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V
去年年报里面收入的细分拆分情况?
超过70亿销售额是来自座舱。我们自己区分,第三代第四代座舱还没给我们业 绩支撑,息娱乐系统,多屏化的产品,液晶仪表、空调控制器为主现在。 2021年我们在传统息娱乐新产品市场份额20%左右,占公司40-50%。在 2021年提升比较大的是液晶屏产品,年化15个亿,占超过15%,液晶仪表类产 品,空调控制器也不少。
智能驾驶端ipu01/02/03是我们业绩贡献最大,去年超过30%是来自ipu03,14 亿左右总额。另外自动泊车、代客泊车类产品占比超过50%,这个基于ipu01和 02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毫米波雷达出货。摄像头出货客户超过了1000w颗, 从200-300w到500w,再到1000w。整体我们的出货主要还是整套系统为主,单 个传感器还是比较小。未来我们主要是IPU02和IPU04两款产品。
年化订单从70亿冲到120亿订单。大概40亿是智能驾驶,80亿是智能座舱。这 里面细分结构是什么样的?
40亿智能驾驶产品我们相对比较细化的区分,IPU04占相当大的份额,超过一 半,这些都是未来的订单,车企是理想,今年下半年第一款。小鹏、上汽,吉利 旗下路特斯,我们都获得订单了。其他的量产订单是ipu01和02. 80亿智能座舱涉及到车厂,长城、吉利、奇瑞这种本土自主品牌很多,理想我 们也拿到座舱订单,日系的客户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未来像中控和高端平台的 一些订单。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一些新平台的订单。 ADS大屏化产品,液晶仪表类产品我们都会做一些拓展,第三代域控、第四代域 控的座舱平台都会在车企客户做一些延展。
Q2受疫情影响程度?
我们从一季度情况来看,相应的主机厂在项目的定点和落地,排产不会特别大。 在三月末,长春上海有一定影响,但是对西威不算大。现在我们关注二季度情 况,还不好确切预测,但是会对上海、长春的客户有影响,我们也在做一些排产 规划,前期有一些物料紧缺的,对主机厂造成影响,间接对我们产生影响。
120亿的年化订单释放节奏是什么,在手订单年化峰值可以看到多少? 我们现在订单是已经把他年化了,自主品牌的主机厂,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的 项目周期会缩短,现在我们平均化项目周期是2.5-3年,目前更多的是西威销售 构成,更多的是20年21年的获取的订单,现在在跑。最快的是去年拿到的,今 年下半年可能进入收入确认期。按照大比例来看,去年获得的订单大部分会在 2022年下半年,2023年确认的比较多。 简单来说是没有办法直接加上,过去全年的一些项目会在今年有一些变更,停 掉,也会有一些新的项目开启。理想今年新的车型量产,去年才获取的,但在今 年下半年才量产,所以订单只能算一部分。整体可以看到我们去年增长的服务, 今年还是希望销售团队获取更大的项目订单。
我们接下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业务的客户突破?
智能座舱自主品牌,长城、吉利、长安、广汽都是我们重要客户,新势力也有突破。另外像在日系中,丰田、马自达是我们两大,欧系南北大众。客户中我们会有一些产品是白点,显示屏业务、仪表类业务,这种我们要从娱乐系统业务拓宽我们其他产品业务,在这些客户。去年大屏就在自主品牌有比较好的开拓。海外我们也想同步拓展。智能驾驶业务上,自主品牌吉利、长城等给我们有比较好的业务关系,未来在自主品牌落地后,把智能驾驶产品向外资品牌突破。
三代和四代智能座舱项目从量产节奏上看什么时候能看到,三代相比二代价值量 变化?
三代座舱还是基于8155来做的座舱方案,长城、广汽、奇瑞类型的自主品牌, 今年最快是理想的X01落地,今年下半年。从产品来看对比我们之前二代座舱产 品,有一定单机价值量有提升,价格区间还不是特别好预测,功能差别会导致价 格差别。三代座舱是在未来2023和2024年上比较主打的产品。四代产品我们会 和一些主机厂做一些预研项目开发。
去年人员新增1000人,今年是怎么考虑?
今年最大的人员投入是研发,我们应用类开发产品逐步增加,订单也在大幅度增 长。项目开发也需要研发人员增加,所以这个人员投入大。另外,我们也注重新 增人员效率值提高,我们的研发投入占比还是有一定程度下降的。从今年来看,我们本身项目有比较多的订单落地,还是会增加研发,去年到今年我们更重视软 件类、系统开发类的高端工程师增加。
研发费用率已经连续两年下行了,今年还不太好说,比较确定的是我们对我们确 定要去做的开发和预研,第四代座舱平台,IPU04这部分我们研发投入是坚定 的,费率我们会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去年新工厂投产,能够支撑公司产值到多少,产能利用率?
现在我们的厂房还有一部分产能在规划当中,还是可以满足我们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需求,当然还会做额外的产能规划。
Ipu02在推广过程中竞争格局有没有恶化?
目前没有反馈IPU02遇到推动上的问题,近期我们了解来看,这个产品真正爆发 周期在今年和明年。在比较轻量型的产品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我们的产品性能, 价格都是有竞争力的。 从我们adas产品来看,吉利、广汽、长城这些都可以有比较大的量的期待。
英伟达下一代芯片定点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1-2年内可能开始了,需要的费用不算多。
智能座舱营业收入结构2021年?
智能驾驶领域销售额提升去年14亿,另外的是大座舱,45%左右是传统的息 娱乐系统,大屏化的显示屏产品15%,液晶仪表、双平化的产品,初级阶段的 智能座舱产品。液晶仪表占比超过10%。双联屏、大屏化产品也归在液晶仪表 产品。
毛利率略有一定下滑,是产品结构还是成本变化?
去年看全年毛利率是体现西威盈利能力的体现,他不受淡旺季影响。毛利率下降还是以一部分产品有价格提升,今年还有一些物料储备上也有价格提升,整体上还是可控的。
智能驾驶毛利率提升很快,但是低于智能座舱,这个两年内能追上么? 去年我们智能驾驶毛利率已经明显提升,19.6%去年半年,提升是来自于规模化 的效应,逐步产品线体现。高价值产品占比提升也会带动。IPU03这个产品占他 的单BU30%的业务了,所以也提升。我们希望IPU03和04带来盈利能力提升。 整体上我们希望西威毛利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一部分产品会比公司平均毛利率 水平高一些,但如果拉长来看,应该是和我们目前毛利率水平接近。
智能驾驶产品03/04和01/02的毛利率差异会不会因为产品属性差异越拉越大?
我们目前还没有ipu04量产,毛利率刚开始阶段会高一点,达到一定的规模化量 产后,在不同的主机厂推广后,毛利率会和公司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比较接近。 01/02会对中级别车上用,04会推给算力要求高的。长期来看02和04的毛利率 水平应该差不多。 西威是希望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算法、域控、传感、雷达全套。目前智能驾驶还 是以提供整体方案为主,未来理想、吉利落地的项目也是这类。也不排除我们单 独出货一些硬件、传感这种模式。
0102还是全栈为主,但是到04车厂想要把软硬件分离,主机厂培育自己软件能 力?
有些主机厂还是希望有全栈供应商提供方案支持,有些事想软件自己来。目前我 们推04的情况看是要全栈的方案主机厂更多一点。我们现在要把我们全栈的能 力,能够有一定的积累,在业务拓展上就有比较好的实力。
我们如何看待高通和蔚来这种竞合关系?
我们认可产业链开放,共同发展,过去几年我们和上游核心供应商,合作伙伴,下游的主机厂,零部件供应链都是抱着共同发展心态。高通、瑞萨、英伟达我们都有合作关系,不一定每个都签战略,但是合作范围都比较广。
公司收入拆分中智能网联这些拆分?
我们在成都、南京、新加坡,投入的软件技术积累还是力度很大的,现在能形成 的营收 贡献幅度不会很大,但是提供OTA服务,软件服务等还是贡献了不少的 订单。从利润贡献来说,还不能很完整体现出盈利水平。 一季度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
一季报收入领域的增加,主要的核心客户还是吉利、广汽、长城、小鹏、理想, 这部分增长贡献都很大,新项目量产,大屏、双屏产品有不少业务贡献。 日系的一丰和广丰给我们贡献还不是特别大,但是爬坡还是明显的。 如果说从欧系来看,大众今年上半年还有一定影响,供应链紧缺,上海疫情影 响,还是影响到项目落地。
前五大客户排名变化?21年重点车型和产品?
这个和一季度情况差不多也吻合。吉利、广汽、奇瑞、理想、长城、上汽、小鹏 都在我们前十大客户里面。长城我们去年实现不错的增量,屏幕、主要的车载 息娱乐系统我们覆盖了他们不少车型。理想三屏化产品等等。
西威今年开始部署sip业务,战略考量和布局?
我们在sip这块发布上面来看,想在封装这块业务有相应的尝试,本来我们就有 一定智能制造能力。从设计到制造领域,我们有一定积累,系统级封装我们想做 一些业务拓展。另外想在sip这个业务能和智能座舱、驾驶领域有一定业务配 合。
我们会不会和mobileye形成合作,与英伟达关系?
我们目前和英伟达保持高阶智能驾驶合作非常深入,下一代我们也会合作布局。 这个领域我们会很坚定。其他的厂商合作我们也很开放,不光mobileye,国内 还有一些国产替代方案也在快速发展,我们也不排除合作。
使用不同的芯片平台是主机厂决定的么?
主机厂会指定芯片厂商,我们会和芯片厂做一些融合的方案,会和主机厂做 tier0.5前期的预研,然后在确定他推出车型用这个方案。在还没有深入的阶段, 我们就进去做预研会比较多。
供应链有压力的时候,主机厂的生产顺序,会不会优先生产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 每个主机厂有差异,目前阶段,疫情影响,供应链端的紧缺,排产来看,更多的是需要衡量在供应链紧缺的情况下做产能规划。
主机厂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能受影响么?
一季度情况来看影响比较受控,西威自己生产不受影响,基地在惠州,我们持续关注二季度。长春、上海产能影响会在二季度影响比较多一点。
汽车缺芯的情况是否有缓解?
我们在目前阶段芯片紧缺还是存在的,海外货运、战争、疫情有影响,所以今年 周期里是相对紧缺,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规划,和客户、供应链端有比较好的协 同,在2021年芯片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实现了量产和新技术落地的预期。 两个层面比较关注,第一个是紧缺的情况,第二个是价格方面的压力,这对我们 是挑战。
我们在晶元代工厂的优先级是不是比较靠前的?
我们和几个芯片厂商是多年合作关系,我们和核心供应商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因为整个行业都紧缺。
Ipu03和04全栈自研我们具体做到哪个层次,车厂让我们做全栈的情况是自己 跟不上给我们还是长期稳定?
在IPU03和04在人力投入,研发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全栈方案我们提供整体域 控制器,域控制器端的软件、系统集成,一部分客户我们会涉及到他界面,传感 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最后智能控制,我们都有积累。不排除用一些外部的力 量,我们全用自己的不太可行,视觉领域我们可能会用我们被投资公司的一些方 案,高端算法类的我们会和相关公司做研发。 我们从域控本身,做中间层的软件,系统的融合,西威本身传感器的配合,都是 我们完成的。小鹏做一些传感器收集,表层算法。
芯片厂会不会向下游做一些办卡、标准品?
目前看是不会,投入还是比较大的,研发资源、tier1的经验积累都是需要的。 目前还是会有充分的协同。 座舱里面有两个细分产品,未来布局的想法和规划,一个是HUD,另一个是座 舱音响?
HUD我们相应的业务部门有做研究,预研阶段,目前还是聚焦智能座舱。车舱 内的功能我们会根据我们座舱产品和主机厂要求去配套实现。
Ipu03和04,先发优势如何保持?白盒化+主机厂模式的性价比可能不是那么 高?
我们目前03的研发是有很大先发优势,在04上我们的研发投入没那么大,在03 上的平台上有积累,一部分技术延续过来,先发优势能保持。整个智能驾驶的产 业链条,这块领域的投入非常大,研发类的工程师投入,芯片厂商配套要求也很 高,性价比不容易那么出来,我们第三方企业能够保持很好的研发复用性。
域融合研发情况?
HPC两域融合,目前还是在预研的阶段,目前还是考虑比较多种的方案,还没有 太缺定。
财务的问题,合同负债高的比较多,和车企的收入确认有多少周期?
我们会收取客户的一些费用,做一些项目的预研,如果超过了时间就放在这个科目里。收入端的确认,销售的产品,客户开了票当月我们进行收入确认。
分享: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虚位以待
暂无
35人关注了该股票
长期未登录发言
吧主违规操作
色情、反动
其他
*投诉理由
答:德赛西威的注册资金是:5.55亿元详情>>
答:德赛西威的概念股是:英伟达、华详情>>
答:德赛西威的子公司有:16个,分别是详情>>
答:2024-04-26详情>>
答: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易方达供详情>>
电信运营行业延续多头趋势耐心等待时间窗,旗下龙头股中国联通一览
目前sora概念主力资金净流入5.96亿元,易点天下、因赛集团等股领涨
周二知识付费概念在涨幅排行榜位居第7,中文在线、*ST豆神等股领涨
上海国资改革概念逆势走高,电气风电以涨幅19.97%领涨上海国资改革概念
融媒体概念延续多头趋势耐心等待时间窗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中大V
德赛西威交流纪要分享
去年年报里面收入的细分拆分情况?
超过70亿销售额是来自座舱。我们自己区分,第三代第四代座舱还没给我们业 绩支撑,息娱乐系统,多屏化的产品,液晶仪表、空调控制器为主现在。 2021年我们在传统息娱乐新产品市场份额20%左右,占公司40-50%。在 2021年提升比较大的是液晶屏产品,年化15个亿,占超过15%,液晶仪表类产 品,空调控制器也不少。
智能驾驶端ipu01/02/03是我们业绩贡献最大,去年超过30%是来自ipu03,14 亿左右总额。另外自动泊车、代客泊车类产品占比超过50%,这个基于ipu01和 02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毫米波雷达出货。摄像头出货客户超过了1000w颗, 从200-300w到500w,再到1000w。整体我们的出货主要还是整套系统为主,单 个传感器还是比较小。未来我们主要是IPU02和IPU04两款产品。
年化订单从70亿冲到120亿订单。大概40亿是智能驾驶,80亿是智能座舱。这 里面细分结构是什么样的?
40亿智能驾驶产品我们相对比较细化的区分,IPU04占相当大的份额,超过一 半,这些都是未来的订单,车企是理想,今年下半年第一款。小鹏、上汽,吉利 旗下路特斯,我们都获得订单了。其他的量产订单是ipu01和02. 80亿智能座舱涉及到车厂,长城、吉利、奇瑞这种本土自主品牌很多,理想我 们也拿到座舱订单,日系的客户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未来像中控和高端平台的 一些订单。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一些新平台的订单。 ADS大屏化产品,液晶仪表类产品我们都会做一些拓展,第三代域控、第四代域 控的座舱平台都会在车企客户做一些延展。
Q2受疫情影响程度?
我们从一季度情况来看,相应的主机厂在项目的定点和落地,排产不会特别大。 在三月末,长春上海有一定影响,但是对西威不算大。现在我们关注二季度情 况,还不好确切预测,但是会对上海、长春的客户有影响,我们也在做一些排产 规划,前期有一些物料紧缺的,对主机厂造成影响,间接对我们产生影响。
120亿的年化订单释放节奏是什么,在手订单年化峰值可以看到多少?
我们现在订单是已经把他年化了,自主品牌的主机厂,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的 项目周期会缩短,现在我们平均化项目周期是2.5-3年,目前更多的是西威销售 构成,更多的是20年21年的获取的订单,现在在跑。最快的是去年拿到的,今 年下半年可能进入收入确认期。按照大比例来看,去年获得的订单大部分会在 2022年下半年,2023年确认的比较多。 简单来说是没有办法直接加上,过去全年的一些项目会在今年有一些变更,停 掉,也会有一些新的项目开启。理想今年新的车型量产,去年才获取的,但在今 年下半年才量产,所以订单只能算一部分。整体可以看到我们去年增长的服务, 今年还是希望销售团队获取更大的项目订单。
我们接下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业务的客户突破?
智能座舱自主品牌,长城、吉利、长安、广汽都是我们重要客户,新势力也有突破。另外像在日系中,丰田、马自达是我们两大,欧系南北大众。客户中我们会有一些产品是白点,显示屏业务、仪表类业务,这种我们要从娱乐系统业务拓宽
我们其他产品业务,在这些客户。去年大屏就在自主品牌有比较好的开拓。海外我们也想同步拓展。
智能驾驶业务上,自主品牌吉利、长城等给我们有比较好的业务关系,未来在自主品牌落地后,把智能驾驶产品向外资品牌突破。
三代和四代智能座舱项目从量产节奏上看什么时候能看到,三代相比二代价值量 变化?
三代座舱还是基于8155来做的座舱方案,长城、广汽、奇瑞类型的自主品牌, 今年最快是理想的X01落地,今年下半年。从产品来看对比我们之前二代座舱产 品,有一定单机价值量有提升,价格区间还不是特别好预测,功能差别会导致价 格差别。三代座舱是在未来2023和2024年上比较主打的产品。四代产品我们会 和一些主机厂做一些预研项目开发。
去年人员新增1000人,今年是怎么考虑?
今年最大的人员投入是研发,我们应用类开发产品逐步增加,订单也在大幅度增 长。项目开发也需要研发人员增加,所以这个人员投入大。另外,我们也注重新 增人员效率值提高,我们的研发投入占比还是有一定程度下降的。从今年来看,我们本身项目有比较多的订单落地,还是会增加研发,去年到今年我们更重视软 件类、系统开发类的高端工程师增加。
研发费用率已经连续两年下行了,今年还不太好说,比较确定的是我们对我们确 定要去做的开发和预研,第四代座舱平台,IPU04这部分我们研发投入是坚定 的,费率我们会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去年新工厂投产,能够支撑公司产值到多少,产能利用率?
现在我们的厂房还有一部分产能在规划当中,还是可以满足我们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需求,当然还会做额外的产能规划。
Ipu02在推广过程中竞争格局有没有恶化?
目前没有反馈IPU02遇到推动上的问题,近期我们了解来看,这个产品真正爆发 周期在今年和明年。在比较轻量型的产品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我们的产品性能, 价格都是有竞争力的。 从我们adas产品来看,吉利、广汽、长城这些都可以有比较大的量的期待。
英伟达下一代芯片定点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1-2年内可能开始了,需要的费用不算多。
智能座舱营业收入结构2021年?
智能驾驶领域销售额提升去年14亿,另外的是大座舱,45%左右是传统的息 娱乐系统,大屏化的显示屏产品15%,液晶仪表、双平化的产品,初级阶段的 智能座舱产品。液晶仪表占比超过10%。双联屏、大屏化产品也归在液晶仪表 产品。
毛利率略有一定下滑,是产品结构还是成本变化?
去年看全年毛利率是体现西威盈利能力的体现,他不受淡旺季影响。毛利率下降还是以一部分产品有价格提升,今年还有一些物料储备上也有价格提升,整体上还是可控的。
智能驾驶毛利率提升很快,但是低于智能座舱,这个两年内能追上么?
去年我们智能驾驶毛利率已经明显提升,19.6%去年半年,提升是来自于规模化 的效应,逐步产品线体现。高价值产品占比提升也会带动。IPU03这个产品占他 的单BU30%的业务了,所以也提升。我们希望IPU03和04带来盈利能力提升。 整体上我们希望西威毛利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一部分产品会比公司平均毛利率 水平高一些,但如果拉长来看,应该是和我们目前毛利率水平接近。
智能驾驶产品03/04和01/02的毛利率差异会不会因为产品属性差异越拉越大?
我们目前还没有ipu04量产,毛利率刚开始阶段会高一点,达到一定的规模化量 产后,在不同的主机厂推广后,毛利率会和公司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比较接近。 01/02会对中级别车上用,04会推给算力要求高的。长期来看02和04的毛利率 水平应该差不多。 西威是希望提供全栈解决方案,算法、域控、传感、雷达全套。目前智能驾驶还 是以提供整体方案为主,未来理想、吉利落地的项目也是这类。也不排除我们单 独出货一些硬件、传感这种模式。
0102还是全栈为主,但是到04车厂想要把软硬件分离,主机厂培育自己软件能 力?
有些主机厂还是希望有全栈供应商提供方案支持,有些事想软件自己来。目前我 们推04的情况看是要全栈的方案主机厂更多一点。我们现在要把我们全栈的能 力,能够有一定的积累,在业务拓展上就有比较好的实力。
我们如何看待高通和蔚来这种竞合关系?
我们认可产业链开放,共同发展,过去几年我们和上游核心供应商,合作伙伴,下游的主机厂,零部件供应链都是抱着共同发展心态。高通、瑞萨、英伟达我们都有合作关系,不一定每个都签战略,但是合作范围都比较广。
公司收入拆分中智能网联这些拆分?
我们在成都、南京、新加坡,投入的软件技术积累还是力度很大的,现在能形成 的营收 贡献幅度不会很大,但是提供OTA服务,软件服务等还是贡献了不少的 订单。从利润贡献来说,还不能很完整体现出盈利水平。
一季度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
一季报收入领域的增加,主要的核心客户还是吉利、广汽、长城、小鹏、理想, 这部分增长贡献都很大,新项目量产,大屏、双屏产品有不少业务贡献。 日系的一丰和广丰给我们贡献还不是特别大,但是爬坡还是明显的。 如果说从欧系来看,大众今年上半年还有一定影响,供应链紧缺,上海疫情影 响,还是影响到项目落地。
前五大客户排名变化?21年重点车型和产品?
这个和一季度情况差不多也吻合。吉利、广汽、奇瑞、理想、长城、上汽、小鹏 都在我们前十大客户里面。长城我们去年实现不错的增量,屏幕、主要的车载 息娱乐系统我们覆盖了他们不少车型。理想三屏化产品等等。
西威今年开始部署sip业务,战略考量和布局?
我们在sip这块发布上面来看,想在封装这块业务有相应的尝试,本来我们就有 一定智能制造能力。从设计到制造领域,我们有一定积累,系统级封装我们想做 一些业务拓展。另外想在sip这个业务能和智能座舱、驾驶领域有一定业务配 合。
我们会不会和mobileye形成合作,与英伟达关系?
我们目前和英伟达保持高阶智能驾驶合作非常深入,下一代我们也会合作布局。 这个领域我们会很坚定。其他的厂商合作我们也很开放,不光mobileye,国内 还有一些国产替代方案也在快速发展,我们也不排除合作。
使用不同的芯片平台是主机厂决定的么?
主机厂会指定芯片厂商,我们会和芯片厂做一些融合的方案,会和主机厂做 tier0.5前期的预研,然后在确定他推出车型用这个方案。在还没有深入的阶段, 我们就进去做预研会比较多。
供应链有压力的时候,主机厂的生产顺序,会不会优先生产具有智能驾驶功能的车?
每个主机厂有差异,目前阶段,疫情影响,供应链端的紧缺,排产来看,更多的是需要衡量在供应链紧缺的情况下做产能规划。
主机厂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能受影响么?
一季度情况来看影响比较受控,西威自己生产不受影响,基地在惠州,我们持续关注二季度。长春、上海产能影响会在二季度影响比较多一点。
汽车缺芯的情况是否有缓解?
我们在目前阶段芯片紧缺还是存在的,海外货运、战争、疫情有影响,所以今年 周期里是相对紧缺,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规划,和客户、供应链端有比较好的协 同,在2021年芯片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实现了量产和新技术落地的预期。 两个层面比较关注,第一个是紧缺的情况,第二个是价格方面的压力,这对我们 是挑战。
我们在晶元代工厂的优先级是不是比较靠前的?
我们和几个芯片厂商是多年合作关系,我们和核心供应商是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因为整个行业都紧缺。
Ipu03和04全栈自研我们具体做到哪个层次,车厂让我们做全栈的情况是自己 跟不上给我们还是长期稳定?
在IPU03和04在人力投入,研发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全栈方案我们提供整体域 控制器,域控制器端的软件、系统集成,一部分客户我们会涉及到他界面,传感 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最后智能控制,我们都有积累。不排除用一些外部的力 量,我们全用自己的不太可行,视觉领域我们可能会用我们被投资公司的一些方 案,高端算法类的我们会和相关公司做研发。 我们从域控本身,做中间层的软件,系统的融合,西威本身传感器的配合,都是 我们完成的。小鹏做一些传感器收集,表层算法。
芯片厂会不会向下游做一些办卡、标准品?
目前看是不会,投入还是比较大的,研发资源、tier1的经验积累都是需要的。 目前还是会有充分的协同。
座舱里面有两个细分产品,未来布局的想法和规划,一个是HUD,另一个是座 舱音响?
HUD我们相应的业务部门有做研究,预研阶段,目前还是聚焦智能座舱。车舱 内的功能我们会根据我们座舱产品和主机厂要求去配套实现。
Ipu03和04,先发优势如何保持?白盒化+主机厂模式的性价比可能不是那么 高?
我们目前03的研发是有很大先发优势,在04上我们的研发投入没那么大,在03 上的平台上有积累,一部分技术延续过来,先发优势能保持。整个智能驾驶的产 业链条,这块领域的投入非常大,研发类的工程师投入,芯片厂商配套要求也很 高,性价比不容易那么出来,我们第三方企业能够保持很好的研发复用性。
域融合研发情况?
HPC两域融合,目前还是在预研的阶段,目前还是考虑比较多种的方案,还没有 太缺定。
财务的问题,合同负债高的比较多,和车企的收入确认有多少周期?
我们会收取客户的一些费用,做一些项目的预研,如果超过了时间就放在这个科目里。收入端的确认,销售的产品,客户开了票当月我们进行收入确认。
分享: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