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
国外裁员,国内关门,2023年的生物医药界,都怎么了?
瑞石解散,斯微被限,君实生物的核心技术人员也离职了,赛默飞关闭了好几个工厂,拜耳从管理层开始裁员,诺华又砍掉了一个研发管线。
2023年半年报发布后,上海君实生物两位工作人员相继辞职,引起了市场关注。
根据公司公告,8月30日,君实生物非执行董事HAI WU(武海)因其他工作安排申请辞职,辞职后其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8月31日,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冯辉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首席运营官及子公司所有内部职务,冯辉辞职后仍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
武海曾于2020年10月辞任副总经理,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武海辞任副总经理后君实生物核心技术人员由四位变为三位。
根据公司公告,冯辉辞职后,君实生物核心技术人员由三位变动为两位,分别是张卓兵、SHENGYAO(姚盛)。冯辉离职后,其负责的工作由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张卓兵和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姚盛负责。
8月30日晚间,君实生物披露了A股2023年半年报,以及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中期业绩公告。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减少29.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97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9.12亿元,本期亏损幅度扩大。
2023年以来,君实生物的研发人员数量一直在逐步减少。根据君实生物公告,2020年年末、2021年年末、2022年年末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667人、896人、995人及854人。
NEXT
而赛默飞在杭州的工厂,也因为业务变得岌岌可危。
此前,赛默飞世尔董事长、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在发布2022年财报时曾表示,随着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公司预计在中国市场的业绩 &34;第一季度会比较疲软&34;,随后将在2023年余下时间出现 &34;强劲反弹&34;,显然他的期望在这段时间里落空了
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赛默飞管理者表示,2023年Q2,公司收入在北美下降了4%-6%(declined mid-single digits),欧洲业务增长1%-3%(grew in the low single digits),亚太区域业务下降4%-6%(declined mid-single digits),中国业务下降超过了10%(declining in the low teens)。
其实不光是积威已久的上市医药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不少未融资的小公司也是强弩之末了。
例如,2022年,47宗IPO共筹集了约40亿美元,而2021年,152宗IPO为市场带来了超过250亿美元的资金,据跟踪生物制药行业交易的在线平台DealForma称,今年迄今为止,只有23家公司提交了IPO申请。自那以后完成的12个项目净赚了16亿美元,募资和结果完全不对等成为了失去投资者的主要原因。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鼎盛时期,生物医学成为投资界的新宠儿,市场一路狂飙。而在去年经济一度衰退,研发结果也不尽人意,不少投资者和研发人员纷纷退步,并且对2023年的生物医药市场做出了新的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本年度的裁员事件、破产风波证明了该领域的复苏还需要一算时间。
其实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是没有比生物技术领域更冒险的了。医疗保健领域的科技创新有可能回报勇敢的投资者,但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仅开发一种或少量药物的高失败率也是无法回避的风险。
通常,在早期阶段开发药物的较小公司收入很少或没有收入,因此它们依赖市场为它们提供所需的新鲜资本。这意味着,如果不成功,这些公司就只能耗尽资金,粉碎他们创造利润丰厚的畅销药物的梦想,或者取得了部分成功,而在临床上功亏一篑。
而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大企业用很高的价格收购了还没能成功的药物及疗法,为的就是背后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尽管很难说投资者目前为这种潜力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但就成功配制和商业化药物和疗法而言,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鼓励药物和疗法的研发,也意味着一些制药巨头正在用尽新药来取代专利即将到期的旧药。
当然制药巨头吞并取得突破的小企业是很常见的,如果小企业估值低,诱惑就更大。
然而,有人担心更广泛领域的长期可行性,因为据统计55%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包括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的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度过未来两年。更令人清醒的事实是,这些生物技术公司中有29%手头的现金不足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M&A仍然是生物技术的可行战略。因为新冠疫情的疫苗及相关疗法的影响还能持续很久,不管是生物医药领域还是其他行业对于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和力量的认知都能够吸引不断的投资,即使目前低迷的市场让人望而却步,但是驾驭新兴生物技术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随大流的能力,也需要对投资背后的高科技的敏锐理解和欣赏。
风浪越大鱼越贵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在生物医药这个极具风险的领域畏首畏尾是赚不到钱的。
分享: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虚位以待
暂无
0人关注了该股票
长期未登录发言
吧主违规操作
色情、反动
其他
*投诉理由
答: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提供相关的技详情>>
答:www.junshipharma.com详情>>
答:君实生物的注册资金是:9.86亿元详情>>
答: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详情>>
答:君实生物的子公司有:15个,分别是详情>>
卫星互联网概念逆势拉升,中国卫星以涨幅8.57%领涨卫星互联网概念
EDA概念大幅上涨3.24%,华大九天以涨幅20.0%领涨EDA概念
BC电池概念逆势拉升,概念龙头股海目星涨幅17.1%领涨
卫星导航板块到达赢家江恩空间重要压力位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初中生
拿什么拯救你,生物医药?
国外裁员,国内关门,2023年的生物医药界,都怎么了?
瑞石解散,斯微被限,君实生物的核心技术人员也离职了,赛默飞关闭了好几个工厂,拜耳从管理层开始裁员,诺华又砍掉了一个研发管线。
2023年半年报发布后,上海君实生物两位工作人员相继辞职,引起了市场关注。
根据公司公告,8月30日,君实生物非执行董事HAI WU(武海)因其他工作安排申请辞职,辞职后其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8月31日,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核心技术人员冯辉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首席运营官及子公司所有内部职务,冯辉辞职后仍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
武海曾于2020年10月辞任副总经理,辞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武海辞任副总经理后君实生物核心技术人员由四位变为三位。
根据公司公告,冯辉辞职后,君实生物核心技术人员由三位变动为两位,分别是张卓兵、SHENGYAO(姚盛)。冯辉离职后,其负责的工作由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张卓兵和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姚盛负责。
8月30日晚间,君实生物披露了A股2023年半年报,以及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中期业绩公告。今年上半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减少29.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97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9.12亿元,本期亏损幅度扩大。
2023年以来,君实生物的研发人员数量一直在逐步减少。根据君实生物公告,2020年年末、2021年年末、2022年年末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667人、896人、995人及854人。
NEXT
而赛默飞在杭州的工厂,也因为业务变得岌岌可危。
此前,赛默飞世尔董事长、首席执行官Marc Casper在发布2022年财报时曾表示,随着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公司预计在中国市场的业绩 &34;第一季度会比较疲软&34;,随后将在2023年余下时间出现 &34;强劲反弹&34;,显然他的期望在这段时间里落空了
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赛默飞管理者表示,2023年Q2,公司收入在北美下降了4%-6%(declined mid-single digits),欧洲业务增长1%-3%(grew in the low single digits),亚太区域业务下降4%-6%(declined mid-single digits),中国业务下降超过了10%(declining in the low teens)。
其实不光是积威已久的上市医药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不少未融资的小公司也是强弩之末了。
例如,2022年,47宗IPO共筹集了约40亿美元,而2021年,152宗IPO为市场带来了超过250亿美元的资金,据跟踪生物制药行业交易的在线平台DealForma称,今年迄今为止,只有23家公司提交了IPO申请。自那以后完成的12个项目净赚了16亿美元,募资和结果完全不对等成为了失去投资者的主要原因。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鼎盛时期,生物医学成为投资界的新宠儿,市场一路狂飙。而在去年经济一度衰退,研发结果也不尽人意,不少投资者和研发人员纷纷退步,并且对2023年的生物医药市场做出了新的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本年度的裁员事件、破产风波证明了该领域的复苏还需要一算时间。
其实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是没有比生物技术领域更冒险的了。医疗保健领域的科技创新有可能回报勇敢的投资者,但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仅开发一种或少量药物的高失败率也是无法回避的风险。
通常,在早期阶段开发药物的较小公司收入很少或没有收入,因此它们依赖市场为它们提供所需的新鲜资本。这意味着,如果不成功,这些公司就只能耗尽资金,粉碎他们创造利润丰厚的畅销药物的梦想,或者取得了部分成功,而在临床上功亏一篑。
而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大企业用很高的价格收购了还没能成功的药物及疗法,为的就是背后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尽管很难说投资者目前为这种潜力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但就成功配制和商业化药物和疗法而言,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鼓励药物和疗法的研发,也意味着一些制药巨头正在用尽新药来取代专利即将到期的旧药。
当然制药巨头吞并取得突破的小企业是很常见的,如果小企业估值低,诱惑就更大。
然而,有人担心更广泛领域的长期可行性,因为据统计55%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包括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的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度过未来两年。更令人清醒的事实是,这些生物技术公司中有29%手头的现金不足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M&A仍然是生物技术的可行战略。因为新冠疫情的疫苗及相关疗法的影响还能持续很久,不管是生物医药领域还是其他行业对于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和力量的认知都能够吸引不断的投资,即使目前低迷的市场让人望而却步,但是驾驭新兴生物技术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随大流的能力,也需要对投资背后的高科技的敏锐理解和欣赏。
风浪越大鱼越贵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在生物医药这个极具风险的领域畏首畏尾是赚不到钱的。
分享: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