护核心团队稳定。

业绩情况受光伏行业“531”政策的影响,2019年光伏行业公司业绩增速受到一定影响。公司单晶硅项目在2019年投产后,业绩迎来持续性高增长。

2017-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为103.78%,2022H1营业收入114.56亿元,同比增长219.35%;2017-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73.38%;2022H1实现归母净利润15.76亿元,同比增长85.52%。

近几年硅片业务业绩迅猛增长,推动公司业绩呈现高增长态势。

业务布局公司以磨床业务起家,随后拓展光伏切片业务和蓝宝石加工业务。2019年,在深耕光伏加工设备的基础上布局单晶硅业务,目前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和光伏单晶硅两大类。

公司的传统主业致力于推进先进高硬脆材料加工设备的国产化和智能化进程,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公司已经逐步构建了以高硬脆材料加工+通用磨床设备的产品体系,产品覆盖了高硬脆材料开方、截断、磨面、滚圆、倒角、切片等核心加工步骤;通用磨床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船舶、家电、冶金、模具等行业的机械加工。在光伏单晶硅业务上,公司抓住单晶硅向“210/182mm 大尺寸”升级的历史机遇适时切入,积极布局单晶硅棒和单晶硅片的生产。

收入和毛利情况由于公司的单晶硅项目在2019年顺利投产,2017-202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由光伏专用设备逐渐转变为单晶硅块。

光伏专用设备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 92.67%下降至2021年的 0.79%,而单晶硅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 31.29%开始,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 98.52%,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单晶硅业务贡献的毛利占比也在过去三年内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 18.34%跃升至2021年的 98.44%,光伏专用设备的毛利占比从2017年的 96.19%下降至 1.09%,重点助力公司单晶硅产能建设。

利润率情况上机数控的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自2018年以来逐渐下滑,毛利率从2018年的 47.49%减少至2021年的 19.75%,净利率从2018年的 29.35%减少至2021年的 11.54%。这一下降趋势可从主营业务毛利率的变化中得到解释。

一方面与2018年“531 新政”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司的核心主业转向毛利率更低的单晶硅块业务有关。因为单晶硅块业务在近三年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最高,但其毛利率始终低于光伏专用设备。同时,单晶硅块和光伏专用设备的毛利率在2021年同比均有所下降。

费率情况近年来公司费用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起,公司除研发费用率外的各费用率均在稳步下降。管理费用率从2019年的 5.26%平稳降至2021的 0.71%,目前保持在较低水平。公司研发费率处于平稳的状态,拓展单晶硅片业务导致研发费率一直维持在 4-5%。

销售费用在2017-2021年间稳步下降,主要是售后费用减少以及执行新收入准则的缘故,财务费用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各费用率的下降也与公司主业转为单晶硅块生产后营业收入快速提升、而相关费用增加相对缓慢有关。

行业分析光伏装机增长加速,技术变革带来新变局

再次明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政策驱动下2022-2025年光伏风电年均装机量有望达 100GW。6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按照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20%左右的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

1)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由2020年的 28.8%提升至2025年的 33%,该比例 2021 年为 29.4%,即2022-2025年均提升 0.9pct;

2)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由2020年的11.4%提升至2025年的18%,该比例2021年为13.7%,即2022-2025年均提升 1.1pcts;

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2020年的 2.21 万亿度提升至2025年的 3.3 万亿度,该值2021年约 2.49 万亿度,即2022-2025年 CAGR 约 7.3%。

预计2022-2025年国内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需达 400GW 左右,对应年均装机约 100GW。

预计2022/23年国内光伏装机量约 75/110GW,今年分布式维持高增长,明年集中式有望复苏。国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由于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且工商业项目收益模式丰富,在组件价格持续上涨之下,仍然具备相对可观的项目收益率。

2022年1-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23.71GW(+139% YoY),其中分布式占比近7 成。

我们预计下半年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且年底地面电站市场部分项目有望实现装机集中落地,预计国内2022年光伏装机将达 75GW 左右,其中分布式占比或保持 2/3 左右。

此外,在地面电站项目储备丰富的情况下,随着供应链紧张程度有望缓解、成本加速下降,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装机将达 110GW 左右,其中地面电站占比有望再次回升至一半左右。

海外光伏需求旺盛,组件出口加速增长。

海外能源转型压力大,传统能源价格上涨持续推高电价,因此光伏产业链涨价对欧洲等海外市场需求影响有限。Solarzoom 测算,2022年 1-5 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规模超 65GW,同比增长约 90%,其中 5 月出口规模超 14GW。

我们预计2022年出口规模将超 150GW,同比增长约 50%,海外装机需求有望迎来加快增长。

预计2022/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望达 230/300GW。

我们预计 2022H2 随着硅料价格见顶回落,国内地面电站项目启动带动光伏进入装机旺季,欧洲光伏装机或将维持较高增速,美国装机有望随政策放宽迎来复苏,此外拉美市场在政策退坡情况下亦有抢装行情,预计全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将达 230GW 左右。

预计2023年随着产业链供需格局趋于宽松,成本加快下降,全球装机规模仍将维持加快增长,预计将达 300GW 左右。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国内外光伏装机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 450GW。

预计下半年开始硅料价格将见顶回落,电池和组件盈利将持续修复。

年初以来,随着国内外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海外传统能源价格上涨拉动光伏装机需求爆发增长,产业链供需偏紧导致相关环节价格持续上涨。

从盈利角度看,供应偏紧的硅料和大尺寸电池片毛利率回升,硅片和组件环节盈利能力受明显压制。预计下半年硅料随着供应缓解价格将见顶回落,硅片环节盈利空间受产能过剩和竞争格局分散等因素压制,而 N 型电池片和组件凭借降本增效优势获得超 0.1 元/W 左右的溢价,因此预计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将进入盈利修复期。

大尺寸&薄片化趋势明确,新产能具备后发优势

硅片大型化趋势明确,尺寸加快升级。大尺寸硅片可有效降低产业链制造成本,提高组件单串功率,降低非硅成本和光伏系统 BOS 成本,驱动光伏组件功率迈入 6.0+(600W+)时代。

一方面,长晶圆棒横截面积较大时单位质量拉晶耗时较短,单位能耗、折旧等成本要素随之降低,大尺寸硅片在硅片端可以降低单位长晶成本,在电池、组件、系统环节可以摊薄单瓦非硅成本;另一方面,210mm 尺寸的 G12 产品开启了太阳能硅片领域大尺寸产品生命周期发展进程,推动了光伏组件向高功率发展,提升单位光伏组件的功率水平,节约基础配套设施成本,降低电站投资。

考虑到硅片尺寸的标准化、统一化需求,以及进一步增加尺寸的技术约束,210mm 有望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行业主流规格。

G12 大尺寸硅片助力光伏产业链成本下降。大尺寸硅片降本包括

1)提升通量价值,在带来产能提升的情况下无需增加设备、人力和管理成本,

2)通过“饺皮效应”,摊低单位功率边框、玻璃、背板、EVA 和支架基础等耗量,

3)通过减少组件数量,节约与组件面积相关性较弱的接线盒、汇流箱、施工安装等成本,从而推动产业链成本下降。

据 TCL 中环测算,在工艺持续优化的预期下,G12 大硅片较 M6 硅片可降低 26%的可变成本和 27%的固定成本,且在下游电池组件领域,G12产品非硅成本较 M6 尺寸有望下降约 10%。

大尺寸组件的应用亦可明显摊低光伏系统 BOS成本,根据TCL中环测算,采用 600W+ 的 210 尺寸组件相较于常规 450W 组件的光伏系统,可降低 BOS 成本 0.15-0.2 元/W,且可降低项目 LCOE 约 5%。

大硅片渗透率持续提升,薄片化有助降本发展提速。

据 PVinfoLink 统计,2021年底大尺寸的 M10、G12 硅片市占率或提升至 40%左右,该机构预计2022年大尺寸市占率将达 80%左右,且 210 尺寸市占率有望保持快速提升。同时,目前 P/N 型单晶硅片主流厚度分别为 170μm 和 160μm,CPIA 预计到2025年将分别减薄至 140μm 和 130μm,在硅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薄片化进程有望明显加速。

单晶硅片行业产能或结构性过剩,大尺寸硅片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我们统计单晶硅片 行业 Top15 企业2021年底总产能或增至约 360GW,预计2022年底名义产能将达 590GW 左右,名义产能或面临过剩压力。

M10、G12 大尺寸硅片凭借更卓越的降本能力,获得下游进一步认可,供应或仍保持阶段性偏紧状态,有望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光伏硅片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头有望强者恒强。

2021 年以隆基绿能、TCL 中环为主光伏硅片市场的 CR2 约 55%,CR5 约 84%,头部企业凭借长期的技术工艺和过程管控的优势积累,以及大尺寸新产能、新产品快速优化能力,有望维持行业头部地位。

N 型电池技术革新在即,TOPCon 领先开启产业化

N 型电池转换效率高,有望替代 P 型电池成为发展主流。P 型电池主要是 BSF 电池 和 PERC 电池,N 型电池目前投入比较多的主流技术为 HJT 电池和 TOPCon 电池。

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P 型 PERC 电池已经迫近效率天花板,降本速度也有所放缓。而 N 型电池效率天花板较高,电池工艺和效率提升明显加快,未来效率提升空间大,随着国产化设备成本不断降低,预计将成为未来主流的电池技术路线。

目前实现小规模量产(>1GW)的新型高效电池主要包括 TOPCon、HJT 和 IBC 三种,HBC、叠层电池暂时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同时,N 型电池技术组成的叠层电池,转换效率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TOPCon 电池技术,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

由于 PERC 电池金属电极仍与硅衬底直接接触,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界面由于功函数失配会产生能带弯曲,并产生大量的少子复合中心,对太阳电池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有学者提出电池设计方案中用薄膜将金属与硅衬底隔离的方案减少少子复合,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超薄氧化硅,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硅薄层,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

超薄氧化层可以使多子电子隧穿进入多晶硅层同时阻挡少子空穴复合,进而电子在多晶硅层横向传输被金属收集,极大地降低金属接触复合电流,提升了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从而提升电池转化效率。

TOPCon 电池优势显著,多工艺路线并进。

TOPCon 电池优势体现三方面优异的表面选择性钝化能力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根据相关公司公告数据,目前行业量产效率 24.5%-25%,未来产业化效率有更高的提升空间;拥有低衰减、高双面率、低温度系数等优点,提升组件发电增益;TOPCon 与 PERC 产线兼容,设备改造升级可达到降本目的,且超细栅工艺带来的银浆降本,能够给予 TOPCon 更大的竞争优势。

TOPCon 制造有三个核心工艺,包括界面氧化物生长、本征多晶硅沉积及多晶硅掺杂,核心设备技术路线包括 LPCVD、PECVD 及 PEALD 路线,LPCVD 是目前主流量产路线,晶科能源、钧达股份在一期技术路线中均选择 LPCVD,近期 PECVD 和 PEALD 产业化验证数据均表现较好,有进一步降本提效的空间,预计下半年将开启规模产业化应用。

薄片化等降本效果显著,TOPCon 一体化组件成本较 PERC 仅高 0.02 元/W。

从成本端来看,硅片成本较 PERC 高 0.01 元/W,主要来自于 N 型硅料价格高、薄片化进展及非硅成本偏高;电池环节的成本较 PERC 高 0.04 元/W,主要来自 N 型设备折旧成本与银浆耗量提升所致,预计未来银浆降价、SMBB 技术普及将带来成本下降;组件效率提升带来非硅成本下降 0.02 元/W,组件封装环节,与组件面积相关的胶膜、玻璃、边框及焊带等辅材成本,随着单位面积瓦数的提升,可实现相关辅材成本的下降。

综合来看,TOPCon 一体化组件生产成本较 PERC 高 0.02 元/W,而 HJT 一体化组件成本较 TOPCon 高出 0.08 元/W,中短期看 TOPCon 的成本优势明显高于 HJT。

组件效率提升带来面积相关 BOS 成本摊薄,TOPCon 组件溢价仍有提升空间。

单位面积上,N 型 TOPCon 组件较 PERC 组件发电功率更高,能够有效降低土地、支架、建安及线缆等和面积相关的单位投资成本。

理论假设情况下,TOPCon组件效率每提升 0.5%,BOS 成本将下降 0.03 元/W,目前 TOPCon 组件较 PERC 组件效率提升 1%,我们预计效率提升带来的溢价平均约 0.05 元/W。

叠加转换效率提升、低衰减、低温度系数及高双面率等优越性,我们测算 TOPCon 组件较 PERC 组件的溢价超 0.13 元/W,市场竞争力较强。

从2022年上半年国内地面电站项目招标结果中看出,N 型 TOPCon 组件较 PERC 组件平均溢价超 0.11 元/W,进一步验证了市场对 N 型组件的认可,为 TOPCon 厂商实现盈利提升和竞争力强化指明了路径,预计随着 N 型电池效率持续提升,终端溢价有望保持较长时间。

龙头企业已具备规模量产能力,预计2022年将实现 TOPCon 规模产业化。

以晶科能源、中来股份为首的电池龙头企业率先布局 N 型 TOPCon 产能。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 7 月底市场已投产 TOPCon 电池产能近 30GW,其中晶科已投产 16GW,中来股份已投产 3.5GW,钧达股份已投产 8GW。

目前行业规划 TOPCon 产能超 200GW,主流厂商如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均具备中试线布局,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起陆续投产。此外,TOPCon 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兼容 PERC 产线,生产难度远低于其他 N 型技术路线。

行业内超 300GW 的 PERC 产线中,我们判断至少有一半的产能可以升级为 TOPCon,我们预计 2022-2023 年 TOPCon 电池产能分别超 60/100GW。

公司优势跻身硅片龙头行列,一体化打开成长空间

紧抓机遇从设备转型,跻身硅片第一梯队

切片设备龙头,实现多领域覆盖。在设备制造领域,公司设备类别包括高硬脆专用设备,主要用于光伏晶硅、蓝宝石、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高硬脆材料截断、开方、磨面、倒角、抛光、切片等,可以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此外,通用磨床可用于汽车、船舶、冶金等轴类零件、大型工业零件等机械设备的磨削加工。公司光伏设备具备从硅棒/硅锭到硅片加工所需全套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够为下游硅片生产企业生产线搭建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

公司作为硅片切片设备龙头,曾占据切片行业半壁江山。

公司自2004年切入光伏设备领域,2016年收入已经超过同业领先品牌连城数控,2017-19 年公司切片设备市占率连续几年位居前列。截至2018年,公司切片设备业务收入 6 亿元以上,市占率 45%。2019年开始,公司进行业务结构转型,切片设备转为自产自用为主,营收市占率逐步下降。

坚持技术投入,助力公司产业扩张。2021 年,公司申请专利 150 项以上,获得多项科学技术类奖项。上市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22Q1 研发投入接近 3 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 75%,同比增长 367%。2019 年公司开拓单晶硅业务以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快速增加至 300 人以上,随后维持在高位。强大的研发团队和高研发投入支撑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助力产业扩张。

把握机遇转型,打造业绩新支柱。2019年,硅片大尺寸化趋势明确且加速推进,公司发挥设备厂商的协同优势和新晋者的后发优势,专注发展大尺寸硅片先进技术。2019-2021年,单晶硅切片业务收入由 2.5 亿元增长至 107.5 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1年公司硅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07.53 亿元,占比达 99%,成为最主要的收入驱动引擎。随着上游厂商完成转型布局,大尺寸硅片逐步成为主流,硅片业务将为公司提供稳定的业绩来源。

坚定转型硅片生产,快速跻身行业前列。大尺寸硅片能够摊薄非硅成本、生产成本,具有降本增效的优势。据 PVinfoLink 统计,2021 年底大尺寸的 M10、G12 硅片市占率或提升至 40%左右,该机构预计2022年大尺寸市占率将达 80%以上,210 尺寸的市占率有望保持快速提升。

公司自2019年布局单晶硅业务,紧抓硅片产业技术变革期,凭借在硅片切片设备的优势,加速投放更新的大尺寸硅片产能,目前具备硅片产能 30GW。2022年 6 月 23 日,公司公告计划在包头投资 148 亿元建设年产 40GW 的单晶硅拉晶及相关配套生产项目,分两期各 20GW 逐步投产。随着新产能持续投放,我们预计22/23年底硅片产能分别达到 50/70GW。

产能释放叠加产业链完善,盈利能力料将持续修复。公司2019年进入硅片行业,同期毛利率达 22.84%,高于除隆基绿能外其他同业公司,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2020年,公司硅片业务毛利率攀升至 26.04%,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受到上游硅料供应和价格等因素扰动,公司硅片业务毛利率下滑至 19.73%。

公司持有的大尺寸硅片产线设备较新,设备折旧、能耗以及人员等成本低于同业公司,未来随着公司硅片、硅料等产能进一步释放,硅料和切片配比提升,产业链得到完善料将进一步改善公司盈利能力。

硅片长单近 500 亿,保障未来业绩稳定性。公司先后和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 9 家下游客户签订长单,时间持续至2025年,合计金额达 473 亿。2022-2023年均有 150 亿左右的长单,为公司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业绩保障。

开启一体化产业布局,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签订硅料长单保障供应。近两年来硅料行业供需紧张,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至近年来高位水平。公司通过和保利协鑫、大全能源等上游硅料厂商签订长单保证硅料供给,目前已经签订了 34 万吨左右的采购长单,对应金额在 500 亿元以上,保障未来几年公司上游原材料供应的稳定。

积极布局工业硅和硅料生产,保障供应链稳定与进一步降本。

在碳中和目标推动光伏产品需求预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硅料供给偏紧导致价格持续上涨,显著高于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涨幅,持续压缩下游环节利润空间。

公司单晶硅业务快速发展,对硅料需求持续增长,布局硅料领域将有助于建立原材料供应和质量保障、供货周期、运输成本等优势,保障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打通硅料、硅片两大重点环节,有助于保障供应和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巩固市场地位。

扩展上游硅料业务,保障盈利和供应稳定。

2021年 10 月,公司与江苏中能向参股子公司内蒙古鑫元增资(增资后公司持股 32%),投资建设年产 10 万吨颗粒硅及 15 万吨高纯纳米硅项目,公司预计 2022Q3 投产。

2022年 2 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年产 15 万吨高纯工业硅及 10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总投资额达 118 亿元。项目分为两期,其中一期 8 万吨高纯工业硅和 5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投资额 60 亿元,公司预计于 2023 年达产。

届时公司在光伏产业链中的位置将进一步拓展至最上游,预计硅料项目一方面可以自给自足,保障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提升议价话语权,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把握技术进步窗口期,发力 N 型电池产业化。

2022年 8 月 16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 150 亿元在徐州建设年产 25GW 单晶硅切片及年产 24GW 的 N 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N 型电池片相比于 P 型电池片具备效率优势,料将进入逐步放量阶段。

公司依托徐州产业优势和配套,进一步进行产业延伸,公司预计一期项目 14GW 的 TOPCon 电池产能将于 23Q1 投产,二期将于 23H2 开始建设。公司紧抓行业技术变革期。发展 N 型 TOPcon 产能,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窗口期。

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公司在包头和徐州分别布局的硅料和电池片业务两项目达产后,业务将覆盖从硅料到电池的整条产业链。一方面可发挥自产自销的稳供应、低成本优势,减少上游供给端带来的业绩波动;另一方面,可利用江苏的组件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减少盈利波动性,就近拓展客户、增强下游需求的确定性。

TOPCon 具备成本和定价优势,公司有望享受 N 型盈利溢价。

目前 TOPCon 电池平均量产效率约 24.8%,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成本较 PERC 高 0.02 元/W,终端组件平均溢价在 0.1 元/W 左右,效率、成本优势及组件溢价显著。

我们判断明年 PERC 电池行业平均盈利约 0.04 元/W 以上,基于上述分析预计届时 TOPCon 电池盈利超 0.08 元/W。

公司作为 TOPCon 行业内较为领先的布局者,有望享受未来 1-2 年的红利窗口期。

风险因素

目前硅料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促使行业规划新投产能较多,随着未来硅料产能释放,可能导致价格大幅下跌;

硅片环节新进入者较多,行业扩产较为激进,可能存在产能过剩导致硅片价格下跌及引发价格竞争;

N 型电池是新技术路线,公司新产品或存在市场拓展进度偏慢的风险,此外其他竞争对手加速扩产电池产能或导致电池环节竞争加剧,使得公司产品存在盈利能力或利润率下滑的风险;

欧美、印度等国出于保护本土光伏产业的目的,或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进一步贸易保护措施,贸易政策风险或导致公司下游产品销售受影响;

公司多个项目均处在规划和建设期,存在新项目建设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引发产品价格超预期下行,导致公司营收和毛利不及预期的风险。

盈利预测及估值

关键假设

1、硅料环节

按照公司硅料投产节奏(预计 10 万吨颗粒硅于22Q4投产,8 万吨高纯工业硅和 5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于2023Q2投产),假设2022-2024年硅料产量分别为 1/5/10 万吨;行业规划新投产能较多,随着未来产能释放,可能导致硅料价格大幅下跌,假设2022-2024年硅料价格分别为 20/12/9 万元/吨,毛利率分别为 67.5%/50.0%/38.9%。

2、硅片环节

按照公司硅片投产节奏(预计2022Q4投产 20 GW,2023Q2投产 20 GW),假设2022-2024年硅片产量分别为35/55/70GW,根据行业竞争格局趋势假设2022-2024年硅片价格分别为 0.56/0.44/0.40 元/W,毛利率分别为18.0%/18.2%/18.7%。

3、电池环节

按照公司规划,预计年产 24GW 的 N 型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于 2023Q1 投产 14GW,23H2 开始建设 10GW 产能,公司2023年电池片开始出货,预计公司2023-2024年 TOPCon 出货量分别为 6/15GW,假设电池片价格分别为 1.2/1.0 元/W,毛利率分别为 8.3%/10%。

盈利预测结果

基于上述经营假设和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2-24年营业收入分别可达214.3/374.0/520.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8/50.5/67.1亿元,对应 EPS 预测分别为7.96/13.04/17.34元,现价对应PE分别为17/11/8 倍。

估值

公司凭借在切片设备的优势转型硅片生产制造,大尺寸硅片的产能和盈利能力跻身硅片第一梯队,并积极向上游硅料和下游电池延伸,完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我们选择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龙头公司 TCL 中环(硅片)、大全能源(硅料)、通威股份(硅料+电池)作为可比公司,并结合 PE 法和 PB 法对公司进行估值。

PE 估值法

目前上述可比公司2023年基于Wind 一致盈利预期的平均 PE 估值为 13 倍,其中 TCL 中环(19px)、大全能源(8px)、通威股份(12px),考虑公司目前主业在硅片生产制造,明年硅料和电池利润贡献占比预计将明显提升,给予公司2023年 12 倍 PE,对应目标价157 元。

PB 估值法

当前上述可比公司平均 PB(MRQ)为 4 倍,考虑公司目前处在多个新建项目规划和投产周期,预计未来两年净资产增速较高,且上下游产能持续完善,给予公司 2023 年 4.5 倍 PB 估值,对应目标价 164 元。

综合 PE、PB 法,给予公司目标价 160 元。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16.14
  • 江恩阻力:18.16
  • 时间窗口:2024-07-07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