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从太平洋、大西洋到印度洋,生物类似药出海在何处靠岸?

  • 作者:aaape
  • 2022-10-31 13:43:51
  • 分享:

创新药 出海,已经成了当下最热门的医药词汇,不论是在各大论坛还是在直播平台之上,都有来自国内医药从业大佬们的身影,他们或是刚带领麾下团队完成商业授权,或是在职业生涯中率领团队完成颇有亮点的创新药商业化,国内创新药在大佬们的率领之下这几年还真的趟出了一条出海之路,这放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即使选对了方向,选对了掌舵人,但创新药归根结底就是一场高投入高风险的游戏,想要出海抢滩登陆,更是难上加难,创新药概念处于顶点的近三年也只有百济神州和传奇生物成功到达了太平洋彼岸,和黄医药、达生物等公司均铩羽而归。

 创新药风险太大,低端仿制药和原料药壁垒低且利润太少,于是有着高技术壁垒、专利界限模糊、高研发成本导致高利润的生物类似药进入开发视线,事实也证明生物类似药并不是低端玩家可以入场的游戏,从目前国内已经获批的几款生物类似药而言,其开发者也都是以复宏汉霖、达生物、海正、恒瑞、正大天晴等为代表的第一二梯队。

从2020 年以来国内市场迎来生物类似药密集上市,多个重磅品种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等的生物类似药在国内依次上市,但令人遗憾的是,生物类似药也没有摆脱内耗严重的魔咒,贝伐珠单抗目前已经有9家上市,阿达木单抗也有8家,即使数十亿的市场蛋糕再大,但除去原研之外其他厂家一人分得亿元甚至不到亿元的市场,相这很难满足国内一二梯队药企的野心。

近日国家医保局更是表示将加快创新药医保准入,重点提到已开展6批化学药和1批生物药(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取得积极进展。今后将在现有集采经验基础上,结合生物药的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药集采规则。在业内看来,生物类似药国家集中采购已箭在弦上,预计今明两年将会进入常态。

 研发内卷加上政策倒逼,生物类似药同样需要走出海之路,兼顾一定创新药以及仿制药特性的生物类似药出海,目的地除了成熟的欧美市场以外,更可以关注一下广泛的新兴国家,从太平洋、大西洋再到印度洋,生物类似药出海,是属于勇敢者和冒险者的游戏。

01 美国

从生物医药市场利润度,到法规监管以及申报成熟度,再到两地产业链交流频率,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似乎是出海首选,至少对于创新药来说是这样,但就生物类似药而言,出海美利坚,仍需要等待更为成熟的时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出海,先打开美国市场是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所思考的重要议题。

 2015年,FDA批准了首款生物类似药非格司亭(Zarxio),自此开启生物类似药在美国的元年,但由于处在发展初期,生物类似药在推动产业创新以及控制医疗成本方面的贡献并不如预期,究其原因一是研发投入巨大、而是市场竞争激烈,据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估算,研制一款生物类似药仅临床试验就需要耗费1-2亿美元,临床试验周期长达2-4年,使其成为高壁垒的游戏。

 

但其实目前美国生物类似药市场还有巨大潜力,IQVIA此前在报告中就预测生物类似药在美国未来5年的总销售额可达800亿美元,其中2024年可达到160-360亿美元,生物类似药已经在美国走过7年时间,截至目前FDA已共批准了39款生物类似药,其中热门品种阿达木单抗已有7家获批,贝伐珠单抗已有4款,曲妥珠单抗已有5款,而国内对应的获批品种数分别为8个、9个以及2个,在美国热门品种的拥挤程度也已经丝毫不亚于国内。

 

图1FDA批准的部分生物类似药以及预计上市时间

 

对于此类开发成熟度高以及市场极其拥挤的产品,也许自主开发出海并不是明智之举,以阿达木单抗为例,原研专利于2023年到期后预计数十家生物类似药将进场蚕食数百亿市场,本就入局较晚的国内众厂家在时间上已经落后太多,靠自主开发出海的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故选择lisence-out也是最为稳妥的方式。

 

复宏汉霖在今年将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以及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两款产品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商业化权益以7000万美元预付款、1.03亿美元研发里程碑、3.65亿美元销售额里程碑金额卖给了Organon公司。

 

对复宏汉霖而言其直接获得现金流降低了商业化风险,对于Organon其本身在美国就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生物类似药布局以及商业化体系,两款产品的扩充也直接丰富了其管线,打铁还需自身硬,想直接lisence-out进入美国市场,让跨国药企对自身产品感兴趣才是最大的机遇 。

 

国内药企做fast follow的速度在这些年已得到印证,这也直接造就了目前的内卷局面,出海美国,光是靠目前的fast follow思路想必不太行得通,如何真正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对于生物类似药而言也是如此。

 

02 欧洲

 

和美国监管机构FDA对于生物类似药的监管探索仍处于发展阶段相比,欧洲对于其监管水平已经相对更为成熟,换句话说,欧洲是生物类似药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

 

早在2005年欧盟就颁布了第一版生物类似药指导原则《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在2006年批准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Omnitrope,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6个生物类似药在欧洲获批上市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1年欧洲的生物类似药市场总额达到了88亿欧元。

 

 图2欧洲上市生物类似药部分品种

同美国注重对于原研生物药的专利保护不同,欧洲则更为鼓励生物类似药进入市场,不仅体现在监管机构不断完善的法规与审评制度,同样在医保控费、市场准入、医患教育等方面鼓励使用生物类似药,换个思路,比起美国也许转战欧洲市场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IQVIA在分析报告中指出为未来欧洲生物类似药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首先就体现在时间上,近一年获批上市的产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渗透了原研50%的市场,而此前则是平均超过两年时间,在时间上直接缩短一倍,这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和美国市场以巨头为主不同,欧洲市场的生物类似药玩家则更为多元化,以Sandoz、Ratiopharm和 Hexal 等领先的欧洲本土仿制药生产商引领了生物仿制药开发的第一波浪潮,紧接着Teva和Cipla等国际仿制药玩家也跟着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图3欧洲生物类似药开发厂商地区分布

 

从进入欧洲生物类似药市场的厂商地区分布不难看出,除了欧美以外,目前印度以及韩国占据了获批产品30%的份额,换句话说,国内玩家想要成功出海,未来所要思考的问题将是如何从印度以及韩国人手里去分一杯羹。

 

但除了外部环境,阻碍药企出海欧洲的原因与欧洲医药市场复杂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药品注册与医保支付体系,单一战略可能无法解决不同市场各自的挑战。对于缺乏欧洲市场经验的大多数中国公司而言,应付不同监管当局和支付方的要求,巨大的挑战不言自明。

 

10月28日,复宏汉霖宣布其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在欧盟国家西班牙获批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拟用于HER2阳性且 HR阴性的早期或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选择以自主开展海外临床试验自主出海的模式要求药企必须打造过硬的临床开发和注册能力,才能在速度与成功率上胜出。在当前阶段下,国内药企做完全授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仍是合作出海的主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欧洲这种复杂的准入与支付体系之下。

 

03 新兴国家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出海逻辑自然不能和欧美市场一样,新兴市场生物原研药仍然还是大多数患者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从患者支付能力而言,生物类似药是有一战之力的,这也给生物类似药出海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兴国家除中国以外,巴西是目前生物类似药市场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根据2022年药品市场监管商会(CMED)的数据,巴西医药市场在2019年的收入为859亿雷亚尔,相当于172亿美元,早在2010年巴西药监机构就颁布了首个生物仿制药监管法规,并于在2011年批准首个生物类似药非格司亭,2016年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上市,2019年,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上市。迄今为止,巴西市场已经推出了30多种生物类似药,适应症以癌症为主。

 

过去几年几家公司已借助合资模式在巴西建立多家合资公司,例如辉瑞收购了Teuto 的40%股权、赛诺菲收购 Medley 以及默克与 Supera 成立合资公司。在这种合资模式中,跨国公司在巴西本土进行所有的技术转移、细胞系开发、工艺放大及品牌生物药或生物类似药的生产,作为交换,巴西政府对未来在巴西上市的生物类似药给予潜在的独占权或优先招标权,这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也是另外一种出海模式。

 

通过在以巴西为例的新兴世界国家借助合资模式在建立合资公司,将麾下产品线带出海外,并通过其在地区内的影响力建立销售网络将产品辐射到同地区其他国家,例如巴西为首的拉丁美洲一众国家,以量取胜,也不失为一种思路。

 

此前华东医药也与中东知名企业Gul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PJSC(Julphar)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公司授予Julphar利拉鲁肽注射液产品糖尿病及减肥两个适应证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科威特、阿曼、巴林等中东和北非地区17个国家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华东医药将获得授权首付款,开发和注册里程碑付款,以及约定比例的净销售额分成。

图4华东医药与Julphar合作

这只是中国药企又一对生物类似药出海新的尝试案例,华东医药选择与中东和非洲地区最大的制药商之一,将自身产品带到新兴世界国家,无论是在非洲还是拉丁美洲,相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

04 小结

 

生物类似药出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内仿制药集采压力越来越大,但硬币总有两面,集采以及一致性评价等政策也在倒逼其在质量上与原研看齐,在实现治疗一致性的最大前提下,中国生物类似药其实已经具备了出海的硬实力。

 

除此以外,国内目前已经具备了完备的产业链,国内拥有世界最大的CDMO公司之一且CXO业务增长最快,凭借着人力成本以及服务意识的优势,若能更好的整合资源,先向印度以及韩国为首的公司下手抢夺其市场也许指日可待,生物类似药出海,靠岸一定就在前方。

 

参考资料

1. Winning with biosimilars Opportunities in global markets,Deloitte

2. 2022 Biosimilars Report:The U.S. Journey and Path Ahead,cardinal-health

3. Biosimi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0–2024,IQVIA

4. The Impact of Biosimilar Competition in Europe,IQVIA

5.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BIOSIMILARS: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Europe,DUKE MARGOLIS CENTER for Health Policy

6.

7.

8. E药经理人百济PD-1转战欧洲,君实、康方谁能拿下FDA首个鼻咽癌适应证?欧洲为何成出海“真香”地?

9. BCG波士顿咨询扬帆远航(第四篇)仿制药出海,势在必行,百舸争流

10. 复宏汉霖以及华东医药官微

11. 智慧芽新药数据库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6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28.55
  • 江恩阻力:32.12
  • 时间窗口:2024-07-07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66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