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太阳能光伏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 作者:股往金来
  • 2019-09-27 21:02:15
  • 分享:

节选自摩尔光伏《异质结HJT量产技术报告》

本部分作者:高艳涛

丝网印刷基础简介

  丝网印刷是生产晶体硅电池重要的工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在硅片的表面制备出精细的电路,收集光生载流子并导出电池,也就是形成太阳电池的正负极。它的基本理就是导电浆料通过网板在刮刀的作用下,把设计好的图形转移到硅片上。如下图1所示。网板,导电浆料,刮刀和印刷机是影响印刷效果的三大要素。

  丝网是网印工艺的灵魂,主要有尼龙丝网、聚脂丝网和不锈钢丝网三种类型,在太阳能印刷行业中,这三种丝网都有使用,但在工业化大批量自动线上使用的多是不锈钢网布,这主要是不锈钢网布有着耐磨性好、张力回弹量小等众多优的缘故。目数,线径,开口,膜厚(感光胶的厚度)和丝网厚度是丝网重要的衡量参数。同时近年来兴起的无网结网板印刷技术。常规网版在张网时丝网和网框大多是按照22.5°或者45°角度进行绷网,在显影区就会出现经线和纬线的交叉(如图2a),此交叉称为网结,网结的出现会影响到透墨量和印刷的平整度。无网结技术制作的网版经纬线成垂直交叉(90°)状态,消除了常规网版经线和纬线的交叉出现在显影区(如图2b),使得有效的透墨面积增加,浆料印刷更加顺畅,栅线可以获得更好的高宽比和印刷平整度。但是网板的变形引起的对准精度降低,所以目前主要应用于多晶电池的单次印刷(Singleprinting)和套印(Dualprinting)。

  导电浆料的特性决定了丝网的参数,比如,目数,膜厚(感光胶的厚度)细栅的开孔,工艺要求决定了细栅的数量,膜厚和主栅的宽度和数量。印刷机的特性主要决定了电极的印刷质量,比如印刷过程中压力的平稳性以及回料的均匀性都会对印刷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印刷技术对细栅的开孔,细栅的数量和印刷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二次印刷(Doubleprinting)比单次印刷(Singleprinting)的细栅开孔宽度要窄,印刷的良率要高。刮刀的材料和安装角度对印刷的质量亦有较大的影响。

异质结电池丝网印的工艺特及性能要求

  材料的特性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备的特。异质结电池的印刷和烘干特也是由异质结用导电浆料的特性决定。目前特如下:

  1)印刷速度较低。由于异质结电池低温制备特性,所以需求导电浆料在低温下行进烘干和固化。异质结现用的导电浆料以京都的最为广泛,早些时候,由于浆料的特性,使得印刷速度仅仅150mm/s(晶硅电池的浆料印刷速度>330mm/s),这种情况下就极大的限制了设备的产能,不利于成本的降低。近一年来,异质结导电浆料的印刷性能有所改观,印刷速度提高到近300mm/s,这样使设备的产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2)细栅宽度较宽。由于材料的特性,目前异质结电池的细栅宽度较晶体硅电池的细栅宽度较宽,目前细栅的宽度大概在60-70um左右,较晶体硅电池的细栅宽25um左右。如图3所示,京都异质结用银浆Q101型号的在印刷速度250mm/s下的细栅印刷结果,其网板开孔30um,细栅实际宽度在67um。

  3)导电浆料的增重较高。目前由于低温导电浆料的导电性比高温导电浆料差,印刷性能也差,使得异质结电池的浆料增重较大,在四,五根主栅的情况下,大约在300mg左右,占据整个异质结加工电池的成本的约30~40%。相比较而言,传统电池的银浆增重只有100mg左右,极大的增加了电池的加工成本。对于降本增效来说,首先可以采用二次印刷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电池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一些导电浆料的耗量。图3是单次印刷和二次印刷的效果图,可以出细栅更加的平整,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池的电学性能。同时导电浆料的耗量在单次印刷的基础上降低了28mg,经过网板设计初步优化后,电池的绝对效率得到了0.16%提升,如表1所示。其次在不降低异质结电池效率的情况下和不同组件技术结合,来降低浆料的增重也是提效降本的主要路线。但基本上都是消除主栅以及进一步降低细栅的浆料使用,比如多主栅技术,SWCT以及叠瓦技术等。

  4)烘干时间较长。传统晶硅电池的烘干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分钟。但是由于异质结用导电胶的特性,目前其的烘干时间较长,一般在5-10分钟。这就使得异质结的烘箱和传统电池烘箱差别较大。既要保证烘干时间,又要保证产能,使得它的设计和传统电池的烘箱不同。但是目前导电浆料的供应商也在研发新的材料,让它的烘干时间变短,从而简化烘箱的设计。

异质结电池丝网印刷机的现状

  目前异质结丝网印刷的供应商主要来自于应用材料公司和日本的Miro-tec公司。国产的供应商包括迈为科技和科隆威也正在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应用材料公司从事太阳能的印刷已经超过30年,一直是该技术和市场的领导者,在异质结的客户分布也最广泛。而推出的细线二次印刷技术(FLDP?)几乎成为后来整个行业的标配,同样也应用到了异质结的印刷中,不仅提高了电池的效率,而且降低了导电浆料的损耗。同时最近推出的SoftPressure的技术,降低了网板和硅片边缘的碰撞,不仅把网板的寿命提高20%以上,而且让印刷的质量更好。如图4所示。应用材料公司目前的烘箱采用垂直的运输的概念设计,不仅大大减少了占地的面积,而且硅片水平传输的模式让良率更高。烘干的时间可达10min。

  Micro-tec也是异质结电池丝网印刷的主要供应者之一,其在异质结的印刷的主要理是通过空气平衡的方法(AirBalanceSqueegeeMethod)来控制刮刀的压力来进行印刷。烘干采用Wikettype结构,在满足烘干时间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产能。

  其他供应商的产品目前正在研发相应产品或者应用较少,这里不在叙述。

异质结电池丝网印刷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良率和降低成本,整个光伏制造业向无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异质结的印刷机也不例外。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无人操作,目前需要解决自动擦拭网板,自动换网板等。

  2)智能检测,包括印刷前硅片质量的检测,印刷质量的检测

  3)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把实时检测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分析中心进行分析。

  4)智能调整印刷和烘干参数等。根据数据实时分析的结果,根据需要进行智能调整印刷参数,自动擦拭网板,自动更换网板,自动更换刮刀以及自动添加导电浆料等。

  通过智能检测,收集数据,数据分析,自动反馈后进行智能调整,自动更换部件等一系列的闭环操作,可以实现整个印刷线的无人化和智能化。

速释放,PERC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渗透率持续提升。

产能端:2018年底 PERC产能达到 67GW,占当年电池片总产能 128GW的 52.3%。2019年上半年, PERC 总产能达 99.8GW,预计 2019年 PERC电池产能为 110GW,占比全年电池片总产能 170GW的 64.7%。 据协会预计,未来 PERC电池扩产速度或将放缓。

出货量端:2019年上半年我国 PERC电池片出货量达 51GW,同比增加 30.8%。预计 2019年全年 PERC 电池片的出货量可达到 95GW。

3.3 国内单晶电池片产能分布及扩产计划

PERC电池片厂商的扩产高峰已过,但存在产能释放惯性。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池片的龙头厂商如通 威、隆基、鑫悦、爱旭等均宣布扩产高效单晶电池片,累计扩产产能达 40GW,并纷纷针对 HJT、双 面 PERC、166mm大尺寸电池技术进行技改和扩产,以应对高效电池片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长。

电池片产能较为集中,龙头效应明显。2019 年上半年主要电池厂商扩产计划集中在单晶电池片和高 效晶硅电池片领域,预计通威将扩产 14.1GW产能,且 2019年 H2将分别投入生产,继续领跑单晶硅 片生产;隆基、爱旭等分别投产 4.25GW和 3.8GW单晶电池,中来扩产 2.1GW单晶电池,并改进工艺 为双面高效电池。

我们预计 2019年产能集中释放后,通威、润阳、乐叶 3家生产商的产能增加至 10GW以上,爱旭预 计扩产至 9.8GW,预计 2019年底,主要供应商产能 CR10可达 61.1%。

3.4 当前 PERC 电池片大幅扩产,对于单晶硅片需求快速增长

单晶硅电池片增产,单晶硅片供不应求。需求端:光伏协会预计 2019年 PERC电池全年产量为 95GW, 按单片电池功率为 5.3W计算,共需要 180亿片单晶硅片。供给端:隆基和中环公司是单晶硅片的两 大龙头公司,2018年底全年单晶硅片产能分别为 34.83亿片和 29.2亿片,平均每月产量为 2.9亿片和 2.4亿片,当前月产量分别为 5.3亿片和 3.56亿片,分别扩产 83%和 48%,根据各自公司的扩产规划, 我们预计 2020年 Q1的月产量隆基和中环分别能扩增为 7.6亿片/月和 4亿片/月。在如此扩产的预期 下,单晶硅片仍呈供需紧平衡的态势。

3.5 单晶高效电池片发展方向

未来趋势:先进工艺持续进步,均基于单晶硅片基底。电池片的发展趋势是光电转化率不断提升的 过程,单面 PERC、双面 PERC技术是铝背板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逐步挤占传统单晶和多晶电池的铝 背板技术(BSF),HJT、IBC等技术与传统技术差异较大,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等待产业链成 本下降带来大规模应用的新机遇。以上先进工艺均以单晶硅片为基础,长远增加对单晶硅片(包括 N型和 P型)的需求。

四、量的角度:单晶硅片供不应求,具备扩产动能

4.1 当前单晶硅片的产量和需求量情况:供需紧平衡

需求端:单晶硅片需求持续增长。2019 年的硅片市场需求预计在 120-140GW,同比增长 10-25%,预 计未来几年仍呈稳步增长态势。预测全年基于P型单晶硅片的P-PERC电池片出货量有望增加至95GW, 由此对单晶硅片的需求在大幅增加。

供给端:硅片产能在扩增,单晶硅片比例迅速上涨。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数据,2018 年国内硅片总 产能146GW,其中单晶硅片产能72GW,占硅片总产能的49.3%。预计2019年全年硅片总产能为185GW, 其中单晶硅片产能为 99GW。产量方面:2018年硅片总产量 107.1GW,其中单晶硅片产量为 49GW; 2019年上半年硅片总产量 63GW,其中单晶硅片产量 37GW,占比 58.7%。

4.2 单晶硅片的产能分布,龙头公司马太效应明显

单晶硅市场双寡头格局稳定,仍是未来扩产主力军。2018 年隆基和中环单晶硅片产能分别为 28GW 和 23GW,合计占比单晶硅片总产能的 70.8%。预计未来仍会大幅扩产,规划持续落地,成为扩产的 主力第一梯队。

单晶硅片供不应求,或将迎来新一轮扩产。从上述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可得出结论:单晶硅片 呈供不应求的状态。此外从产业链调研情况来,也验证单晶硅片的供需紧张的态势,由此我们判 断单晶硅片环节具备扩产动力。

一线、二线厂商均在扩产规划和实施。一线梯队:隆基、中环、晶科均宣布大规模扩产计划,二线 梯队包括上机数控、京运通、环太集团等新进入者。具体的扩产规划和落地节奏,以及对设备的需 求测算详细阐述见下第七章。

4.3 硅片环节的未来发展趋势,单晶化+大硅片化+薄片化

未来发展趋势 1:单晶硅渗透率快速提升。2018年单晶硅(N型和 P型)合计占比 45%,到 2019年上 半年占比提升至 58.5%,首次超过多晶硅片,2019年全年单晶硅占比有望达到 62%,成为市场主导硅 片。据协会预测,2020-2022年单晶硅(包括类单晶)仍快速挤占多晶硅市场份额,2022年多晶硅市 场占比仅剩下 12%(预测值)。

未来发展趋势 2:大硅片化。大硅片化是通过提升硅片的面积来增效,最终达到降低 BOS成本和 LCOE 成本的目的。现阶段比较流行的硅片尺寸为 M2和 M4,行业两大龙头生产商均在推广大硅片,有效 提升硅片的发光面积达到增加发电功率的效能,以降低 BOS成本和 LCOE成本。

当前,大尺寸硅片渗透率仍较低,预计在 2020—2021年加速渗透。2019年预计仅有 16.7GW的硅片尺 寸大于 156.75mm,占总硅片出货量的 13%,预计未来几年大尺寸硅片的出货量将大幅提升。

隆基股份:M6 硅片,适合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极限尺寸。对于现阶段的 M2 规格硅片,在光电转化 率 23%的条件下,M6尺寸的硅片可提升硅片单位面积生产效率 3.3%,提升组件生产效率 12.2%,从 而降低硅片成本 0.37%,降低组件成本 4.47%。并且可预计随着电池转化效率的提高,M6尺寸硅片的 成本和收益会更加明显。

M6 替代 M2,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成本小幅上升。大硅片对产业链各环节包括:长晶、切片、电池片 加工、组件加工等方面均增加成本,其中长晶阶段增长幅度约为 0.79% - 22.79%,热场越小成本越高; 切片阶段成本增加 12.2%。

中环股份:“夸父”系列重新定义“大”硅片。2019 年 8 月 16 日,中环推出 12 英寸超大硅片“夸父” 系列 M9-M12产品。M12的边长达到 210mm,单片发光面积比 M2增加 80.5%。据中环股份公司测算, 相比 72片的 M2电池片,60片 M12大硅片所制成的 PERC电池功率可达 580W,组件转化效率可提高 5.68%。与 M2硅片相比,M12硅片可降低非硅成本 0.205元/W,占非硅成本的 19.4%;同时,M12尺寸 的硅片单晶产能提高 80.5%,单条产线设备投资绝对额增加 50%,相比之下,单瓦的设备投资额减少 30%。

M12大尺寸硅片面临两大挑战,需要产业链协同进步。1)面积增大,带来的加工难度增加和成本提 升,其性价比需实际验证;2)下游电池片、和组件厂商目前产线不具备 12英寸大硅片的加工能力, 无法直接采用;3)下游电池片厂商新增产线,需要测算 M12大硅片经济性究竟如何,决定是否会跟 上升级产线;4)电池片和组件设备公司设备瓶颈是否能突破,扩散炉管径、PECVD石墨舟、丝网印 刷版、组件串焊、检测等设备能否升级,升级成本具备不确定性。

未来发展趋势 3:薄片化。前期薄片化进程发展迅速,得益于金刚线切割的应用,硅片厚度从 200um 减少到 170um,厚度减少 15%,金刚线线径也从 120um发展到 60/55um级别。现阶段多晶和单晶硅片 的切片常见厚度分别为 170 um和 160 um。

硅片厚度仍有进一步减少的空间,但发展速度预计缓慢。未来随着金刚线技术的持续发展,硅片厚 度有进一步减少的空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切片厚度的发展速度慢于预期。当前的 PERC 技 术条件下,过薄的 PERC电池会产生翘曲,由此行业预计适应当前 PERC电池加工要求的硅片极限厚 度为 150-160um,仍有下降空间。同时预计 2025年厚度可下降到 150um以下,相当于同体积硅料制得 的硅片数量提高 13%。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切片厚度的发展速度慢于预期。

五、价的角度:探究产业链超额收益环节

上游多晶硅料和下游 PERC 电池片集中大规模扩产,主要动力来自于:该环节利润足够丰厚,拥有 超额收益。当前时,我们认为单晶硅片环节具备相对超额收益,最具扩产动力。

5.1 多晶硅料价格走势分析及预测:价格下行,未来有望分化

多晶硅料价格持续走低,主要由于供给大幅增加。自 2018年初以来,多晶硅料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 势,其中单晶硅片用高品质硅料从 15.5万元/吨下降至目前的 7.5万元/吨的水平,下降幅度为 51.6%; 多晶硅片用低品质硅料从 14.1万元/吨下降至目前的 5.7万元/吨,下降幅度为 59.5%。

多晶硅硅料价格下降的主要因是:国内扩产产能集中释放+进口增加。供给端:1)国内产能快速 释放,2019年国内名义产能预计将扩产 12.3万吨,相比较 2018年底增长 32%。2)进口限制取消,进 口量增加。2019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多晶硅数量为 8.41万吨,同比增长 16.1%,其中欧洲进口量同比提 升 56.9%。

多晶硅料价格下跌能否持续?单、多晶硅未来价格或将分化,价差或将加大。2018 年初单、多晶硅 的市场价价差为 0.61万元/吨,目前价差已经达到 1.80万元/吨,价差持续扩大。我们判断未来:单晶 硅硅料价格有望筑底企稳,缓慢回升;多晶硅硅料价格或将进一步下降,两者价差持续扩大。主要 理由包括:

1)单晶硅硅料,供需关系有望缓慢偏移。供给端:产能释放接近尾声,供给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需 求端:单晶硅电池片渗透率持续提升,需求持续增加。

2)多晶硅硅料,需求端持续下降,导致价格持续下行。需求端:多晶硅硅片不具备性价比优势,渗 透率会被单晶硅片挤占,而对多晶硅片的需求也会逐步减少,价格有持续下降动力。目前价格已经 接近部分供应商的现金成本价,但是未来价格仍存在跌破 4-5 万元/吨的可能。主要因为高品质的致 密料和低品质的菜籽料等均同炉生产,其中低品质硅料最终归宿将会被当作硅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 品进行销售。

3)多晶硅存在有其实际价值,不会完全被取代。因为多晶硅电池片仍有市场,对于多晶硅硅料仍有 需求。并且多晶硅硅料的销售可以有效摊薄单晶硅硅料的成本。此外铸锭单晶(类单晶),可以利 用低品质的多晶硅硅料进行生长,采用铸锭形式生长类单晶硅片,或成为多晶硅料的最好去处之一。

综上所述:当前,多晶硅硅料产能快速释放,供大于求,价格下行通道,不具备超额收益。

价格低位的多晶硅料为硅片提供低成本的生产基础。硅片成本测算:多晶硅料在单晶和多晶硅片的 成本占比均超过 50%。按目前多晶硅料和单晶硅料的价格计算计算,单晶硅片采用高品质硅料,其 硅料成本为 1.17元/片,非硅成本为 0.9元/片,占比分别为 56.5%和 43.5%,按售价 3.12元/片计算,毛 利率为 50.7%。多晶硅片主要采用低品质硅料,其中硅料成本为 0.95元/片,非硅成本为 0.75元/片, 分别占比 55.9%和 44.1%。硅料是硅片的主要成本项,其价格低位为硅片生产创造较低的成本条件。

5.2电池片价格持续下降,或刺激需求的增长

近 3年,电池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也是平价上网的主推手。根据 PVInfolink的数据,2019年 6月 单晶电池片和多晶电池片的价格分别为 3.12元/片和 1.83元/片,对应的成本分别为 2.07元/片和 1.70 元/片。由此可见,多晶电池片的利润已所剩无已。

电池片价格下跌或将刺激需求增长。由价格—需求曲线模型可知,价格下跌理论上会刺激需求的增 长。尤其是本轮高效电池片 PERC电池价格的闪跌会进一步放大对单晶电池片的需求量。

单晶硅和多晶硅的未来趋势如何?

历史数据表明:单、多晶电池片价差基本维持在 0.2-0.3元/w之间。通过分析 156mm× 156mm的多晶硅 电池片和单晶硅电池片价格变化图,可以出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片的每瓦售价不断走低,分别从 2016年中的2.26元/瓦和2.13元/瓦降至2019年中的0.87元/瓦和0.67元/瓦,二者差价基本维持在0.2-0.4 元/瓦左右。

理论测算:多晶硅电池片性价比体现在,成本低于单晶硅电池片 0.3元以上。此处提及的性价比主要 是终端建设的 BOS成本,其至少包括组件封装成本和组件安装成本。

组件封装成本:单、多晶硅电池片成本相差 0.1 元/瓦。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组件封装成本基本一致, 以 60版型组件为例,其封装材料、制造费用、包装运输含税费用约为 240元/块。单晶 PERC电池片 发电功率 310w,而多晶电池片发电功率 275w,由此高功率的电池片单位功率的成本差为 0.1 元/w (240÷ 275-240÷ 310=0.1)。

组件安装成本:单、多晶硅电池片成本相差 0.2元/瓦。单片组件面积相关成本 500元,包括运输、安 装、支架、线缆等和组件面积相关的成本。单片单晶硅片功率为 310w,单片多晶硅电池片功率为 275 我,由此高功率的电池片单位功率的组件安装成本差为 0.2元/w(500÷ 275-500÷ 310=0.2元/w)。

由此可见,多晶硅电池片的价格已无处可跌,其性价比的优势已失去。

单晶电池片:当前价格已接近二线技改 PERC 产能的现金成本。一个产业标准产品的价格是由产业 内边际成本最高的厂商的现金成本决定的。目前国内产能现金成本较高的是二线技改的 PERC 产能 成本。成本测算公式:

现金成本=硅片成本+非硅制造现金成本

当前,硅片成本 3.15元/片,非硅制造现金成本为 1.7元/片(不含税),由此单片电池片的现金成本 价为 3.15+1.7× 1.13=5.07元(税后),折算为单瓦价格为 0.956元(以常规 PERC电池 5.3w/片计算), 考虑到厂商还有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PERC 电池实际成本高于 0.956 元/w,短期内不具备继续价格 战的理由,但可以确定的是:PERC的超额利润时代一去不复。

总结未来电池片的价格趋势:

1)多晶电池片:性价比下降—市占率下降。一方面多晶电池片和单晶电池片价差缩小,已失去性价 比;另一方面多晶电池片价格已接近成本价,已无下跌空间,所以导致多晶电池片竞争力快速下降, 最终归宿或是市占率逐步被挤占。

2)单晶电池片:价格短期承压,中期有望企稳回升。目前单晶电池片价格已接近部分产能的现金成 本价,由于本轮 PERC 电池片产能扩产惯性,短期内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但随着市场对高 效电池片需求的增长,中期来,价格有望企稳回升,回归到合理水平;

3)PERC电池的超额收益时代已结束,暂不具备进一步大规模扩产动力。当前 PERC电池市占率已经 很高,且产能仍在释放过程中,我们预计产能扩张会维持到 2020年上半年。未来其他先进工艺 HJT、 TOPcon技术电池片仍值得观察和期待。

六、产业扩产轮动角度,单晶硅片扩产大年在即

6.1 多晶硅料环节的扩产节奏:2018-2019 年扩产高峰已过

全球多晶硅产业基本实现向中国转移。2018年全球多晶硅的名义产能为 59.8万吨,其中国内多晶硅 企业的名义产能为 38.8万吨/年,海外产能为 21万吨,国内占比 64.88%。2019年上半年,全球多晶硅 的名义产能为 64.2万吨,其中国内的多晶硅的名义产能为 43.3万吨,海外产能为 20.9万吨,国内占 比 67.44%。全球多晶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节奏或将放缓。

多晶硅扩产周期已经过去,正处于产能集中释放。多晶硅料生产商的核心是寻求更低廉的电费地区, 由此降低生产成本,此轮扩产多选择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区。龙头公司保利协鑫、新特能源 等多晶硅厂商经过 2016-2018年的扩产后,龙头厂商普遍选择 2019年不扩产多晶硅,仅新特能源、新 疆大全分别扩增 3.6万吨和 3.5万吨,较低的利润率促使厂家不具备继续大规模扩产动力,多晶硅料 已迎来产能集中释放的时期。

结论:多晶硅料环节短期内,不具备大规模扩产的动力。

6.2 电池片扩产情况:PERC 扩产产能集中释放中后期

PERC 电池片扩产周期已过,当前处于产能释放的中后期。PERC 电池片正经历高速发展期,过去 5 年复合增速达 93%,预计 2019年增速仍保持在 60%以上,已成为最主要的电池片产品。我们预计增 势会持续到 2020年中,之后增速会快速放缓。

国内主流企业前期扩产,集中进入产能释放期。润阳、通威、爱旭、晶科等电池片厂商均押注 PERC 电池片,普遍于 2017-2019年进行大规模扩产,预计年底新产能可投入生产。

结论:PERC高效电池片处于产能释放的中后期,暂不具备持续大规模扩产的动力。

6.3 单晶硅片的扩产情况:2019 年扩产相对低谷

单晶硅片最具备扩产动力。PERC电池庞大的扩增需求和上游多晶硅料的降价,促使单晶硅片厂商的 具备扩产动力。

行业格局:单晶硅片双雄,或变为三足鼎立态势。单晶硅片的传统两大龙头公司:隆基股份和中环 股份,2018年底合计单晶硅片产能 51GW,合计占比 74%。为巩固龙头地位,规划持续扩产,其中隆 基规划 2019年扩产 8GW,中环规划未来 3年扩产 25GW。两公司分别推出166和 M12大尺寸硅片,以 期望引领大硅片技术。与此同时,晶科能源作为追赶者分别在新疆和乐山扩增产能累计 25GW,或挑 战龙头地位,双雄局面或将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态势。

2019年单晶硅扩产低谷,2020年有望成为扩产大年。2018年单晶硅片扩产 28.3GW,主要是隆基和中 环领头扩产,分别扩产 13GW和 10GW,之后 2019年行业扩产量预计在 16-22GW,成为相对扩产低谷 年份。其中变量在于中环股份扩产节奏,此前预期年底产能达 30GW(当年扩 7GW),目前预期年 底扩产至 36GW(当年扩 13GW)。尽管如此,2019年扩产相对低谷,有望迎来 2020年的扩产高峰。 我们预计 2020年行业将扩产在 40GW以上。

……

(报告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登陆未来智库vzkoo.com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4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4.62
  • 江恩阻力:5.2
  • 时间窗口:2024-07-01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9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