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奥海科技研究报告聚焦充储电主业,同心圆布局一体化平台

  • 作者:大隐于学
  • 2022-07-18 11:20:57
  • 分享:

(报告出品方中证券)

公司概况品牌客户覆盖全面的充储电能源生产商

历史沿革深耕充储电行业十余载,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大规模生产能力

奥海科技专注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十余载,是国内手机充电器核心供应商,目前正多 领域布局消费电子产品及新能源方向。公司前身是深圳奥海和中天电子两家生产经营充储 电产品的公司,2012 年奥海有限成立,随后逐步收购深圳奥海和中天电子的资产,完成 对其业务的承接。2020 年,奥海科技于深交所上市。公司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1)2006 年以前起家于头线一体充电器,专注 OEM 模式。公司 2006 年以 前以 OEM 经营模式为主,产品为 2.5W(5V 200mA)头线一体的充电器,经营主体为中 天电子,客户主要为功能手机、组装手机、数码产品厂商。

——(2)2006-2012 年逐渐过渡至 ODM 模式,拓展国产品牌手机客户。公司逐 步提升研发能力,陆续自主研发 2.5W 及 5W USB 接口充电器,经营模式由 OEM 逐步过 渡至 ODM,客户结构从功能手机客户为主逐渐升级至国产品牌手机客户(小米、TCL、 中兴、天语、金立、华勤和传音等)为主,行业地位逐步提高。

——(3)2013-2016 年逐步切入国内及国际大客户快充业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受益于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充电需求扩大、快充渗透提升,公司充电器产品实现新一轮增 长。2014 年,公司配合高通 15W 快充芯片研发 QC 2.0 快速充电器,批量供应小米,并 通过开发亚马逊、Belkin 等数码电子产品厂商客户进入国际市场。此阶段公司完成对生产 胶壳的东莞海升和生产电容的东莞海州的收购,并成立了变压器事业部,成功完成产业链 向上延伸。2016 年,公司营收超 10 亿元,净利润达 1.6 亿元,初步成为行业重量级玩家。

——(4)2017-2021 年切入一线手机品牌厂商进一步扩大营收,以手机充电器为 基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2017 年,公司研发的有线充电器功率升至 40W,同年切入 vivo、 LG 等知名手机品牌客户;2018 年,公司成为华为 Mate20 系列 40W 标配充电器主力供应 商之一,同年营收达 16.6 亿元,同比+44.1%。2020 年,公司建立东莞奥海、江西奥海、 印度希海、印尼奥海四个制造基地,手机充电器产能超 2.1 亿只。期间公司持续拓展无线 充电、PC、IoT 智能终端、动力工具、数据电源领域,产品线不断丰富,盈利能力不断提 升。2021 年,公司营收达 42.5 亿元,同比+44.1%,净利润 3.4 亿元,同比+4.3%,我们 估算在全球手机充电市场份额提升至约 15%。2017-2021 年期间,公司营收 CAGR 达 38.5%,净利润 CAGR 达 61.0%。

——(5)2021 年至今依托电源技术同心圆,向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逆变器拓展。公 司先后收购智新控制和飞优雀新能源,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宣布进入光伏逆变器领域, 未来新能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2022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1.1 亿元, 同比+29.8%,净利润 1.0 亿元,同比+27.0%。

整体看,公司深耕充储电业务多年,技术实力深厚,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大规模生产 能力,处于充储电行业领先地位。展望未来,公司依托电源技术同心圆和平台化多重协同 能力,有望持续巩固手机领域龙头地位。此外,公司拓展无线充电、PC、IoT、数据电源、 动力工具、自主品牌市场,并重点向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领域延伸,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

主营业务聚焦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切入新能源领域

营收结构2021 年实现总营收 42.45 亿元,充电器及适配器营收占比超 9 成。公司 主要为下游客户提供充电器及移动电源等充储电产品的设计及代工业务。2021 年,公司 实现总营收 42.45 亿元,其中充电器及适配器/便携储能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39.13 /3.33 亿元,占比分别为 92.17%/7.83%。公司依托在手机电源领域多年技术积累,自 2016 年起逐渐围绕电源技术拓展新业务,目前除手机电源外,产品已覆盖包括无线充电、PC、 IoT 智能终端、动力工具、数据电源领域,并拥有自主品牌“AOHI”、“移速”。2021-2022 年,公司陆续拓展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逆变器业务。

——(1)充电器及适配器2021 年营收 39.13 亿元,同比+40.45%,毛利率达 18.37%, 同比-5.11 pcts。公司充电器及适配器业务营收主要由手机充电器(约 29亿元,同比 29.4%)、 IoT 智能终端(5.67 亿元,同比+69.8%)和 PC 领域(约 1.9 亿元,同比+37.1%)产品 贡献,营收占比约 74%/14%/5%。近年来,公司手机有线充电器产品功率逐渐从以 10-20W 为主过渡到以 20-40W 为主,60W+产品占比也有明显提升;我们预计 2022 年公司 20W 以下/20-40W/40W+产品占比分别为 35%/40%/25%,预计未来 20W+产品占比将持续提升。

——(2)便携储能及其他2021 年营收 3.33 亿元,同比+108.64%,毛利率 16.57%, 同比-0.76 pct。目前公司便携储能业务主要产品为移动电源,分为 ODM(主要客户为绿 联、墨菲、贝尔金、百思买等)和自主品牌(“AOHI”、“移速”和跨境电商)。此外,公司 也有少量户外储能产品,并计划通过光伏业务协同延伸,拓展家用储能产品。毛利率方面, 近年来便携储能业务毛利率略低于充电器业务,且整体波动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

——(3)新能源汽车/光伏领域战略收购智新控制和飞优雀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 领域,布局光伏逆变器业务。新能源汽车方面,公司提供动力域控系统和充储电能源交换 业务,其中智新控制主营业务包括电机控制器(MCU)、电池管理系统(BMS)、整车控制 器(VCU)等;飞优雀新能源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充电桩、充电模块、OBC 等。展望未来, 公司将发挥产业协同优化能力,利用平台优势为子公司赋能,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源与“三 电”业务进行更深入的整合,我们预计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高增长动力。 光伏方面,公司依托电源技术与光伏电源技术同源优势(均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外 部引进技术团队,未来计划开发分布式光伏逆变器、逆变储能、户外储能等产品,为客户 提供模块化电源解决方案。

客户结构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比超 7 成,一线国产手机厂商贡献主要营收。公 司主要销售模式有两种(1)品牌客户直接向公司下达订单,主要包括华为、vivo、小米 等;(2)品牌客户指定方案公司向公司下达订单,主要包括亚马逊、Reliance 等。2021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合计达 70.87%,集中度高,主要由一线国产手机厂商如 小米、vivo 等贡献,公司在上述厂商充电器产品供应链中均为主供。展望未来,手机充电 器作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公司将继续提升其在已有客户中的份额,并积极拓展北美、韩 国等新客户;新业务方面,随公司产品线不断完备,预计客户导入速度将加快。

产能布局公司共有东莞、江西、武汉、印度、印尼五大生产基地,2021 年电源产 能超 3 亿只,手机充电器产能达 2.2 亿只,电控系统产能超 50 万套。消费电子方面,公 司共有四个生产基地。公司广东东莞产线覆盖充电器、移动电源、电解电容、胶壳等产品; 江西遂川产线覆盖充电器、胶壳;印度产线和印尼产线分别于 2017 年、2019 年达产,主 营充电器产品。公司位于东莞塘厦的智能终端配件建设项目总投入 6.18 亿元,计划年产充 电器产品 1.39 亿只,截至 2021 年末已累计投入 3.86 亿元,公司预计全部达产将实现年 收入 14.8 亿元。公司无线充电器及智能快充生产线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为江西奥海,计划总 投入 3.10 亿元,拟新建无线充电器及智能快充生产线各 5 条,计划年产无线充电器 450 万只,智能快充 1200 万只,截至 2021 年末已累计投入 2.03 亿元,2022 年逐渐释放产能, 预计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 6.84 亿元。2022 年 4 月,公司增发获准,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 20 亿元,其中 14.1 亿元将投入快充及大功率电源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我们认 为,公司募投项目和增发项目逐渐建设并达产,将有助于巩固公司在智能手机快充领域的 竞争地位;同时,项目建成有助于优化产品结构和利用平台优势向新业务领域拓展。新能 源业务方面,公司 2022 年将智新控制所在地武汉作为第五个生产基地,电控系统年产能 超 50 万套。

未来展望以消费电子电源技术为基,重点拓展新能源领域,平台化多重协同效应为 新业务拓展持续赋能。手机充电器是公司核心产品,2021 年贡献营收约 29 亿元,占总营 收近 70%;预计未来该业务将长期受益行业高功率升级和客户拓展,仍有成长空间。此外, 公司围绕手机充电器加速战略调整,进行横纵向一体化布局纵向继续向上游布局电解电 容、塑胶外壳等,下游开拓自主品牌,定位第三方通用协议充电器市场;横向从 1 到 N 深 度拓展,由手机向 IoT、PC、动力工具等领域延伸,并依托电子电力技术同源战略布局新 能源领域。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将持续受益于横纵向一体化布局带来的红利,打造全球领 先的智能便携能源平台。具体来看

——手机充电器持续巩固手机充电器龙头地位,未来看行业高功率升级和公司客户 拓展。手机充电器为公司消费电子充储电业务基本盘,2021 年产能超 2.2 亿只,我们估算 公司在全球市场份额达 15%。当前手机充电器规格向大功率发展趋势明显,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我们预测 2022 年手机充电器 20W 以下/20-40W/40W 以上产品占比分别为 35%/40%/25%,预计公司未来 20W+产品占比将加速提升,带动 ASP 均价持续向上。客 户方面,预计公司将维持原主力客户主供位置不变,继续提升在新客户如 OPPO、荣耀、 MOTO 所占份额,向主供应商迈进;此外,在行业格局有所变化的趋势下,公司抓住机会 积极拓展新客户,未来有望导入北美、韩国大客户,接棒营收成长。我们预测 2024 年公 司手机充电器营收有望超 40 亿元。

——IoT 智能终端基本完成对大客户全导入,未来看产品线持续延伸。公司已导入 亚马逊、谷歌、小米、华为等 IoT 产业链,其他客户还包括大疆、飞科等。未来公司将坚 持产品从 1 到 N 战略,产品线深度拓展,出货量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测 2024 年公司 IoT 相关产品营收将接近 20 亿元,2022-2024 年 CAGR 可达 50%。

——品牌端包括第三方品牌和自主品牌,2025 年营收有望接近 10 亿元。第三方品 牌方面,公司为其提供 ODM 服务,客户包括墨菲、贝尔金、百思买等,为品牌端贡献主 要营收;自主品牌方面,公司大力推广自主品牌“AOHI”和“移速”,发挥跨境电商沁泽 通达的协同能力,通过差异化布局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未来有望成为营收增长新动 力。

——新能源汽车业务平台化赋能助力公司成长,长期规模有望和消费电子相当。公 司利用平台化和技术同源优势,持续赋能智新控制和飞优雀新能源,以域控制器、充电桩、 光伏逆变器为主要产品拓展业务,提供动力域多合一解决方案和充电桩解决方案,一站式 满足客户需求。随新产品持续推出以及客户持续拓展,我们预测 2024 年公司新能源汽车 业务营收有望突破 10 亿元。长期来看,预计新能源汽车、光伏领域将与手机和消费电子 并列为三大业务领域,协同驱动公司业绩成长。

股权结构实控人持股超 62%,股权结构集中

实控人合计持股超 62%,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昊和刘蕾夫妇,实 控人合计(含间接方式)持有公司 62.33%的股份,控制权较为集中。其中,刘昊先生通 过深圳市奥海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 46.46%的股份;刘蕾女士直接持有公司 13.27%的股份,通过深圳市奥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 0.46%的股份,通过深 圳市奥悦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 2.15%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 15.88% 的股份。公司股东、董事、副总经理刘旭持股 6.64%,为刘昊先生胞兄。公司实控人刘昊 先生系理工业务出身,深耕电源行业 17 年,具备丰富的实业背景。

财务分析大客户拓展驱动收入增长,规模化优势带动盈利能力改善

收入端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 42.45 亿元,同比+44.14%,归母净利润 3.44 亿元, 同比+4.40%,2016-2021 年营收 CAGR 达 33.21%;2022 年一季度营收 11.07 亿元,同 比+29.78%,归母净利润 1.05 亿元,同比+26.99%。公司深耕手机充电器领域近 20 年,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大客户开发能力,产品持续创新升级,生产工艺改良精益。公司整 体经历两轮增长(1)2017 年以前主营 10W 以下功能机充电器,小功率代工的高需求 驱动业务发展。公司 2014 年研发 QC 2.0 充电器后开启营收增长,开发亚马逊、PNY、 Belkin 等数码电子产品国际厂商客户,2017 年手机充电器全球市占率达 7.38%(公司公 告数据),同年营收 11.53 亿元,同比增长 13.93%。(2)2018 年至今低功率业务进展 良好,逐步向快充领域发展,大客户拓展驱动下手机充电器业务营收增速加速。2018 年 以来,公司保持原有 10W 以下功率业务基本盘,开拓 10W 以上快充市场,并快速切入华 为、OV、LG 等品牌厂商,维持小米充电器的核心供应商地位,带动整体营收更上一个台 阶。2018 年,公司成为华为 Mate20 系列 40W 标配充电器主力供应商之一,带动同年营 收达到 16.61 亿元,同比+44.06%。2020 年,公司在全球手机充电市场份额上升至 14.50% (公司公告数据)。2021 年,公司充电器及适配器业务收入达 39.13 亿元,同比+40.45%, 主要系安卓手机等大客户订单驱动以及快充渗透率提升;便携储能及其他业务收入达 3.33 亿元。展望未来,随着公司围绕电源技术在无线充电、数据电源、动力电源、IoT 等多领 域持续拓展,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并战略布局新能源相关业务,我们认为公司营收有望持 续高增长。

毛利率2021 年销售毛利率 18.22%,同比-4.92 pcts,充电器及适配器/便携储能及 其他分别 18.37%/16.57%。整体来看,公司毛利润主要来源为充电器及适配器业务(2021 年毛利润占比为 92.88%),销售毛利率近 5 年在 18%-24%区间波动。横向来看,公司毛 利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安克创新为品牌模式,且线上 B2C 模式下销售占比较高,该模式 下公司直接承担较高的平台费用率,因此表现为高毛利率和高费用率)。纵向来看,由于 公司产品为 ODM 和代工模式,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2019 年主要原材料占成本比重达 55.54%),因此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当年毛利率影响较大。2016-2018 年毛利率由 31.50%下降至 16.93%,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升、原材料占比提升的叠加效应所致。2019 年起,公司充电器业务客户结构升级、产能规模扩大,且在疫情期间科学备货降低了成本 波动,2020年毛利率稳步回升至 23.14%,同比+2.35 pcts。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 18.22%, 同比-4.92 pcts,主要系原材料成本价格波动。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带 来规模效应,对上游议价能力逐渐增强,科学提前备货与供应链物流管理也将降低原材料 价格波动冲击;此外,高功率快充等高价值量产品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叠加新能源汽车等 产品放量,公司毛利率未来有望企稳回升。

费用端历年支出保持稳定,2019-2021 年期间费用率分别为 8.81%/9.75%/8.93%, 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后续有望维持稳定。三项费用率来看,公司财务费用率低,处于同行 业平均水平;管理费用率近 3 年维持在 3%-4%之间,处于同业低位;销售费用率始终维 持在较低水平,主要系大客户开拓顺利降低单位销售成本。研发费用率来看,公司处于同 行业平均水平,2019-2021 年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分别为 1.00/1.43/2.06 亿元,未来随高 功率快充、无线充电、GaN 充电器等业务研发投入加大,我们预计公司研发费用将持续上 升。研发人员方面,公司 2019-2021 年人数分别为 298/396/482 人,呈逐年上升趋势,主 要为主业升级与拓展动力工具、数据电源等新业务领域储备研发技术人才。展望未来,一 方面,预计公司将持续在有线高功率充电、无线充电、新能源车及光伏相关领域投入研发, 保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随中长期公司自主品牌战略拓展,预计广告等管理和销售费 用端投入将加大,我们认为公司中长期费用率将维持稳定。

财务结构分析轻资产经营下公司大客户集中,财务结构有望优化。公司相对为轻资 产运营,2021 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 15.01%。应收账款方面,公司大客户收入较为 集中,2021 年前五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公司应收账款总额的 71.12%,回收相对较慢,2020 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95 天,高于行业公司平均水平。应付账款方面, 2021 年公司应 付账款周转天数为 107 天,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自由现金流量方面,公司扩张期自由现金 流量与收入匹配,市占率显著提升后预期现金充裕。由于公司 2017 年之前市占率较低、 规模较小,大量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和拓展业务,公司自由现金流较为紧张;2018 年起, 公司切入大客户,充电器功率布局不断丰富,财务结构得到改善,资金负担下降;2020 年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补充流动资金后自由现金流实现增长;2021 年自由现金流大 幅减少,主要系公司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以及支付长期资产的支出增加所致。展望后续, 公司业务布局更加多元,盈利质量有望提高,垂直一体化布局、市占率提高预计将提高上 下游议价能力,债务优化和资本结构优化有望逐步显现成效。(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消费电子充储电行业龙头、客户优质,未来看行业高功率升级+产品横向拓展+自主品牌建设

核心观点目前消费电子产品续航能力的需求与高耗电量、轻薄化的现状形成了矛盾, 现市面上共两种充电解决方案有线快充方案(正往“更大功率+更好兼容”方向发展, 趋势确立进展迅速),以及无线充电方案(正往“接收端标配化+发射端随充随放”方向发 展,进展略慢但顺应趋势,未来有望渗透入各类生活场景)。我们测算消费电子产品的充 电市场达千亿级别,同步看好“快充”“无线充”方案成为未来解决电池焦虑的两条互补 路径,奥海所在的消费电子充储电行业未来有望整体享受产业链红利。公司是国内核心手 机充电器供应商,深耕电源技术多年,客户覆盖小米、华为、荣耀、OV、传音等手机品牌 厂商,以及贝尔金、墨菲等第三方方案公司等,2021 年电源产能超 3 亿只,其中手机充 电器产能超 2.2 亿只,全球市场份额达 15%。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将持续受益行业高功率升 级、产品从 1 到 N 横向拓展、以及自主品牌建设2021 年公司手机有线充电器产品功率 逐渐从以 10-20W 为主过渡到以 20-40W 为主,60W+产品占比也有明显提升,我们预计 2022 年板块内 20W 以下/20-40W/40W 以上产品占比分别为 35%/40%/25%,预计公司未 来 20W+产品占比将加速提升,带动 ASP 均价持续向上;产品拓展方面,公司以手机充储 电产品为基,大力拓展 IoT、PC、动力电源、数据电源等领域,2021 年手机/IoT/PC 领域 营收分别为 29/5.67/1.9 亿元,其中 IoT 营收同比+69.8%,未来仍有望高速增长;自主品 牌方面,公司目前加速推进“AOHI”、“移速”品牌建设,已在天猫、京东、拼多多、亚马 逊、eBay、Lazada、抖音等线上旗舰店陆续推出各类充储类产品,2021 年自主品牌销售 收入突破 4000 万元。整体来看,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 年充电器及适配器业务营收分 别为 44.65/56.94/69.22 亿元,便携储能及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 3.66/4.02/4.43 亿元,合 计营收为 48.31/60.97/73.65 亿元。

行业趋势有线快充迅速渗透,无线充中期接棒未来

有线充电快速渗透,向更大功率+更好兼容发展,走向百瓦时代。手机锂电池的有 线充电包括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充电终止四个阶段,恒流充电阶段所充的电量占比 70%+,因此提高此阶段的充电速度是快充设计关键。我们定义充电瓦数大于 10W 为快速充电,大于 30W 为超级快充。目前,随高压高电流方案逐步成熟、电荷泵技术发 展以及 USB PD 协议兼容性不断提升,手机有线快充向“更大功率”和“更好兼容”方向 发展。手机、平板、PC 等电子设备有望实现全面渗透,中低端机型有望普及 50-100W 快 充,部分高端机型配备 100W+快充,各类可穿戴周边产品也有望普及有线快充。

——趋势一之更大功率快充成标配,瓦数向 60W+升级,高端机型破百瓦。总体来 看,量方面,我们预计手机出货量未来有望企稳回升,快充渗透持续,2024 年有望全面 搭载快充;价方面,功率瓦数升级驱动快充 ASP 增长。目前品牌手机 2000 元以上机型基 本标配快充,同时千元机领导者红米系列,于 2020 年 6 月发布配备 18W 有线快充的红米 9 手机,售价仅 799 元,标志着快充逐步下沉至千元市场。我们预计华为、OPPO 手机未 来有望普及 60W+有线快充,vivo 有望普及 40W+有线快充,小米有望普及 30W+有线快 充,三星有望普及 25W 有线快充,苹果在一定时间内保持 20W+快充功率。此外,高压高 电流快充方案兴起使快充功率上限不断提高,目前一些厂商采用“串联双电芯+电荷泵” 方案实现百瓦快速充电,已应用于如 iQOO 8 Pro、小米 MIX 4、荣耀 70 Pro 等部分旗舰 机型。我们认为,随着电荷泵技术发展与电池电芯最大可承受电流的提高,手机充电实现 安全且高效,有望带领行业走向百瓦级别普遍商用时代。

——趋势二之新材料应用GaN 快充渗透率逐渐提升,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提升用户 体验。GaN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热导率高、耐高温等特性,目前主 要应用于低压高频领域。GaN 开关器件开关频率大幅提高,损耗降低,可以让充电器内部 使用更小体积的变压器和其他电感元件,从而有效缩小体积、降低发热、提升充电效率。 Anker 实验室数据显示,将具有相同输出功率的内置氮化镓充电器与普通充电器进行比较, GaN 充电器相较于普通充电器体积缩小了 58%。目前包括小米、OPPO、华为、努比亚、 联想、戴尔、LG 等终端品牌,以及 Anker、倍思、绿联、摩米士等第三方数码配件品牌都 推出了 GaN 充电器,功率范围覆盖 20-120W,其中 65W 为主流,占比超过 50%。GaN 有效解决了充电器体积和功率的矛盾,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已成为快充的主要发展趋势之 一,根据 BCC Research 预测,2025 年 GaN 充电器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超 600 亿元。

——趋势三之更好兼容PD 协议兼容性逐步提高,未来有望兼容各快充协议。充电 协议规定设备和充电器的通方式,设备和充电器只有在成功进行协议握手后方能开启快 充。目前快充协议众多,主要有 USB PD、高通 QC、联发科 PE 等公有协议,以及三星 AFC、华为 Super Charge、OPPO VOOC 等私有协议。目前各快充方案逐步实现对 PD 协议兼容,Type-C 口也使得各充电接口间兼容性逐渐提高,为快充兼容性提升铺平道路。 2017 年 2 月,USB-IF 组织更新 USB-PD 3.0 标准,并在 USB-PD 3.0 标准的基础上增加 了可编程电源 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提升对电压电流的调控精度,达到 20mV/step 的电压调控以及 50mA/step 的电流调控,使得各厂商在使用非 USB-PD 预 设的电流电压参数时可以实现高效率充电,进一步推动了对 USB-PD 协议的兼容。此后 谷歌宣布 Android 7.0 以上的手机搭载的快充协议必须支持 PD 协议,之后 PD 协议兼容 性不断增强,目前几乎所有主流的手机厂商都已将 USB PD 快充协议纳入到了手机的充电 配置,PPS 对高通 QC 3.0/4.0、联发科 PE 2.0/3.0、OPPO VOOC、华为 FCP/SCP 等标 准实现收录。我们认为 USB Type-C 将逐步实现对电子产品接口的统一,各快充协议有望 全面兼容 USB-PD。

——趋势四之格局变化手机品牌部分取消标配充电器,快充产品更加市场化。过去 手机等电子设备基本标配充电器,充电器行业以前装市场为主,第三方品牌仅作为后装补 充。2020 年 10 月苹果取消 iPhone12 标配充电头,2020 年 12 月,三星、小米紧随其后 分别宣布取消旗舰机 Galaxy S21 和小米 11 标配充电器。取消标配充电器一方面节省 inbox 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释放快充零售市场空间。部分品牌和机型取消充电器标配将对市场 和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这实质上将充电器选择权从手机厂商移交到消费者手中。标配时 代,充电器选择权完全由手机品牌厂掌握,快充市场之争关键在于能否取得手机终端品牌 客户的订单。随着部分手机标配取消,此部分充电器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各家充电器在第 三方零售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第三方充电器以兼容性、多 Type-C 口及性价比作为卖点, 手机品牌商以私有协议和不断提高的充电功率作为竞争优势,快充产品更加市场化和公平 化,产品品质和差异化定位成为竞争关键。

无线充电中期接棒未来,高兼容性打开更多应用场景。无线充电方案逐步成熟,且 无线充与有线充不存在冲突,在泛 IoT 领域应用场景广泛。我们认为接触式无线充将向高 电压高电流整合方案迈进,逐步跨入百瓦级别;各隔空充电方案不断突破,产品将陆续落地,技术成熟后将向大功率发展。无线充兼容性、灵活性更高,我们认为接收端有望在智 能手机、可穿戴市场实现快速渗透,同时发射端也将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场景标配。

——趋势一之兼容性更高无线充电协议兼容性、通用性较快充更高,为多场景规模 应用提供可能。(1)公有方案WPC 联盟推出 Qi 协议,兼容性、通用性最高。Qi 协议 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其兼容性高,不同品牌产品只要有 Qi 标识,均可使 用 Qi 无线充电器充电。目前市场上推出无线快充方案的主流手机品牌产品均兼容 Qi 协议, 不同品牌无线快充底座之间混用,以 Qi 协议为主。Qi 协议通用性强,手机、相机、电脑 等产品都可以用 Qi 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2)私有方案 以小米、华为、三星、OPPO 等手机品牌厂商为代表的私有无线充方案发展较为迅速,兼 容性较好。手机来看,华为的全套无线充电底座 27W,均支持苹果、三星、小米、OPPO 等本身支持无线快充的机型,充电功率为华为无线充与各个机型适用的无线充电功率的最 低值;可穿戴设备来看,目前市面上较多智能手表搭载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均为接触式电 磁感应技术,因此在接收端上与手机无线充电底座可以实现较好兼容性。我们认为无线充 电兼容性、通用性较高,且无线充电使用场景更灵活,随着多设备同时充电、车载充电等 普及,将进一步促进无线充电多场景应用。

——趋势二之普及后场景拓宽接收端有望率先成标配,发射端随后渗透各生活场景。 (1)接收端来看,手机端渗透率不断提升,可穿戴设备成下一重量级市场。手机端 无线充逐步成为旗舰机标配。三星是最早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厂商之一,2015 年在 Galaxy S6 系列手机上推出无线充电功能,之后历代 S、Note 系列旗舰机均配备无线充电功能, 充电支持瓦数由 10W 提升至 15W;苹果从 2017 年推出的 iPhone 8 系列起,历代手机均 标配无线充电;国内华为、小米等厂商也相继在 2018 年推出 Mate RS、Mate20 Pro、MIX 2S、MIX 3 等搭载无线充电功能的旗舰机,诺基亚、索尼、LG、OPPO 等终端厂商也相 继采用无线充电方案。可穿戴设备端无线充已成为刚需。无线耳机方面,苹果、华为、 三星、小米等品牌厂推出的无线耳机,均搭载充电保护壳实现接触式无线充电;智能眼镜 方面,华为于 2019 年 8 月首次发布 EyeWear,至今有两代产品,均搭载 FNC 无接触式 无线快充方案;智能手表方面,主流无线充电方案均搭配无线充电底座。我们认为,无线 充电已成为手机旗舰机型标配,有望进一步下探至中低端市场,不断提高手机端渗透率; 同时可穿戴设备由于安全需求高、设备体积、续航要求等方面因素,无线充电将成为必备 功能,随着可穿戴设备爆发式增长,其有望成为无线充电下一重量级市场。

(2)发射端来看,无线充电底座有望 inbox 进生活各场景,渗透速度慢于接收端, 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标配功能。万物互联时代下用电设备数量实现数倍增长,无线充电打破 传统充电方式的限制,采用统一的充电标准,具备方便、安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预 计将成为万物互联时代必不可少的充电解决方案。同时无线充电随放随充的特性适宜于碎 片化充电,我们认为其未来应用场景将推广到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场景;咖啡店、餐厅 等公共服务场景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中。目前星巴克、海底捞等部分餐饮门 店,如家等酒店已开始布局无线充电装置。由于消费者价格承受力、产品安全性、充电功 率和体积等方面限制,目前无线充发射底座没有实现 inbox,我们预计其 inbox 速度将慢 于接收端,但随着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无线充电将应用于海量移动终端,其发射端也将渗 透入生活各个场景。

市场空间代工市场超千亿,品牌打开更大空间

有线快充渗透率、功率稳步提升,按制造端口径预计 2024 年市场空间将超 1700 亿 元,2021-2024 年 CAGR 达 13.6%。整体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快充技术的不断成熟、成 本下降以及人们对快速充电的普遍要求,未来电子产品快充功率总体将持续呈上升趋势 中低端机型有望普及 50-100W 快充,部分高端机型有望配备 100W+快充,看好价量双驱 动下有线快充市场的未来空间。我们测算 2021-2024 年按中游制造端口径的有线快充市场 空间分别为 1193/1476/1572/1751 亿元,按下游产品端口径的市场空间分别为 2309 /2883/3069/3418 亿元。此外,IoT 智能终端也将带动快充市场增长。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电视棒、安防摄像头、智能音箱、个人护理等)出货量达 8.95 亿台, 可穿戴设备(VR/AR、手表、手环等)出货量达 5.34 亿台,未来随技术落地和应用场景 拓展智能终端出货量将进一步上升,产品升级也将带动设备对快充的需求,有望成为有线 快充市场空间增长的新动力。奥海科技在 IoT 智能终端领域从 1 到 N 深入拓展成果显著, 未来有望持续受益。

市场格局中游代工向龙头集中,下游品牌迎机遇

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奥海科技立足有线原装中游生产,并向下游品牌端拓展。手机 充电器产业链总体分为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充电器代工、下游品牌三大环节。一个 典型有线快充充电器的流转,是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先采购上游芯片、PCB 等元器件, 经中游制造厂设计、组装、制造完成,并交付下游品牌厂进行销售的过程。有线快充的产 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料端(包括芯片、半导体器件、被动元件和其他零组),中游生产端 (ODM/OEM 厂)以及下游品牌端(手机品牌/第三方品牌)。奥海科技主要布局中游充电 器生产,系国内充电器代工厂商龙头,并长期纵向一体化发展向下游拓展自主品牌。无线 充电发射端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材料端(方案设计、芯片、磁性材料、传输线圈)、中游 模组制造端以及下游品牌市场等环节;接收端由于内置在终端设备内部,无下游市场环节。 整体来看,目前无线充行业处于初期,奥海科技已引进无线充团队,并积极拓展无线充电 器在智能家居、高铁、汽车等市场领域的应用,无线充电器生产线也将陆续建成到位,无 线充电器制造技术储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中游生产端国内厂商占据代工更大份额,奥海主流客户全覆盖。

——客户资源与规模化量产能力构筑充电器生产端的核心壁垒。充电器生产和设计整 体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且一些手机厂商如 OPPO、华为等拥有充电器整套设计方案能力, 因此对生厂商相关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过去行业的生产商众多,市场相对分散。生产商的 壁垒主要体现在制造端,智能终端充储电产品的市场配套需求量大,具有批量化订单需求 特征,因此产品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规模化的量产供货能力是供应商筛选的关键要素。且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仍在逐渐提高,终端厂商对供应商筛选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评 审和认证过程,周期通常约 6 个月;品牌厂商通常选择 3-5 家供应商,且不会轻易更换, 因此客户资源是行业主要壁垒。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化以及部分品牌机型取消充 电器标配的趋势下,制造能力、服务客户能力优越的厂商有望占据大客户资源,市场逐步 走向集中。

——后装市场代工厂数量众多、差异定位,随部分手机品牌取消充电器标配而迎来 重要发展机遇。后装市场生产商的客户主要为第三方零配件品牌及互联网品牌等,由于第 三方品牌数量众多且品质参差不齐,再加之手机充电器技术壁垒较低,因此代工厂众多且 规模较小。据充电头网不完全统计,当前主流 USB PD 充电器代工厂超 80 家。由于后装 零售市场需求层次差异性大,ODM 厂市场格局呈现高、中、低端厂家混战,厂商需找准 自身产品定位方可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出重围。随着部分品牌机型取消前装标配,后装市场 迎来发展空间,苹果零售市场率先爆发。奥海科技后装品牌客户包括亚马逊、 PNY、贝 尔金以及墨菲等国际知名第三方品牌商,大力开拓物联网领域客户,与亚马逊深度合作, 并积极拓展谷歌、腾讯、百度、360 等客户。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借后装市场扩张东风实 现进一步增长。

下游品牌端手机、第三方品牌公平竞争。

——行业变化过去充电器后装终端品牌市场分散且容量较小,近年来随取消标配迎 来历史性机遇,优质产品、可靠渠道是竞争关键。充电器后装产品技术、设计壁垒相对不 高,品牌众多且尚未形成具有绝对话语权和市场地位的优质品牌。以美国亚马逊平台 2021 年 1 月数据来看,前十大品牌占据 46.72%的市场份额(按销量口径),第一大充电器品牌 AILKIN 市场份额为 14.11%。相较于美国,中国充电器品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据淘数据, 2020 年 9 月中国前 10 大充电器品牌以线上销量计算的市占率仅 27.92%,以线上销售额 计算的市占率总计为 37.96%。充电器市场过去以前装标配为主,但随着苹果、三星、小 米等知名手机厂商相继取消部分机型的充电器标配,下游品牌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如 iPhone 12 取消标配后,第三方 20W PD 充电器一度引爆市场。同时,市场格局也将发生 深刻变化,我们认为下游市场将在激烈竞争后走向集中。以美国亚马逊平台 2021 年 1 月 数据来看,18W/20W/30W/65W(GaN)充电器前五大品牌份额分别为 39.5%/62.99% /60.79%/85.7%,随着充电器产品品质的提升,市场集中度明显增强,快充时代下,高功 率优质产品将逐步替代低功率的大众化产品,龙头品牌厂商有望凭借出色的研发设计能力 进一步提高市占率。同时,消费电子单一产品迭代迅速,非常考验品牌持久的创新力和快 速的市场响应能力,我们认为下游市场之争其实是品牌力、渠道和供应链之争,在快充功 率不断提高和后装品牌市场迅速扩张的趋势下,优质充电器品牌将最终脱颖而出。

我们看好后装市场中的手机品牌商凭借用户基础与手机生态占据优势,第三方品牌厂 商找准定位寻求差异化突破。

——手机品牌厂后装目前以满足标配替换为主,向更高端化、个性化、生态化方向 发展,看好 SAMOV 前五大手机厂的未来份额。目前手机品牌厂除小米提供多种新型充电 器产品外,其他手机厂商单独售卖的充电器基本为原装标配充电器,且快充协议兼容性较 差。但各品牌的手机产品影响力使其在国内后装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未来标配取消趋 势下,手机品牌商将转变标配替换思路,主动参与后装市场竞争,凭借其技术成熟、强大 用户基础和品牌背书向高端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同时充电器作为电子设备的必备以及 通用需求,或将成为手机厂智能生态的重要一环。我们看好手机厂商在第三方市场的天然 用户基础和品牌优势,SAMOV 前五大手机厂有望持续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第三方品牌厂竞争加剧,需找准定位寻求差异化突破,看好具备品牌、渠道及 产品优势的相关厂商。终端消费市场个性化较强,品牌厂商纷纷找准定位,在不同细分市 场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美国亚马逊平台 2021 年 1 月数据显示,专注于亚马逊平台 的跨境电商 AILKIN,立足小功率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占据美国亚马逊 14.11%的份额(按 销量口径);主打欧美成熟消费市场,定位中高端的 Anker、Aukey 在美国亚马逊平台市占 率分别为 7.91%/8.05%(按销量口径);瞄准年轻群体,定义年轻潮流的倍思,国内线上 占比达 4.62%(按销售额口径);以及立足国内市场,走平价大众化的品胜,国内线上占 比达 3.64%(按销售额口径)。第三方品牌优势在于其良好的兼容性和个性化设计,有望 在海外市场和细分领域取得竞争优势。

聚焦公司未来看行业高功率升级+产品从 1 到 N 横向拓展+自主品牌建 设

业务发展公司是有线充电器代工环节龙头厂商,规模化与客户资源优势明显,横纵 向一体化布局有望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纵向来看,公司注重供应链垂直整合和协同效应 公司在上游核心供应材料如胶壳、电解电容、磁性元件等领域已成立供应链全资子公司(胶 壳年产能超 1 亿只,电解电容年产能超 5 亿只,平面变压器年产能近 2000 万只)并与核 心原材料和元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实施半导体等瓶颈材料国产化替代,在下游大力 发展自主品牌“AOHI”、“移速”;横向来看,公司依托在手机电源领域多年技术积累,自 2016 年起逐渐围绕电源技术向外延伸公司自 2016 年起逐渐围绕电源技术拓展新业务, 目前除手机电源外,产品已覆盖包括无线充电、PC、IoT 智能终端、动力工具、数据电源 领域。产能方面,公司 2021 年电源总产能超 3 亿只,手机充电器达 2.2 亿只,占全球市 场份额已达 15%。2021 年,公司动力工具电源实现零的突破,2 个新品实现了量产并获 得订单,完成了 42/84/168W 产品平台建设;数据电源完成了 550/800W 产品的开发 (1300/3600W 正在开发中),预计 2022 年将开始贡献营收。我们认为,随公司新产品持 续推出,下游客户顺利拓展,新业务有望为公司业绩提供多点支撑。

产品布局从 1 到 N 深度拓展,未来看 IoT 行业持续成长,公司产品持续渗透。公司 以手机电源技术为基,在小米、谷歌等 IoT 产业链内逐渐进行业务拓展,产品覆盖电视棒、 路由器、安防摄像头等;2021 年公司进入数据电源和动力电源业务领域。目前公司充储 电产品可分为七类(1)有线充电器(手机快充)产品覆盖 2.5W-120W 功率范围,更大 功率产品正在研发中;公司 GaN 充电器已成功研发 30W/45W/65W 功率产品,120W 产 品正在研发中,未来将加大该领域投入;(2)无线充电器2021 年收购索菱通,加大 在无线充电领域的布局,目前公司已量产 15W 无线充电器,50W 无线充电器正在研发中, 相关技术储备良好,未来有望随渗透率提升逐渐放量;(3)电源适配器公司定制开发的 45W/65W/100W 等 PC 电源充电器已规模量产,140W 正在研发中;(4)移动电源公司 移动电源分为 ODM(主要客户为绿联、墨菲、贝尔金、百思买等)和自主品牌产品;(5) IoT 智能终端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智能家居出货量达 8.95 亿台,可穿戴设备出 货量达 5.34 亿只,未来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带动电源需求量上升。公司已进入小米、华为、 谷歌、亚马逊等 IoT 产业链,充电器和适配器产品已在智能可穿戴设备(AR/VR)、智能 家居、智能音箱、路由器、安防摄像头等多领域应用;(6)数据电源目前已完成主流数 据电源 550/800W 的开发(1300/3600W 正在开发中)。部分产品 2021 年末已开始量产, 预计 2022 年开始贡献营收;(7)动力电源根据 Statista 数据,预计 2027 年全球电动工 具消耗量将达到 6.17 亿件,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正大力开拓动力工具电源领域业务, 目前已导入锐奇、宝时得等客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6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36.63
  • 江恩阻力:39.06
  • 时间窗口:2024-07-11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0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