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光伏丝网印刷龙头迈为股份

  • 作者:SanfordYou
  • 2023-01-15 20:54:32
  • 分享:


丝网印刷全球领先,迈向 HJT 整线设备提供商,公司概览丝网印刷龙头,前瞻布局HJT

迈为股份正从丝网印刷龙头,逐步升级为 HJT 整线设备提供商。公司是光伏行业全 球领先的设备供应商。

从 2008 年开始研制太阳能丝网印刷技术,至 2018 年公司的丝网印 刷整线设备市占率超过 70%,跃居全球首位。

2019 年初,公司开始关注 HJT 异质结高效 电池技术,成功研制了 HJT 高效电池整线设备,实现了该设备的国产化。

2021 年 HJT 整 线设备首次出口海外,并推出年产能 600MW 的 HJT 高效电池生产设备。公司前瞻性布局 HJT 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

光伏电池技术更迭迅速,公司在 PERC 工艺的生产设备获得成功后,捕捉到 HJT 电池的趋势,并由部分工序设备向全工序设备拓展,致力于提供 HJT 太阳能电池片整线设备。

公司自主开发的 PECVD 设备、PVD 设备 以及丝网印刷设备均在 HJT 整线中占有较高的价值。

该解决方案完整覆盖 HJT 电池生产 的四道工艺,通过大片化、薄片化、半片化制程,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良 率、产能,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得益于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的迭代升级,公司在 丝网印刷领域的优势地位将不断得到巩固。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周剑、王正根为共同实际控制人。截至 2022Q1,周剑、王 正根分别持有公司 22.33%、17.24%的股份,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迈拓投资为员工持 股平台,周剑、王正根分别持有 48.17%和 27%的股份。

财务分析收入快速增长,盈利能力优异

公司收入与盈利持续快速增长。公司营业收入由 2018 年 7.9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31.0 亿元(2018-2021 年 CAGR+57.7%),归母净利润从 2018 年 1.7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6.4 亿元(2018-2021 年 CAGR+55.6%)。

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 为 8.3 亿元、1.8 亿,同比+32.1%、+49.8%,延续高增长态势。

公司收入构成以太阳能电池成套生产设备为主。2018-2020 年,成套设备销售收入分 别为 6.7 亿、11.8 亿、15.3 亿元,占比为 84.4%、82.2%、67.1%。

其中 2020 年占比下 降是因为公司光伏激光设备销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公司单机产品的收入提升。

2021 年,成套设备销售收入 26.6 亿元,占比回升至 85.9%,主要受益于公司 IPO 募集资 金投资项目“年产双头双轨、单头单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线各 50 条”全部投入使用, 公司产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订单交付量快速增长。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提高。2018-2020 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应 客户代采要求,外购设备占比上升,且为配合下游降本增效需求。

公司在成本增加的情况 下未明显调整产品销售价格。2021 年以来,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均有提高,主要是公司 行业龙头地位不断得到巩固、议价能力提升。

叠加公司持续进行研发降本、对原材料及零 部件进行国产替代,公司盈利能力大大提高。 公司费用率稳定,研发持续发力。

2018-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基本稳定,平均为 6.3%左右,管理费用率从 2018 年的 5.1%降至 2021 年的 3.0%。公司注重新技术的研发、 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提升,保持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

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 同比+3.4pcts,达到 10.7%,主要是公司加强 HJT、泛半导体领域研发,扩张研发人员队 伍,保证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行业分析下游景气叠加 N 型电池片革命,HJT 设备空间广阔

下游高景气装机量持续提升,全球景气有望长期向上

国内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长,预计 2022-2025 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年均新增 83-99GW。从 2019 年开始,国内光伏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

新增装机量从 2019 年的 30.1GW 上涨至 2021 年的 54.9GW。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 至 2025 年,国 内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 83-99GW,2030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或将达到 105-128GW。

“碳中和”大背景下,2022-2025 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或将达到 232-286GW,景气高企。

随着俄乌战争对能源的影响逐渐显现,储备绿色能源的重要性也 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全球光伏市场将进入高景气增长。

中国光伏 行业协会预计,2022 至 2025 年,全球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 232-286GW。

2022 年 5 月,欧盟公布 REPowerEU 计划,欲通过提升能效、天然气集采、扩大本土光伏规模等举 措提高能源独立程度。

此前“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总体目标为 40%,REPowerEU 将其提高到 45%,目标到 2025 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 320GW(是目 前水平两倍以上),到 2030 年接近 600GW。

技术迭代N 型 HJT 降本增效路径最为清晰,看好长期发展前景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永恒追求。目前 P 型单晶电池 PERC 的平均转换效率最高 达到 23.3%,已经接近 P 型电池的效率理论极限 24.5%。

市场需要技术变革,寻求更高的 转换效率,目前市场正在进行 N 型电池替代 P 型电池的行业技术变革。

2021 年,HJT 电 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4.2%,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披露数据,随着 HJT 电池 的不断突破,平均转换效率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26.0%,N 型电池将成为电池技术的主要 发展方向之一。

HJT 效率不断突破,迈为认证效率达到 26.07%。各光伏厂商积极推进 HJT 的效率研 究,其中隆基在 2021 年 10 月宣布达到 26.3%,迈为在 HJT 效率上持续突破。从 2020 年的 24.61%到 2021 年的 25.23%、25.26%、25.54%。

在 2022 年 3 月,经德国哈梅林 太阳能研究所(ISFH)认证,迈为股份联合澳大利亚金属化技术公司 SunDrive 利用可量 产工艺在全尺寸(M6 尺寸,274,3cm²)单晶 HJT 电池上的转换效率达到 26.07%,为 HJT 有望量产效率突破 26%提供强有力的证明,量产效率的提高,摊薄了 HJT 的投资生产成 本。

HJT 工艺简化为 4 道清洗制绒、非晶硅沉积、TCO 导电膜沉积和丝网印刷。

在核 心工艺上,PERC 电池需要 8 道,TOPCon 电池需要 10 道,但 HJT 核心工艺段只需要 4 道,分别为清洗制绒、非晶硅沉积、TCO 膜制备、丝网印刷。

工序的减少,理论上从生产 效率、产品良率、车间空间布局、人工运维等方面更有优势和提升空间。

迈为在丝网印刷 设备上有长期技术和行业 knowhow 积淀,通过自主研发陆续突破非晶硅薄膜沉积、TCO 膜沉积所需的 PECVD 设备和 PVD 设备。

并通过资本运作,参股子公司吸收引进日本 YAC 的制绒清洗技术,实现 HJT 电池设备的整线交付能力。

HJT 降本路线明确,降本空间高达 40%以上。根据 Solarzoom 统计,HJT 电池主要 成本构成为硅片、浆料、设备折旧、靶材,分别占总成本的 53%、25%、5%、6%。

其中 HJT 所用 N 型硅片价格偏高,低温银浆单片用量超过 200mg,靶材受限于外资短期垄断 价格偏高。

设备投资额单 GW 成本在 4.5 亿元,相较与 PERC(1.5-2 亿元)和 TOPCon (2-2.5 亿元)有较大的成本劣势,制约 HJT 的短期产业化。

但是制约因素会随技术突破 被逐步克服,在硅片成本上,HJT 更适合大片、薄片化,符合电池发展方向;Ag 浆料、 靶材可通过国产替代;

设备方面,迈为已具有整线交付能力,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出口到国外,与 REC 签署 400MW HJT 整线交付;电池转换效率也在逐步提高,变向摊 薄投资成本。

HJT 成本有望与 PERC 持平或更优。关于 N 型电池降本方面,据 solarzoom 测算, 依据 2020 年 8 月数据,HJT 电池生产成本约为 0.9 元/W,与 PERC 0.72 元/W 的成本相 比高出 0.18 元/W。

但在持续有效降本后,HJT 单 W 成本有望达到 0.52 元,与 PERC 后 续降本后成本持平或优于 PERC 成本。

HJT 有望取代 PERC,成为主流。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披露数据,N 型电池将逐步替代 P 型电池,至 2030 年,N 型电池市占率将达到 70%左右。

HJT 电池拥有 诸多优点,例如工艺流程简化、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载流子寿命 更长、量产效率有望突破 26%。

可以作为平台型技术,与他它电池结合成叠层电池,效 率有望突破 30%。HJT 电池长期降本趋势与空间明确,有望取代 PERC,成为主流。

设备空间HJT 扩产进行时,设备行业空间广阔

国内外光伏厂商纷纷进行 HJT 扩产。根据各公司公告,全球 HJT 规划产能已经超过 120GW,其中国外梅耶博格/REC/VSUN 分别规划 5/4/2GW。

国内方面,据全球光伏微 公众号,截至 2021 年底 HJT 已建产能 5.57GW,2022 年待建产能 4.8GW。据迈为股份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预计 2022 年 HJT 整体市场订单规模在 20-30GW 之间。

HJT 设备国产替代加速落地,国内龙头厂商明显受益。HJT 制作工艺流程简化,只需 4 个核心步骤,分别对应制绒清洗、PECVD、PVD/RFD、丝印/电镀四道设备。

目前国内 试产及量产线基本实现 HJT 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从目前市场落地项目上看,迈为股份、捷 佳伟创、钧石能源及理想万里晖等厂商关键设备布局基本完善,成为国内 HJT 设备主流。

HJT 设备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 HJT 设备空间或近 300 亿元。随着设备加速国产化 和工艺逐步提升,国内华晟、金刚玻璃及明阳智能等新进入厂商纷纷入局异质结 GW 级别 量产线。

对 PERC 龙头电池厂商而言,通威股份、隆基股份等开始 GW 级别异质结电池 产线。海外方面,梅耶博格、REC 等海外电池厂商也加速布局 HJT 电池量产线。

随着设 备、关键材料的进一步降本和工艺提升,预计 HJT 量产节奏将进一步加快。

根据中证券 研究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组预计,2025 年 HJT 电池新增/合计产能分别为 106/306GW, 对应新增产能五年 CAGR 为 123.5%。

若按届时每 GW HJT 设备产线设备投资预测约 2.5 亿元计,则 2025 年设备空间将达 266 亿元。

公司剖析前瞻研发铸就高壁垒,平台化布局拓成长空间,核心竞争力聚焦 HJT,持续加码研发

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研发队伍不断扩张,保障产品出色性能。2021 年度公司研发费 用达 3.3 亿元,同比增长 99.7%,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 10.7%,显著高于 2018 年的 5.0%;

持续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有研发人员 899 人,占员工总数比重达 32.9%。2021 年公司 取得 59 项专利及 21 项软件著作权。

其中累计在 HJT 设备与电池技术领域获得专利授权 30 余项,“HJT2.0 异质结电池 PECVD 量产设备”荣获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 备认定。

目前公司主营产品的印刷产能(PERC 设备工艺)可以达到单轨 3,600 片/小时, 双轨 7,200 片/小时,碎片率可以达到小于 0.1%,印刷精度可以达到±5 微米。

自建实验室深度研发 HJT 产线技术。公司为帮助产业链加速研发进度,建立 HJT 整线实验室供供应商做试验,为靶材、浆料等供应商提供研发支持,同时满足部分有意愿布 局 HJT的客户试验需求。

截至 2020年末该实验室已投入超过 2亿元,每年维护费用约 3000 万元,实验室吸引了国内外辅料辅材——银浆、靶材、特种气体、零部件(泵、阀、传感 器等)等——的供应商在实验室做试验。

围绕降本增效,多方面持续助力 HJT 平价化进程

为推进 HJT 技术的量产应用,公司持续对 N 型硅片银浆耗量、贵金属靶材耗量与薄 片化等多环节研发降本方案,并从半片化、微晶化、光转换技术等多方面努力提升 HJT 电池及组件的量产效率。

低铟低银方案助力 HJT 电池成本下降。经认证机构 ISFH 测试,公司采用低铟含量的 TCO 工艺结合银包铜栅线,在全尺寸(M6,274.5cm²)单晶硅异质结电池上获得了 25.62% 的光电转换效率,是此类电池目前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微公众号披露,通过最新的低铟 含量解决方案,单片铟的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了 50%,如果叠加设备降铟的方案再 降低 40%,可以将铟用量降低到现有水平的 30%;

若考虑未来铟回收,AZO 占比提升,有望进一步降低对铟的依赖。加之银包铜栅线带来的银耗量降低 55%。当前,HJT 电池的非 硅成本约为是 0.5 元/W。

根据《HJT 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及成本分析》(中科院电工所 王文静) 中对 HJT 电池非硅成本的拆分,银浆和靶材占比分别为 59%、14%。

我们由此推算,铟用 量降低70%对应降低靶材成本0.049元/W,银耗量降低55%对应降低银浆成本0.162元/W, 合计降低非硅成本约 0.211 元/W,对应当前单瓦成本降低约 42%,已经十分接近 PERC 非 硅成本约 0.25 元/W。

全开口太阳能电池钢板印刷技术进一步降低银浆耗量。公司推出的全开口钢板印刷技 术,是对传统丝网印刷技术的革新,将进一步降低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与 传统丝网网版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工艺优势,栅线的高宽比达 50%以上, 26 微米宽,13-14 微米高;未来,钢板开口可以进一步降低,线宽控制到 20 微米;

兼容 210mm 硅片尺寸,栅线数量可比丝网印刷增加一倍,推动 HJT 电池效率进一步提高。

成本优势,由于栅线印刷区域为全开口结构,印刷高度均匀,在制造相同效率电池的情况 下,净节省 20%左右的银浆;

总体成本与现有网版成本接近,不产生额外的材料成本;改 造成本较低,仅需在现有印刷设备上进行小规模改造即可实现。

公司新一代成套设备适配硅片行业薄片化趋势。薄片化、大尺寸能够有效减少单片硅 耗量以及硅棒的切割损耗,成为硅片企业实现降本的一大研发重点方向。

隆基股份已将硅 片厚度从 175μm 降至 165μm,并新增了 182mm 尺寸的硅片;中环股份发布了厚度为150μm、尺寸为 210mm 的硅片。

硅片行业将在大尺寸、薄片化趋势下,需要同时与下游 电池组件厂商结合,保证后端制程的良率以及产品稳定性。

公司在产品研发初期便考虑到 薄片化的趋势,最新一代丝网印刷成套设备可以兼容尺寸 156.75mm 至 230mm 的硅片, 硅片厚度最低可达 140μm。

可按照各类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设备。随着公司 600MW 半片整线的推出、客户端的安装调试结束,硅片有望将从 150μm 向 120-130μm 过渡。

适应半片化需求,积极布局半片印刷线。半片化变形小,有助于更好实现硅片大尺寸 化和薄片化。

从效率来看,半片化的优势在于,边缘损失可控,且随电池片面积变大而占 比降低,切损小从而 CTM 更高;

半片化的工艺简单,可以减少微裂纹,提高组件 的可靠性。公司在研发上积极布局半片整线设备,同时推进半片工艺向硅片端延伸。

微晶工艺进一步提升 HJT 效率。未来 HJT 电池进一步提高效率的方向之一是使用掺 杂微晶硅或者掺杂微晶氧(碳)化硅替代目前的掺杂非晶硅。

实现进一步提高掺杂浓度、 增加透光性能,同时降低掺杂层的电阻,增大 HJT 电池的电流密度。

公司布局微晶化设备, 多腔室、高节拍 PECVD 有利于行业技术向微晶升级。

2021 年 11 月,公司与安徽华晟新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合作开发单线产能 500MW 以上的 HJT 单面微晶与双面微晶电池产 线,成为业界第一条 GW 级别微晶异质结量产线。

目标是实现单面微晶异质结电池量产平 均效率大于 25%,双面微晶异质结电池平均量产效率大于 25.5%,生产成本优于现有 PERC 产线。

公司开发使用转光胶膜的新型高效异质结组件提高组件功率。HJT 电池超高的光电转 换效率很大程度缘于本征非晶硅对于晶体硅优异的表面钝化能力。

但由于 TCO 膜层和非 晶硅膜层会吸收紫外线,使得其电池的电流比普通电池低。转光材料是由特定元素所制成 的量子点材料,其外层电子在不同轨道中跃迁,能够吸收、发射不同波长的光子。

对于 HJT 技术,转光材料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吸收紫外光并转换成响应度接近 100%的可见光, 增强电池的电流,进而提升组件的功率。

公司通过与胶膜企业合作推动转光胶膜的开发, 将光子响应较低的紫外光转化成响应更高的蓝光或红光,对于 60 片规格的 M6 异质结组 件,功率可增加 5W 以上。

根据公司微公众号公布数据,公司研发的新型异质结组件,主要通过转光材料将紫 外波段转换为 450nm 附近波段的蓝光光谱。

公司的研发团队将应用转光方案制作的异质 结组件与基准组件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的异质结电池紫外光谱响应大幅提升至 60%以上。

按照光谱积分计算,若该光谱响应能够完全转换成组件功率,组件功率的提升幅度将达到 0.8%~1%。

公司 M6 全尺寸量产工艺突破 26%转换效率。2022 年 3 月,经测试机构 ISFH 认证, 公司最新利用自主研发 HJT 量产微晶设备。

联合 SunDrive 电镀工艺,在全尺寸 M6 (274.3cm²)单晶 HJT 电池上的转换效率达到 26.07%,比双方在 2021 年 9 月合作发布 的 25.54%转换效率世界记录提高了 0.53pct。

认证电池的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Voc) 和填充因子(FF)均得到了提升。

金属化工艺由 SunDrive 在其最新一代无种子层电镀中 试设备上完成,在电镀速度以及栅线的高宽比方面进行了优化。

我们认为,该突破进一步 验证了 HJT 电池量产效率跨越 26%的可行性,是公司在降本增效方面深度研发布局的综 合性成果体现。

产能扩张进行时,海外订单需求旺盛

公司现有产能难以满足旺盛市场需求。2021 年度,公司在 IPO 时的募集资金投资项 目“年产双头双轨、单头单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线各 50 条”项目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产 能利用率达到 100%,但仍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

根据公告,公司前述募投项目在 IPO 时的承诺收益为 7.5 亿元/年,而仅 2021 年上半年项目即实现收益 11.3 亿元,大幅超过预 期,印证公司产品供不应求。

当前,公司 HJT 设备产能目前处于超负荷状态,公司正在通 过租赁新厂房满足客户订单要求,现有产能亟需扩张。

定增建设 HJT 设备制造基地,在手订单保障产能消化。公司 2021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 行股票事项实施完毕,募集资金总额 28.1 亿元,其中拟投资 23.1 亿元新建 HJT 电池设备 制造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 PECVD、PVD 及自动化设备各 40 套。

该项目建 设周期 3 年,公司公告预计达产后可实现收入 60 亿元、净利润 8.91 亿元。

随着 HJT 优势 的凸显,目前已有安徽华晟、通威金堂、阿特斯、爱康科技等多个 HJT 项目完成设备招标, 各条 HJT 电池生产线的落地,相关生产设备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高。

作为国内极少数具备 提供 HJT 电池整线生产设备的厂家之一,公司已经中标多个项目,如金刚玻璃、安徽华晟 项目、通威金堂项目等均采购了公司 HJT 整线设备。

截至 2021 年 9 月,公司已有 HJT 设备产品在手订单约 18 亿元,在 HJT 量产设备领域取得一定先发优势。

公司海外订单持续增加,中国智造全球化潜力巨大。公司的光伏成套设备在实现进口 替代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海外销售网络的建设,完成了向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 光伏新兴国家的出口。

2019-2021 年,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 1.7 亿、2.6 亿、2.9 亿 元,实现较快增长,公司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19-2021 年海外毛利率分 别高于国内 9.2、3.4、4.0pcts,主要受益于公司较强的技术水平以及相比海外品牌具有较 高的产品性价比。

获得实工业 HJT 设备 4.8GW 订单,标志公司出海里程碑。实工业是印度市值最 大的上市公司,其于 2021 年以 7.7 亿美元收购 REC 太阳能控股公司,深度布局太阳能光 伏制造领域。

2021 年公司与 REC 签订 400MW HJT 电池整线设备订单,供应 PECVD、 PVD、丝网印刷等 HJT 电池核心生产设备,标志国产整线实现首次出海。

2022 年,REC 母公司实工业拟采购公司 4.8GWHJT 整线设备订单(采购总额超过公司 2021 年营收的 50%,未达到 100%,2021 年公司营收约 31.0 亿元),再一次印证公司 HJT 设备的产品 竞争力。

REC 计划在 2023 年实现 15GW 的 HJT 产能(印度 10GW+新加坡 5GW),伴随 HJT 商业化落地进程加快,未来公司或有望收获更多订单。

泛半导体核心设备订单渐次落地,迈向平台型公司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依托印刷、真空、激光布局泛半导体核心设备。公司的高速高精度控制技术、高精度 定位技术以及恒压力技术在精密设备制造领域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

在激光开槽、激光切 割等需要高精度定位的设备中可以得到应用。公司在保持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优势的基础 上,积极拓展新领域,相继研制半导体封装核心设备、显示面板核心设备。

打破国内空白,面板领域弯折激光切割设备获京东方订单。2021 年,公司中标国内 显示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的第 6 代 AMOLED 生产线项目,将供应两套自主研制的 OLED 柔性屏弯折激光切割设备。

分别应用于京东方绵阳工厂以及京东方重庆工厂的智能手机柔 性 AMOLED 面板生产线。公司的弯折激光切割设备主要用于柔性 OLED 面板屏体弯折区 支撑膜的切割、剥离及固化,整套设备包含了自动上下料单元、切割单元、剥离单元、固 化单元、检测单元。

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制该款设备的企业,设备通过多次验证获得客 户认可。

据公司 2021 年年报,公司完成了 OLED 全自动激光修复设备的研发及交 付,还积极开拓面板模组段显示设备,设备已进入样机调试阶段,后续将交付客户进行试 产。

公司产品在半导体领域主要应用于封装阶段。半导体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前道)和封装测试(后道)。

晶圆制造以光刻、刻蚀、薄膜沉积为主,重复多 次形成精密电路结构,后道则是将芯片从晶圆切割下来进行封装、测试等,形成最终产品。

公司目前在半导体领域的主要设备(激光开槽设备、激光改质切割设备)用于封装环节的 切割工艺。

2022 年半导体封装设备行业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约 73 亿美元,国产设备厂商机遇广 阔。据 SEMI 发布的《2021 年年终总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

2021 年原始设备制造商全球 设备销售额有望超 1000 亿美元(同比+44.7%),其中前端晶圆制造设备约 880 亿美元规 模,后端测试设备规模约 78 亿美元,后端封装设备市场约 70 亿美元;

2022 年,封装设 备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4.4%至 72.9 亿美元。半导体后道切割设备对技术集成度、设备稳 定性和自动化水平要求较高,目前设备主要被日企控制,亟待国产化。

半导体设备实现突破,开启国产化征程。2019 年,公司正式进军半导体封装设备领 域,经过两年研发在激光能量控制、槽型及切割深度控制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1 年,公 司与半导体芯片封装制造企业长电科技、三安光电就半导体晶圆激光开槽设备先后签订了 供货协议,并与其他五家企业签订试用订单。

公司未来的目标是聚焦封装领域全流程工艺,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封装技术解决方案。

拟投资 21 亿元建设半导体装备项目,泛半导体布局更进一步。2022 年 5 月 20 日, 公司公告与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协议,拟投资 21 亿元建设“迈为半导体 装备项目”,计划用地约 210 亩,投资强度不低于 12000 元/平方米。

公司拟与控股股东(董 事长周剑、总经理王正根)共同出资 3.2 亿元设立迈为技术(珠海)有限公司(暂定名), 其中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认缴 2.88 亿元,占注册资本 90%。

据珠海国家高新区官网,迈为 股份将在珠海高新区投资建设半导体装备项目,打造半导体、微型显示及柔性 PCB 等装 备生产线制造基地。

收入假设光伏装机有望持续景气,带动光伏设备需求。公司丝网印刷成套设备受益 于下游扩产。随着 N 型电池技术变革,HJT 电池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公司拥有 HJT 整线 解决方案,有望充分受益。

我们预计公司太阳能光伏板块未来几年有望维持约 40%的年均 复合增长。随着公司在面板显示、半导体芯片封测等泛半导体领域渐次取得设备订单,公 司其他领域营收亦有望实现较大突破。

毛利率假设随着设备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深化、公司持续进行研发降本以及公司 稳固的行业龙头地位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毛利率有望稳定在约 39% 水平。

费用率假设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仍随着规模扩张而增长,但费率有所降低, 公司仍将保持较高的研发强度。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9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118.19
  • 江恩阻力:131.33
  • 时间窗口:2024-07-15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0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