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中芯国际21Q4业绩说明会亮点

  • 作者:爱情故事会
  • 2022-02-11 16:38:44
  • 分享:

2021年财务方面

* 2021Q4收入15.87亿美金,环比增11.6%,同比增61.1%;毛利率35%,环比1.9pct,同比17pct;归母应占利润5.34亿美元;(备注单季度收入规模第一次超15亿美金)

* 总资产361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64亿美元;总负债107亿美元,其中68亿有息负债;254亿权益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5亿美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7.35支出,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18.47亿美元;

* 2021年收入创历史新高达54.43亿美元,年增39.3%;毛利率30.8%,年增7.2pct;25.6%经营净利率,年增17.6pct;应占利润17.01亿美元,应占利润率31.3%,年增13pct;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73.8%,2021年资本开支45亿美元;

* 22Q1单季度收入指引环比增15%-17%,毛利率36%-38%,利润预计环比上升。2022E全年销售收入的增速预计会好于全球代工行业平均增速,毛利率高于2021年水平,全年资本开支50亿美元。

2021年经营层面

* 汽车工业、电力电子领域的需求增长,远程连接、在地化制造带来的需求,物联网、新能源等的崛起,这些都导致2021年全年呈现芯片备货、产品结构性短缺现象,也看到全年因为制造产能的持续紧张拉动的扩产热潮;

* 2021年公司对外与供应商保持畅通交流,对内快速启动厂房建设,中芯京城的主体结构于2021.10建设完成,全年的有效产能新增10万片/月8英寸晶圆。

* 公司布局的8个产品平台均有很强的竞争力,精准满足客户需求,其中高压驱动、MCU、超低功耗、逻辑、特殊存储器成长最快;其它产品也有增长但受限于产能的限制。应用领域方面,消费电子、物联网等均有较大增长。

* 28nm-FinFET平台持续发展;逻辑、射频、低功耗产品等应用于智能手机、数字电视、wifi等消费类电子领域的产品需求好。

* 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

2022年度展望

* 看到部分应用领域需求趋缓,从全面趋紧调整为结构性紧缺的状态,2022年的工作重点是需要去动态平衡存量和增量需求之间的关系;

* 2022年预计将承接2021年的旺盛市场,但手机、消费市场缺少动力将成为存量市场;物联网、电动车、中高端模拟IC产品存在结构性紧缺;射频、MCU、电源管理等平台需求依然旺盛;公司的发展动力将从需求驱动转为技术/服务能力驱动以及客户的黏度;

* 产品平台和产能存在结构性缺口,公司将稳中求进,加大技术提升、加大产品质量、改善产品品质,锁住存量客户&争取新增客户;

* 产能分配将围绕客户需求、扩产情况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 2022年初临港厂开始动工,预计京城和深圳厂将于今年年底投入生产,2022年计划新增的产能将比2021年多,尽管遇到实体清单的限制因素,导致新增产能的达产时间可能会推后,但公司会努力实现达产,这三个项目完成后,将使公司总产能倍增。

问答环节

Q预计22Q1的收入环比15%-17%增长,多少来自涨价?预计2022年是否会持续?

A对价格不做评价,但可以说一下平均ASP的情况,大概有5%的Total Wafer Out增加,10%的ASP增长。这里面需要提及的是,价格的增长也有产品往更高阶制程迁移的因素带来的增长。公司保持和客户的紧密沟通,但现在没有看到更多的价格调涨。

Q22Q1毛利率36%-38%,全年毛利率是比21年全年有所增长,原因是?

A公司在21Q4有进大量的设备,调试等会在接下来季度带来折旧的增加;此外还有潜在的”实体清单“风险,公司会将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如果能维持持续生产。

Q2022年全年折旧的指引?

A应该会比2021年有增长,增长的幅度会比2021年的增长幅度小,预计2022年全年是超过20亿美金的折旧。

Q未来几年,有很多新的产能开出来,大概有多少比例是客户长期的绑定?有多少占比,公司是该客户主流的或者唯一的供应商?

A产能的扩充,少量会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去准备,是给最有希望的客户流出的空间。此外剩下的大部分是已经和客户协商好,去做什么平台、做什么技术、价格在什么区间。LTA已经签了一些,在现金表中也有体现因为会有一些预付款,LTA的签约目前正在做这件事,该锁定的部分会去锁定,当然也会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满足的客户的需求。公司会坚持选头部的客户、增量市场,和最有希望成为头部客户的设计公司配合去做技术研发,有一些独特技术的研发。

Q人才储备的想法?

A扩产主要包括新厂、老厂的扩厂。其中老厂的扩产,人才不是问题;新建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的3个12吋厂,公司在北京有几千人的队伍,会考虑北京的3个老厂带一个新厂的方法,是有人才储备的。上海也是有几千人在,也会采用老厂带新厂的方式。深圳以前是8万片8吋厂,现在12吋厂需要工程师会在深圳解决一部分,另外北京、上海会进行培训。请相公司一直坚持人才是第一要考虑要素,资金、客户等也是需要考虑的。

Q公司回A之后,对人才方面是否有更好的吸引?

A是的,公司回A之后对4000名员工进行了比较大的股权激励,4亿美金,公司在人才激励方面多了更多的选择。

QQ4有21亿美金的折旧,不知道能分享下实体清单对生产运营、未来还有什么影响吗?

A实体清单确实给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但公司尽量合规经营,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生产连续性基本可控。实体清单对公司的先进产能布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公司在做2022年的整体指标规划时,已经考虑了实体清单的因素影响。

Q公司未来的产能仍将快速增长,但您刚才也提到了需求不是完全缺了,而是结构性紧缺,未来公司如果保障产能的满载,主要的需求增长在什么地方?

A公司的产能可以分为3部分

①、8英寸,目前全球都没有太多同行进行8英寸的扩产,而公司着力很多,在0.13-0.18um的制程上主要少量的铜制程、绝大部分的铝制程,功率IC、Analog IC、部分高压的产品需求很好,比如手机用的是BCD工艺,公司在这一块的技术在不断提升。8英寸还有MCU,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②、12吋的成熟制程,公司的90nm等制程的建设比较晚,现在55nm的设备是可以做40,40可以做28,虽然可能工艺步骤不一样,但公司在厂房搭建的时候,就考虑了一定的灵活性。目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40-55nm,从特殊存储、MCU、wifi、高压驱动、TDDI等需求都非常好,市场上40也是今年最缺货的。此外,55nm的高压、显示、CIS、Speciati memory等,未来可能转到40,而40的MCU、TDDI、wifi等也有可能转到28。虽然28的竞争比较激烈,现在主要是结构性缺口,但全球没有那么多40nm,也没有增加40nm的产能,现在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公司可以比较灵活的来应对。

③、FinFET,公司起步比较晚,应用平台和客户比较多,在产能相对比较小的情况下,多元化的发展比较好,做到多元化去满足更多的客户。

Q预期2022E的资本开支50亿,是否已经考虑有些设备交期长的因素?

A已经考虑到了可能的设备交期较长会拖到2023E的情况,公司计算的资本开支包括①、进行新基地的建设,就包括购买土地、建设新厂房等,这一部分资本开支是有保障的,相对确定;②、购买设备的支出,有一些设备的交期比较长,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供应商的规模比较小,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调转的余地比较小,不像大公司一样能保障生产交付能力。

Q您刚才有提到预计2022E的产能预计增长13-15万片/月,不知道实际的产能增长是多少?

A2021年的资本开支45亿美元,年初规划的12吋增长1万片/月,8英寸增长4.5万片/月,但实际结果超过了预期,8英寸超过4.5万片,12英寸超过1万片,达到10万片/月的8吋等效新增产能。2022年预计等效8英寸的新增产能会比2021年高,在13-15万片之间。去年增加的比较多的是8英寸,而2022E预计12英寸的增长会远远超过8吋。公司公布的这个数据都是在有订单、实际能生产、达到出货的产能。2021年的产能增加主要是在12英寸的40nm制程,而2022E的12英寸新增产能会聚焦在工艺更加复杂的节点。就像刚才提到的一样,预计ASP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也是因为更接近先进制程节点,每一片Wafer的价格更高。

Q不知道我对2022E的出货量预计同比增20%,这个数字是否合理?

A算法差别不大,在几个pct之内的差别吧。

Q如果看全球的话,其实28/40nm这个制程节点的扩产计划非常大,包括台积、联电、中芯国际等都在扩产,有没有考虑到库存增加的情况下,公司如何平衡这件事?多快可以去踩刹车?

A公司进了美国的实体清单,主要还是依靠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首先,公司做事情需要比别人花更多的功夫。另一方面,公司的客户会更复杂一些,需要的技术灵活性要更多。公司目前在代工市场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对市场反应速度也会比较快。在规划设计产能的时候,就是把产能放在一个工厂内、做一个平台,可以比较灵活的去做切换。而不是40nm只能做40,28只能做28,而是工厂可以从22nm到0.13um的制程都是可行的,设备有灵活性,这样可以避免产能转换的时候造成更多的损失;而且公司在每个节点上都做了很多的产品工艺平台。目前公司在全球是代工第4位,6%的市场份额,而从客户量来看应该是最多的,产品的平台种类也差不多是最多的;此外Specialty Memory这个产品,别的代工厂基本没有,而别人有的我们也有。因此,产品的复杂性、客户的复杂性这两方面就基本可以覆盖您刚才提到的问题。

未来很有可能产能过剩,但公司的占比不大,不会影响市场格局。此外,公司还看到产业转移的需求,这些客户是和整机厂、系统公司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他们也有区域的担忧,需要在地化生产,在中国国内有一定的生产量。而终端客户的量在不断增加,国内晶圆的代工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估计还不到10%的在地化生产比例。因此,公司不是很担心这个问题,但也需要做好应对方法,如果市场真的产能供不应求了,更多的可能是有些区域供不应求、有些区域产能不够。

Q深圳的4万片/月新增产能有规划具体是什么产品吗?

A公司的产能新增布局有点晚,所以并不是按照摩尔定律来进行切分的。如果在一个工厂去做很多产品的效益也不会很好,比如55层的金属层少,而逻辑、MCU的金属层比较多,如果这种产品混在一起,利用率就不会很好,有些机台就会过剩,造成损耗。公司在进行厂房区域的规划时就会尽量做到产能的最优化布局,其中上海、天津、深圳、北京这四个厂区,是有主战场来做某些产品的。深圳厂的重点是大面板、小面板的高压驱动IC,主要是0.18um-28nm所需的金属层都比较少,离子层注入做高压器件;但又考虑到下游是消费品市场,会有起起伏伏,也会适度建立其它的产品生产能力。依靠上海的平台,也会在深圳做验证,会给客户做少量产品,但除非需求很大的时候才会挪到深圳去。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4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45.37
  • 江恩阻力:50.41
  • 时间窗口:2024-06-08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9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