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汽车芯片短缺对产业链的影响交流纪要

  • 作者:徐开
  • 2021-04-02 13:15:02
  • 分享:

Q1汽车芯片缺货处于什么状态?交期拉长了多久?

 

A芯片缺货从 2020 年 11、12 月左右开始,MCU 交期在三个月左右或者更多。芯片紧缺的问题使得交期现在有 25 周以上,而来交期在 16 周左右甚至有些 12 周也可以。

Q2汽车芯片短缺因?

因疫情影响+市场恐慌+天灾

 
1. 疫情中国汽车市场快速恢复。中国市场 2020 年上半年一直下滑,直到六七月份突然反弹,导致上半年 OEM 调低销量预测,进而导致零部件行业调整预期,引申到对应芯片行业。七月份以后逐渐恢复,8-12 月份 10+-20+ 的增长,快速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市场订单急速增加。导致上游芯片 Chip package 急剧拉订单,比如 NXP 减产 30。

 

2. 市场恐慌居家办公影响 MCU 实际需求,消费电子销量急剧增加,抢了汽车前线产能, 进而带来市场恐慌。正常库存是一个月或者 110的安全库存,恐慌心理使得他们做到 120, 芯片紧张更加加重。

 

欧洲工厂给居家办公还有一些补贴政策,复工速度相对较慢。部分企业如 NXP 减产,恢复需要更长时间。

 

3. 天灾2020 年大停电,主要影响 MCU 前五的公司 TI。天灾不是主要因,只是加剧了市场紧张的趋势。

 

Q3在哪些细分领域短缺?

MCU、MOSFET、二级 BT、电子电容。

 

器件级电路板除了 PCB 铜材涨价,电阻电容、MOSFET、模拟数字芯片状态都不是特别好。功率器件MOSFET国内做的比较少,MOSFET 交付周期从 8、9 周变到了 20 周左右; transceiver国外主要是NXP 在做,目前也非常紧缺;
模拟数字芯片TI,受需求影响,大量缺货。

Q4缺货带来的影响?

国内很多 Tier1 都是合资公司,目前对国内一些企业的影响尚未很快凸显,合资企业和国产企业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芯片供应会优先供应欧美市场,国内细分来,存活率较低的小企业Tier1 这边的支持也会变弱。

 

Q52021 年整车产量会否下降?1-2 月份来是否因芯片缺货造成下降?

有一些,实际情况要不同的生产商。日系,瑞萨事件影响越来越显著;欧美系,NXP,英飞凌。欧美系的一些主要供应商也是处于一个减产状态,预计减少的产量大概在八十万台, 对中国车企的影响也有二十万台左右。

 

Q6缺货现象什么时候缓解?

 

虽然有说法是四五月份,但目前恐慌→芯片涨价→库存,可能三季度末能缓解。

Q7传统汽车芯片有哪几种?新能源芯片有哪些增量变化?

芯片应用领域底盘 车身 引擎;娱乐系统 维护

底盘 车身 引擎动力域,车身电子,ADAS, 娱乐

 传统汽车芯片ECU、TCU

新能源车最主要是电机控制器,后驱、前驱、双电机,芯片比传统发动机会多,电机驱动    至少 2-3 芯片,电源转换 2-3 芯片,芯片本身就会更多。

车身雷达比传统汽车数量多,目前车身电子芯片要求越来越高

ADAS传统车也有,主要取决于激光雷达的数量以及处理器 MPU、GPU 的数量,动力域差别较大。

 

Q8芯片有哪些不同?

 宏观来,汽车芯片与手机对比,价格较低,供货稳定,Tier1 对芯片封测厂有定期审核,汽车芯片供货周期较长,技术成熟,迭代较慢。

技术成熟半导体生产当中有不同制程,汽车芯片追求成熟制程。

认证较难目前来 AEC-Q 认证最难,国内厂商很难做到。ITF16949 通过并不难,还要AEC-Q100、200 认证,被动件、主动件等测试。消费电子一般会做到 500h 循环,汽车芯片一般做到 1000h。高温在 150°去做,AEC-Q 过了之后可靠性基本得到保证。
生命周期要求是15 年,工业级是10年。
温度EV 的环境温度 85℃。

芯片的冗余设计和内部软件在新能源车和消费电子都有不同要求。

Q9国内芯片公司是否会有机遇?从 MCU 和 IGBT 角度来讲
1. MCU

目前国内兆易创新在未来不错,但是目前做的都是消费级的,手机、工控里面使用,在汽车领域基本没有,兆易创新在 2018、2019 年左右在中国市场份额在4左右。 

MCU为什么国内做8位的,因为成本低、开源。32位的做起来非常难,认证过程非常艰难。


2. IGBT

士兰微是 IDM 模式,集成设计生产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在 IGT、mos 有很大市场份额, 前几年士兰微投了很多晶圆厂,近年在释放;

斯达在建晶圆厂,mos 士兰微更好一;

中车时代在封测这块做了一些,但是汽车领域应用不多,是仿英飞凌的。

3. 其他

代工模式台积电

IDM 模式英飞凌,NXP。

闻泰科技没有 MCU,收购了安世,主要是分离元器件,目前产能也非常紧张。三安碳化硅处于 DS 阶段。

Q10国产 MCU 厂商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做车窗后视镜吗还是可以往更深走?

近两年如果要做动力域,至少目前要拿出对应样品/方案/验证,国内芯片在主流 Tier1 上基本没有太多验证和测试,未来 3-5 年上车基本不太可能。

 

士兰微估计是 MOSFET,产品性能目前来不错

东微半导体(华为有股份)同行测试不错。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0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17.34
  • 江恩阻力:19.51
  • 时间窗口:2024-06-29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26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