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9.30新闻(鱼跃医疗,合成生物)1.从数据对比来

  • 作者:有钱真好
  • 2024-09-30 10:18:30
  • 分享:
9.30新闻(鱼跃医疗,合成生物)
1.从数据对比来看,鱼跃的高净利率主要来源于较高的毛利和超低的期间费用率。
上表中的7家公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九安医疗,美好医疗,乐心医疗和怡和嘉业,它们都以出口为主,销售费用率都较低,主要原因是通过境外的批发商或独家代理直接销售,这样企业不需要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和终端维护工作。
但这就更依赖于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所以这四家的研发费用率也都处于较高水平。第二类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和可孚医疗,它们主要做国内市场,而三诺和可孚的销售费用率却要比鱼跃高10%以上。
先看三诺,它的主营业务是血糖检测系统,业务占比超过了70%,也是国产品牌市占率第一,对应的是鱼跃医疗的糖尿病解决方案业务,总营收占比10%左右,市占率5%。三诺这块的毛利率在23年是59.72%,国内部分是64.30%,而鱼跃基本都在国内市场,毛利率为62.68%。
三诺在12年上市,主营业务一直都是血糖仪和相关产品,而鱼跃在2020年后收购凯立特才开始做这块业务,并且毛利一直在60%以上。毛利上来看两者差距不大,但是鱼跃后发先至,体现出其生产端成本控制的能力。
再来看期间费用率,首先,鱼跃的呼吸治疗解决方案占比超过了42%,通过上表的比较可以看出,呼吸机市场相对较新,技术壁垒较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而血糖仪则是更成熟的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导致了血糖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要更多的推广和营销。制氧机行业从科技含量和市场成熟度上介于两者之间。
所以以血糖仪为主业的三诺的销售费用率要比以呼吸机和制氧机为最大业务的鱼跃要高。从研发费用率上来看三诺却比鱼跃要略高,这里有两个可能因素,一是三诺作为国内血糖监测行业龙头的同时有34.94%出口美国,这就要求产品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和品质;二是鱼跃业务更加多元化包含血压仪,体温计,消毒水等更加成熟的产品从而摊薄了研发费用。
最后,三诺的管理费用率远高于鱼跃,鱼跃员工超6000人,而三诺超4500人,鱼跃的总营收是三诺的近两倍,从这个角度来看,鱼跃的管理效率是高于三诺的。
再来看怡和嘉业,作为呼吸机行业龙头,市占率国产第一,境外业务占比57%。从毛利上比较,鱼跃的呼吸治疗解决方案业务毛利较高约56%,怡和嘉业家用呼吸诊疗产品毛利约为40%,耗材(比如呼吸机面罩)65%,国内平局毛利约50%。但从产品定位上来看,怡和嘉业的呼吸机比鱼跃定位更加高端,价格相对较高。这里看似有些矛盾,产品拥有高毛利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产品科技含量带来的高附加值和定价权,第二产量较大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而怡和嘉业从市场份额和产品定位都比鱼跃要高,毛利却低于鱼跃。细观下,以2020年为例,怡和嘉业国内家用呼吸机市占率上远远领先于鱼跃,但是其业务规模只有3.07亿,而鱼跃的呼吸与供氧业务达到了22.6亿,这说明鱼跃在雾化器,制氧机等呼吸相关的产品销量上远远高于怡和嘉业,而这些产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毛利。
另一方面,鱼跃呼吸相关产品毛利在2020年前一直低于50%,在2020年达到了近62%的水平,随后几年都保持在55%左右。而怡和嘉业22年才上市,其境内业务在2020年前的毛利一直在50%以上,在20年达到顶峰68%,但在21年和22年出现下滑,平均在44%左右,在23年才重新回到50%。
综上可见鱼跃在呼吸相关业务的高毛利来源于,一是产品多元化带来的高毛利,二是疫情导致的呼吸相关业务近两倍的营收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2019年12亿增长到2020年22.6亿),三可能是品牌效应和用户人群的精准定位。从期间费用角度来看,怡和嘉业的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都较低,由于主做国外市场并且总营收规模较小导致,而研发费用率较高,因为主打高端市场,需要更多的研发创新。
最后在看下可孚医疗, 这家公司21年上市,虽然产品多元化,但是既卖自有品牌也卖代理品牌。商业模式是依托于自身的线上电商和线下门店的渠道优势,再通过对于用户和市场的了解不断推进产品的自产化。从毛利上来看,其成熟的业务如康复辅具,医疗护理类毛利都较高,而存在代理品牌的呼吸支持类和健康检测类业务毛利较低。但其总毛利呈现上升趋势,在24年以前都在50%以下,在今年中报达到了50%以上,这是产品逐渐自产化导致的。在期间费用上,销售费用率较高,研发费用率较低,并压缩管理费用也是由于其营业模式导致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鱼跃作为家用医疗龙头,优势一直不在于它的产品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高附加值,而是比其他家用医疗企业更强的管理能力,和产品多元化,高产能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由于疫情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对于下沉市场更精准的把握。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医疗器械行业,鱼跃反而更像家用电器行业。
2.“过去,生产1吨叶黄素,需要用一年时间种植250亩万寿菊,而我们研发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用一个300立方米的罐子,不到10天时间就能搞定。”微元合成创始人、CEO刘波语气里透出自豪。新技术的诞生,有望改写人们通过牺牲土壤肥力、大量种植万寿菊来低效提取叶黄素的历史。
不只是叶黄素,胶原蛋白、阿洛酮糖、细胞基因治疗药物……运用基因筛选、编辑等技术进行设计,再用生物制造技术进行生产,理论上可实现“万物可造”。以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制造技术在全球风起潮涌,北京也正发力这一未来产业,卡位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人类如何获取需要的物质?回溯历史,从自然中获取、培育改良作物、化学合成……一代代技术创新如车轮滚滚向前,而如今掀开的新篇章,名为“合成生物学”。
“生物制造其实不是新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人类酿酒、制醋的发酵技术。”刘波介绍。这一古老技术为何如今渐渐被认为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这是因为人类正通过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手段对生命体进行设计和改造,渐渐找到自主设计“造物工厂”的开启钥匙。
每天,在微元合成的实验室里,大量实验人员手握生物制剂的试管,在工程菌筛选、编辑的实验仪器前忙碌,以获取有价值的菌种。菌种正是那把“钥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菌种的出现和改良需要‘靠天吃饭’,但现在我们拥有了可以设计其诞生的‘上帝之手’。”刘波比喻。
这些经过设计的菌种将打开怎样的“魔法工厂”?以阿洛酮糖为例,它是一种存在于无花果干中的天然稀少糖,口感与蔗糖接近但几乎没有热量。但这种健康的糖,现阶段却因复杂的双酶异构与分离生产方式而成本高昂,普通人难以享用。经过自主研发,微元合成在全球独创菌种,可以用葡萄糖为原料直接发酵生产阿洛酮糖,并且大幅提高转化率超过60%。公司类似的项目,还包括叶黄素、甘露醇等生物合成技术。
与小小菌种诱发合成罐里神奇的生物合成反应相似,微元合成也如一颗“种子”,推动着合成生物学这一未来产业在京北聚集。2022年,这家企业在昌平区落户,几年来快速成长,如今,一期2000平方米的办公实验空间已不够用,今年又拓展了3000平方米的二期实验办公空间。今年年底,公司位于河北秦皇岛的首个生产基地和工程放大中心也将投入使用。
正是看到这类合成生物学企业的高成长性,今年年初,昌平区提出建设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聚集区,以未来科学城为重点,有序串联“能源谷”与“生命谷”,分步有序规划建设创新孵化区、转化加速区、高端制造区、总部办公区四大功能区。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也正是先期启动建设的合成生物学15万平方米起步区,这里不仅有我们这类早期落户的创新企业,还有中粮等央企,将共同发力合成生物新赛道。”刘波说。
除了以生物合成手段生产食品、能源、新材料等,生物制造技术的神奇还体现在“量身定制”、精准治疗的药物上。
前不久落幕的2024年服贸会上,首钢园区2号馆的专精特新展示区内,两袋看似不起眼的细胞注射液吸引不少专业观众的目光。这两款产品都是针对晚期癌症的基因细胞治疗药物,其中,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末线治疗的IM19 CAR-T细胞注射液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今年年底将提交上市申请,预计明年获批上市。该产品有望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首个获准上市治疗晚期淋巴瘤的CAR-T原研药物。
CAR-T细胞药物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开展的个体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一些肿瘤细胞非常狡猾,能够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细胞T细胞的识别和攻击。”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何霆生动地介绍,在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后,用基因编辑手段装上类似“钥匙”的特殊分子CAR,再将CAR-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它们会拿着“钥匙”在人体内四处游走,一旦接触到有特定“锁”的肿瘤细胞,CAR-T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
在北京,像艺妙神州这样发力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创新药企还有不少。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分离出T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再经过培养扩增、检测等环节,大约14天后,一份定制化的细胞基因治疗药物就能诞生……如今,在创新药企华夏英泰的实验室内,每个月会生成6份左右这样“量身定制”的细胞基因药物,投入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研究中。
近年来,细胞基因药物在癌症、罕见病等治疗中开始显现神奇疗效,成为医药发展热门赛道。但这一新疗法仍存在不少短板和痛点。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告诉记者,其中一个痛点是,由于需要采集患者自体细胞制药,难以实现规模化制备,因此价格高昂,往往出现上百万元一针的天价。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在上海长征医院,一位不幸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10年的患者回输了从华夏英泰实验室定制的细胞基因药物,一个月后,评估显示该患者已基本治愈。参与此次临床研究的药物不仅疗效“惊艳”,还展现出安全性方面的新突破。原来,它并非采用患者自体细胞定制,而是采用健康供给者的细胞制作,属于通用型细胞治疗药物。赵学强表示,目前,相关研究项目已经在上海长征医院启动,如果能实现通用型细胞治疗药物的制备,将大幅降低细胞基因治疗“天价药”的成本,同时也能破解患者自身因患病虚弱、细胞质量差的制药难题。
艺妙神州、华夏英泰,都是北京面向未来展开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布局的缩影。在这片新生力量涌动的热土上,一项项创新成果在多个园区落地国内首个专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医院落地昌平;基因启明研发出我国首个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的iNKT细胞治疗产品;永泰生物成为“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并有望推出国内首个实体瘤免疫细胞药物EAL……它们如同星辰般,点缀在北京的创新版图上,照亮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未来产业之路。
在全球生命科技及产业革命的浪潮中,以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产业正成为各国竞相卡位的热门新赛道。市场机构预测,全球约60%的物质可以通过合成生物这一方式生产,今年,全球合成生物学的市场规模将达189亿美元;细胞与基因治疗方面,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5亿美元。
放眼国内,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都在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风起潮涌间,北京不断蓄力,为引燃这一未来产业“核爆点”提速。今年5月,《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计划(2024-2026年)》发布,其中提出,在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部署“核爆点”专项。今年9月,《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对重点项目最高补助达5000万元。
不仅有政策东风,北京还有实打实的产业空间和服务配套。眼下,位于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合成生物制造转化加速中心正紧锣密鼓地装修改造,昌发展集团总经理王颖告诉记者,加速中心年底就能投用,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不仅能给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办公空间和实验室,还拿出约三分之一的空间,打造了高通量菌株筛选平台等三大公共平台。
加速中心尚未投用,已引凤而来。合成生物企业多美康生物计划将北京公司落地加速中心,这是一家从事胶原蛋白原料合成及功能性护肤品、医疗器械等胶原蛋白制品生产的企业。多美康生物董事长郭志栋表示,此次在北京布局,公司将侧重于技术研发和医疗器械相关业务。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2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64.72
  • 江恩阻力:71.9
  • 时间窗口: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0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