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冰小美
几年前,我从工作了多年的媒体进入了某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此后,我辗转进入了几家不错的互联网企业。
令我感到不快的是,我每次进入的企业,几乎都会遭遇比较严重的负面危机。这导致我一度以为自己有招负面的特殊体质。但后来发现,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回忆了一下近几年涉及重大负面的互联网企业,大体包括阿里,百度,腾讯,京东,乐视,头条,美团,滴滴,携程,共享单车……如果你愿意,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几乎将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全部囊括在内。这也意味着,不论你进入哪家互联网企业,都要遭遇负面的打击。
看来是企业们太不体面了,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2004年,腾讯上市,免费模式+众多用户+增值服务的模式,让广大网民初始了互联网思维的威力。
2006年12月,eBay退出中国市场,它被免费的阿里巴巴打败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被奉上的神坛。
2009年,周鸿祎成了互联网思维新一代的布道者,他说,360杀毒软件要全面免费,给杀毒软件行业投下了一颗核弹。有人问,软件免费了你怎么活?他回,学腾讯做增值服务。你恍然大悟,哦,原来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之后,雷军、贾跃亭、王兴、朱啸虎等知名的互联网人以及互联网投资人,在各个领域为互联网免费思维代言,主业免费聚流,副业围剿收割的模式似乎成了万能钥匙,说来说去,连他们自己都信了。
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套玩法却似乎有些变味了。你看贾布斯在打造了一个可以化反的生态,对乐视电视和手机疯狂补贴以后,欠下一屁股债,跑到美国造车去了。你看小黄车小橙车聚拢了一大批用户,还是没找到赚钱的方法,不仅快黄了,还占用了大片的公共资源。
你看美团的骑手罢工了,滴滴的司机抗议了,连用户似乎都不是很满意,之前的补贴去哪儿了?
一些美团骑手和滴滴司机都分外想念打仗的时候,之前补贴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两万,现在企业做大了,垄断了,就开始降价。这是剥削!一时间美团骑手在期待滴滴外卖,滴滴司机在期待美团打车,这些企业一做大,似乎就不会管理了。
如果生活在古代,我猜他们会上疏一封:“臣观自古继体之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累世功绩,一朝隳废,甚可痛也。” 把皇袍穿在你身上的是这波人,想把你赶下台的也是这波人,你说吓人不吓人。
从道理上讲,企业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有商业模式要赚钱,而这批骑手和司机,如果不在美团送外卖,不在滴滴开快车,也许会去富士康做手机,一个月加班80个小时,也赚不了多少钱。个人的价值还是和产出划等号,平台红利不可能吃的长久。
但这就是人性,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有参加湖南卫视《变形记》的穷孩子,在节目结束后开始嫌亲爸爸穷。交换之前是淳朴的山里娃,回来以后就变成了品质恶劣的坏孩子?
互联网企业的问题也在此,他们在扩张期在不断击穿用户欲望的底线,却又妄图在收获期,让用户在一瞬间变成一个理性人,这怎么可能。
说到流量,就必然想到媒体。
读者天生爱看负面,所以媒体必然也是热爱负面的。我的一位前同事说,负面即影响力,这话说的没错,其实他还少说了一点,大企业的负面才是影响力。
做大企业负面媒体能收获什么呢?一是名,二是利。
纯粹为了名的,多是比较天真,还怀有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弱小的个人与行业巨头站在对立面,将自己塑造成斗士的形象,无疑是成名捷径。
而现实的媒体,则更多是为了利,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一是流量,二是保护费。
大企业的负面是流量的富矿。在之前,全国知名的企业不多,即便是企业负面,也多是地方性的,像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口水仗实属罕见。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媒体打开了新世界(600628,股吧)的大门: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一般是全国经营,用户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当企业发生负面新闻时,这些企业无疑成为了新的流量池。
我之前所供职的一家公司,因为供应商的问题,出了比较严重的事故。在此后的半年内,媒体频繁的对这家企业发生的细小纠纷进行报道,重复的向读者灌输这样一个概念:这家企业发生的问题不是个案,确实是企业的价值观有问题。而在此之前,类似的小纠纷媒体根本看不上。
同样的时间段,有地方传统企业出了更为严重的类似事故,但寥寥几家媒体报道,爆料的微博甚至都在不久后被删除了。
我询问了媒体朋友,他跟我说,后台的数据显示,涉及你司的新闻流量都高,那家小企业基本没流量。
这根本就不是新闻价值导向,而是流量导向。今天人民日报出了一篇评论,将自媒体对流量的盲目追求批判了一番,认为该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但现实中的主流媒体不也同样如此吗?
还有更恶劣的做法,即通过负面要挟来赚取保护费。对许多生存压力巨大的媒体来说,写企业负面是博取企业关注的有效手段。
我曾经跟国内某知名媒体的频道负责人聊天,他跟我说,我不造谣,只是放大你的错误,弱化你的优势,你能拿我怎么办?
确实没法办,对企业来说,打官司太耗时间,而且这种官司企业大概率赢不了,虽然他把小问题炒作成了大问题,但与事实偏离不大。就算企业能打赢,整个过程结束负面也早就传遍网络,对企业意义不大。
对许多企业来说,花钱保平安确实是最经济实惠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无疑会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媒体以此要挟投放。
甩锅是不好的习惯,但不可否认,很多企业的负面产生于莫名其妙的流言。
2014年到2015年期间,通信运营商开始推动4G落地,在各地广建基站。但随后不久,就在多个地区遇到阻力。
在养生网站上,基站导致的电磁辐射威力堪比核弹头,重则致癌轻则痴呆。建在家门口的基站让一波受过“高等养生教育”的业主如坐针毡。
故事的结局是,养生先知们成功的发动小区业主对抗运营商,将4G基站赶出了小区。在这波新技术与传统观念的对抗中,养生群众获得完胜。
更夸张的案例发生在南京,一位男士因家中娇妻怀孕,要求整栋楼的邻居停止使用WiFi,甚至亲自登门检查,夫妻感情笃深一度传为“美谈”。
通信运营商大概只能算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提供者,发生在典型互联网公司中的案例更为传奇,比如滴滴的迷魂药事件。
该事件颇有都市传说的味道,事件大多发生在深夜,受害者清一色的单身女性,刚坐上车没多久,就闻到神秘的香味,然后头晕,四肢无力。神奇的是虽然没有一个受害者真的因为被迷倒而受到侵害,但滴滴这个“中国最大迷药批发集散地”的身份似乎被坐实了。
然而问题是,司机为什么没晕呢?传播这一消息的散仙们自有解释,比如司机提前吃了解药。你看,逻辑就是这么缜密。
事实上,上面几个案例都是流言。基站和WiFi的真实辐射剂量甚至比不上家用电器,而针对滴滴迷药事件公安系统曾多次辟谣,根本没有这么牛逼的药物。
但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信谣传谣的仍大有人在。
几个原因。
一是人类刚进化出来的年代生存风险巨大,凡是遇到潜在危机一惊一乍的,在危机成真的时候都活了下来,而淡定佛系的几乎都死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筛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深植在人类的基因中。
二是读者会逃避异己观点,某些先入为主的概念会影响后续判断。一旦对某事物定性,读者只会关注他们认为“对”的内容,对那些开篇就讲你错了的内容,他们不会浪费时间。
三是出于对懒得追求,人会将自己无法理解的概念与自己熟悉的概念做类比,以达到不用动脑思考的目的。
你比如封建时代的村口老农没听过海参鲍鱼满汉全席,他们在讨论皇帝生活过得多好时,会争论皇帝一天吃几个白面馒头。
你比如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一行人曾经被迷香迷昏偷走了所有的财物,我妈一拍大腿说,迷香果然是真的,你看,这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呐。
很少说话的马化腾在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痛斥友商的黑公关,原由是某媒体发的批判腾讯的稿件出了纰漏,将企业公关写给作者的改稿意见,原封不动的发了出来。
腾讯不是唯一的黑公关受害者,2013年的3·15期间,多位明星在几乎同一时间发布了批判苹果公司的微博,但某位艺人的微博却因为一句“大概八点二十发”而漏了馅。
结果,很快有互联网企业有样学样,比如某知名共享单车企业主动把脏水泼向自己,然后漏出破绽,演了一出被黑的苦情戏。本来是一波很骚的操作,结果演出痕迹过重,反而弄巧成拙。
另一出漏出破绽的公关事件是京东与阿里的“二选一”之争,京东委托知名媒体人方兴东撰写阿里二选一报告的合同泄露,成为了阿里质疑京东造谣的把柄。
如果再考虑到从2010年开始的各种公关战,例如 “3Q大战”、“三百大战”、“二手车大战”乃至最近的“头腾大战”,你会发现,整个公关圈子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摆在台面上的战斗队伍。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公关更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团队,将企业想说的话传达给公众,将公众的想法传达给企业,指导企业在战略上进行改善,他们应该是企业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通道。如今这一职业却变味成了企业互相中伤的工具。
不过,类似这样的手段也确实有效,你看,你记住了“狗日的腾讯”,“流氓软件公司360”、“假货淘宝”、“二手东”、“色情低俗今日头条”、“买卖事故车的二手车企业”、“贪腐的共享单车企业”……整个互联网圈似乎就没有了好企业。
友商之间和和气气的不好吗?现实情况是真的不行,一方面,许多企业高管的眼中,公关就是铲负面和搞对手的工具,企业合并行业恢复和平后,公关失业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很多公关人会撺掇老板打仗,甚至出钱自黑,以养寇自重;另一方面,如今的互联网企业交叉领域越来越多,不搞臭你,我的业务怎么做?
所以,仗是一定要打的,而一旦有一方开始下手,另一方就只能反击,整个过程就无法停下了。这是一个怎么都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2016年的快播案庭审现场,王欣高呼平台无罪,技术无罪,一帮拖欠快播会员费的群众纷纷拍手叫好。
同年,阿里巴巴与工商总局因为假货开怼,媒体群众痛批淘宝假货害人,双方大战六个回合,阿里市值蒸发300亿美元,最终马云与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北京见面,剑拔弩张的局面峰回路转。
整个过程中,马云一直在强调,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社会问题不能靠一个公司,一个平台来单干。
次年两会期间,马云发微博向两会代表喊话,希望能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
同样的事情在今年发生在了网约车公司滴滴身上。顺风车司机杀人,滴滴遭遇口诛笔伐,最终滴滴多次道歉,顺风车业务下线整改,但风波仍然没有快速平息。
阿里和滴滴所面临的,都是平台责任边界的问题。即提供服务而无执法权的平台,是否应该为平台服务使用者的违法行为负责,是否应该因此而遭到舆论的批判。
让阿里去抓假货,让滴滴抓杀人犯,看起来都是强人所难。毕竟即便线下商场,出租车司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假货和伤人事件,但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批判过商场以及出租车公司。不能因为对方是互联网巨头,我们就进行双标处理。
出现社会问题,却把负面扣在平台身上,似乎多少有些责任错位。
同样,企业本身作为一个平台,也在为员工个人的失职背负太多的骂名,比如说美团员工的招聘歧视,比如说阿里专家的出轨,这些事件多数都被上升为企业价值观的问题。从理性上来讲,一个几千人的企业价值观,不该被一个人所代表。
但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被过分苛责了,比如百度在魏则西事件中,作为平台对广告客户的审查失责,比如外卖平台为了争夺用户,允许无证商家入驻,这种将商业价值凌驾于用户价值之上的行为,确实该被谴责。
总之,如果你要创业做一家互联网公司,那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毕竟,是不是你的锅你都得扛着。
分享: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虚位以待
暂无
394人关注了该股票
长期未登录发言
吧主违规操作
色情、反动
其他
*投诉理由
答:【三六零(600360) 今日主力资详情>>
答: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详情>>
答:2022-06-15详情>>
答:行业格局和趋势 1、详情>>
答:三六零的注册资金是:71.45亿元详情>>
当天sora概念涨幅2.68%,易点天下、当虹科技等股领涨
谷歌发布全新升级大模型,对决OpenAI
当天AIGC概念涨幅2.07%,值得买、易点天下等股领涨
目前融媒体概念涨幅1.79%,赢家江恩时间模型显示近期时间窗11月26日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冰冰小美
为何互联网公司这么不体面?
几年前,我从工作了多年的媒体进入了某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此后,我辗转进入了几家不错的互联网企业。
令我感到不快的是,我每次进入的企业,几乎都会遭遇比较严重的负面危机。这导致我一度以为自己有招负面的特殊体质。但后来发现,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回忆了一下近几年涉及重大负面的互联网企业,大体包括阿里,百度,腾讯,京东,乐视,头条,美团,滴滴,携程,共享单车……如果你愿意,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几乎将中国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全部囊括在内。这也意味着,不论你进入哪家互联网企业,都要遭遇负面的打击。
看来是企业们太不体面了,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1.互联网思维
2004年,腾讯上市,免费模式+众多用户+增值服务的模式,让广大网民初始了互联网思维的威力。
2006年12月,eBay退出中国市场,它被免费的阿里巴巴打败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被奉上的神坛。
2009年,周鸿祎成了互联网思维新一代的布道者,他说,360杀毒软件要全面免费,给杀毒软件行业投下了一颗核弹。有人问,软件免费了你怎么活?他回,学腾讯做增值服务。你恍然大悟,哦,原来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之后,雷军、贾跃亭、王兴、朱啸虎等知名的互联网人以及互联网投资人,在各个领域为互联网免费思维代言,主业免费聚流,副业围剿收割的模式似乎成了万能钥匙,说来说去,连他们自己都信了。
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套玩法却似乎有些变味了。你看贾布斯在打造了一个可以化反的生态,对乐视电视和手机疯狂补贴以后,欠下一屁股债,跑到美国造车去了。你看小黄车小橙车聚拢了一大批用户,还是没找到赚钱的方法,不仅快黄了,还占用了大片的公共资源。
你看美团的骑手罢工了,滴滴的司机抗议了,连用户似乎都不是很满意,之前的补贴去哪儿了?
一些美团骑手和滴滴司机都分外想念打仗的时候,之前补贴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一两万,现在企业做大了,垄断了,就开始降价。这是剥削!一时间美团骑手在期待滴滴外卖,滴滴司机在期待美团打车,这些企业一做大,似乎就不会管理了。
如果生活在古代,我猜他们会上疏一封:“臣观自古继体之君,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累世功绩,一朝隳废,甚可痛也。” 把皇袍穿在你身上的是这波人,想把你赶下台的也是这波人,你说吓人不吓人。
从道理上讲,企业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有商业模式要赚钱,而这批骑手和司机,如果不在美团送外卖,不在滴滴开快车,也许会去富士康做手机,一个月加班80个小时,也赚不了多少钱。个人的价值还是和产出划等号,平台红利不可能吃的长久。
但这就是人性,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有参加湖南卫视《变形记》的穷孩子,在节目结束后开始嫌亲爸爸穷。交换之前是淳朴的山里娃,回来以后就变成了品质恶劣的坏孩子?
互联网企业的问题也在此,他们在扩张期在不断击穿用户欲望的底线,却又妄图在收获期,让用户在一瞬间变成一个理性人,这怎么可能。
2.流量与钱
说到流量,就必然想到媒体。
读者天生爱看负面,所以媒体必然也是热爱负面的。我的一位前同事说,负面即影响力,这话说的没错,其实他还少说了一点,大企业的负面才是影响力。
做大企业负面媒体能收获什么呢?一是名,二是利。
纯粹为了名的,多是比较天真,还怀有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弱小的个人与行业巨头站在对立面,将自己塑造成斗士的形象,无疑是成名捷径。
而现实的媒体,则更多是为了利,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一是流量,二是保护费。
大企业的负面是流量的富矿。在之前,全国知名的企业不多,即便是企业负面,也多是地方性的,像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口水仗实属罕见。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媒体打开了新世界(600628,股吧)的大门: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一般是全国经营,用户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当企业发生负面新闻时,这些企业无疑成为了新的流量池。
我之前所供职的一家公司,因为供应商的问题,出了比较严重的事故。在此后的半年内,媒体频繁的对这家企业发生的细小纠纷进行报道,重复的向读者灌输这样一个概念:这家企业发生的问题不是个案,确实是企业的价值观有问题。而在此之前,类似的小纠纷媒体根本看不上。
同样的时间段,有地方传统企业出了更为严重的类似事故,但寥寥几家媒体报道,爆料的微博甚至都在不久后被删除了。
我询问了媒体朋友,他跟我说,后台的数据显示,涉及你司的新闻流量都高,那家小企业基本没流量。
这根本就不是新闻价值导向,而是流量导向。今天人民日报出了一篇评论,将自媒体对流量的盲目追求批判了一番,认为该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但现实中的主流媒体不也同样如此吗?
还有更恶劣的做法,即通过负面要挟来赚取保护费。对许多生存压力巨大的媒体来说,写企业负面是博取企业关注的有效手段。
我曾经跟国内某知名媒体的频道负责人聊天,他跟我说,我不造谣,只是放大你的错误,弱化你的优势,你能拿我怎么办?
确实没法办,对企业来说,打官司太耗时间,而且这种官司企业大概率赢不了,虽然他把小问题炒作成了大问题,但与事实偏离不大。就算企业能打赢,整个过程结束负面也早就传遍网络,对企业意义不大。
对许多企业来说,花钱保平安确实是最经济实惠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无疑会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媒体以此要挟投放。
3.流言
甩锅是不好的习惯,但不可否认,很多企业的负面产生于莫名其妙的流言。
2014年到2015年期间,通信运营商开始推动4G落地,在各地广建基站。但随后不久,就在多个地区遇到阻力。
在养生网站上,基站导致的电磁辐射威力堪比核弹头,重则致癌轻则痴呆。建在家门口的基站让一波受过“高等养生教育”的业主如坐针毡。
故事的结局是,养生先知们成功的发动小区业主对抗运营商,将4G基站赶出了小区。在这波新技术与传统观念的对抗中,养生群众获得完胜。
更夸张的案例发生在南京,一位男士因家中娇妻怀孕,要求整栋楼的邻居停止使用WiFi,甚至亲自登门检查,夫妻感情笃深一度传为“美谈”。
通信运营商大概只能算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提供者,发生在典型互联网公司中的案例更为传奇,比如滴滴的迷魂药事件。
该事件颇有都市传说的味道,事件大多发生在深夜,受害者清一色的单身女性,刚坐上车没多久,就闻到神秘的香味,然后头晕,四肢无力。神奇的是虽然没有一个受害者真的因为被迷倒而受到侵害,但滴滴这个“中国最大迷药批发集散地”的身份似乎被坐实了。
然而问题是,司机为什么没晕呢?传播这一消息的散仙们自有解释,比如司机提前吃了解药。你看,逻辑就是这么缜密。
事实上,上面几个案例都是流言。基站和WiFi的真实辐射剂量甚至比不上家用电器,而针对滴滴迷药事件公安系统曾多次辟谣,根本没有这么牛逼的药物。
但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信谣传谣的仍大有人在。
几个原因。
一是人类刚进化出来的年代生存风险巨大,凡是遇到潜在危机一惊一乍的,在危机成真的时候都活了下来,而淡定佛系的几乎都死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筛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深植在人类的基因中。
二是读者会逃避异己观点,某些先入为主的概念会影响后续判断。一旦对某事物定性,读者只会关注他们认为“对”的内容,对那些开篇就讲你错了的内容,他们不会浪费时间。
三是出于对懒得追求,人会将自己无法理解的概念与自己熟悉的概念做类比,以达到不用动脑思考的目的。
你比如封建时代的村口老农没听过海参鲍鱼满汉全席,他们在讨论皇帝生活过得多好时,会争论皇帝一天吃几个白面馒头。
你比如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一行人曾经被迷香迷昏偷走了所有的财物,我妈一拍大腿说,迷香果然是真的,你看,这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呐。
4.公关战
很少说话的马化腾在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痛斥友商的黑公关,原由是某媒体发的批判腾讯的稿件出了纰漏,将企业公关写给作者的改稿意见,原封不动的发了出来。
腾讯不是唯一的黑公关受害者,2013年的3·15期间,多位明星在几乎同一时间发布了批判苹果公司的微博,但某位艺人的微博却因为一句“大概八点二十发”而漏了馅。
结果,很快有互联网企业有样学样,比如某知名共享单车企业主动把脏水泼向自己,然后漏出破绽,演了一出被黑的苦情戏。本来是一波很骚的操作,结果演出痕迹过重,反而弄巧成拙。
另一出漏出破绽的公关事件是京东与阿里的“二选一”之争,京东委托知名媒体人方兴东撰写阿里二选一报告的合同泄露,成为了阿里质疑京东造谣的把柄。
如果再考虑到从2010年开始的各种公关战,例如 “3Q大战”、“三百大战”、“二手车大战”乃至最近的“头腾大战”,你会发现,整个公关圈子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摆在台面上的战斗队伍。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公关更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团队,将企业想说的话传达给公众,将公众的想法传达给企业,指导企业在战略上进行改善,他们应该是企业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通道。如今这一职业却变味成了企业互相中伤的工具。
不过,类似这样的手段也确实有效,你看,你记住了“狗日的腾讯”,“流氓软件公司360”、“假货淘宝”、“二手东”、“色情低俗今日头条”、“买卖事故车的二手车企业”、“贪腐的共享单车企业”……整个互联网圈似乎就没有了好企业。
友商之间和和气气的不好吗?现实情况是真的不行,一方面,许多企业高管的眼中,公关就是铲负面和搞对手的工具,企业合并行业恢复和平后,公关失业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很多公关人会撺掇老板打仗,甚至出钱自黑,以养寇自重;另一方面,如今的互联网企业交叉领域越来越多,不搞臭你,我的业务怎么做?
所以,仗是一定要打的,而一旦有一方开始下手,另一方就只能反击,整个过程就无法停下了。这是一个怎么都解不开的恶性循环。
5.平台的责任边界
2016年的快播案庭审现场,王欣高呼平台无罪,技术无罪,一帮拖欠快播会员费的群众纷纷拍手叫好。
同年,阿里巴巴与工商总局因为假货开怼,媒体群众痛批淘宝假货害人,双方大战六个回合,阿里市值蒸发300亿美元,最终马云与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北京见面,剑拔弩张的局面峰回路转。
整个过程中,马云一直在强调,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社会问题不能靠一个公司,一个平台来单干。
次年两会期间,马云发微博向两会代表喊话,希望能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
同样的事情在今年发生在了网约车公司滴滴身上。顺风车司机杀人,滴滴遭遇口诛笔伐,最终滴滴多次道歉,顺风车业务下线整改,但风波仍然没有快速平息。
阿里和滴滴所面临的,都是平台责任边界的问题。即提供服务而无执法权的平台,是否应该为平台服务使用者的违法行为负责,是否应该因此而遭到舆论的批判。
让阿里去抓假货,让滴滴抓杀人犯,看起来都是强人所难。毕竟即便线下商场,出租车司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假货和伤人事件,但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批判过商场以及出租车公司。不能因为对方是互联网巨头,我们就进行双标处理。
出现社会问题,却把负面扣在平台身上,似乎多少有些责任错位。
同样,企业本身作为一个平台,也在为员工个人的失职背负太多的骂名,比如说美团员工的招聘歧视,比如说阿里专家的出轨,这些事件多数都被上升为企业价值观的问题。从理性上来讲,一个几千人的企业价值观,不该被一个人所代表。
但也不是所有的平台都被过分苛责了,比如百度在魏则西事件中,作为平台对广告客户的审查失责,比如外卖平台为了争夺用户,允许无证商家入驻,这种将商业价值凌驾于用户价值之上的行为,确实该被谴责。
总之,如果你要创业做一家互联网公司,那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毕竟,是不是你的锅你都得扛着。
分享: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