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招牌热评 | 强势崛起的4D毫米波雷达,将成为时代造富新风口?

  • 作者:早知胜
  • 2023-03-01 19:02:08
  • 分享:

近日,特斯拉或将搭载4D毫米波雷达的消息令后者站上强劲风口。美股4D成像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ArbeRobotics股价大幅异动,3个交易日股价接近翻倍。A股相关公司也乘风而起,纷纷逆市大涨。那么,异军突起的毫米波雷达是昙花一现还是智能驾驶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现在,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毫米波雷达。

一、什么是4D毫米波雷达?

对不少朋友而言,毫米波雷达尚显陌生,而对于4D毫米波雷达更加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提及雷达,第一感觉是用来测距的,随着近些年全球对智能驾驶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作为自动驾驶“眼睛”的雷达能否有划时代的飞跃,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言归正传,4D毫米波雷达,又称为“4D成像毫米波雷达”,可以按照字面拆解来理解,其本质就是“4D+成像+毫米波”。所谓的4D,说明比普通的毫米波雷达多了一一个测量维度;成像,说明可以达到像素级的识别效果;毫米波,说明基本原理仍是“毫米波雷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什么是4D?想必很多非专业人士都有这个疑问。我们平常说的空间,不就3D吗?怎么又多出了一个D?其实,此处的3D并非我们日常中经常提及的“空间3D”(长宽高),而是毫米波雷达发射并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类似蝙蝠靠超声波听声辩位的原理),以此可以用来计算出当前本体(车辆)当前的“距离、方位、速度”,而这个3D仅能提供“俯视视角”。

图片来源华为

4D毫米波雷达,是在普通毫米波雷达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数据,弥补了视角缺失,可以识别前方物体的高低,判断是应该停车,还是开过去。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减速带、较大路面凹坑,或是一堵墙,因普通3D毫米波雷达无法靠高度区分其中区别,都能反射电磁波,视为无法越过的障碍物。但4D毫米波雷达弥补的高度数据,就能清晰分辨谁是减速带,谁是一堵墙,从而让自动驾驶系统变得更为智能的同时,依然兼备着绝对安全的底线。另外,不仅是增加了高度数据,4D毫米波雷达在成像方面还增加了“分辨率”,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补齐视觉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短板。可以预见的是,有了高度数据、清晰成像等方面的技术升级,4D毫米波雷达的识别能力完成了蜕变,终于可以“睁眼看世界”。

与更为成熟的激光雷达相比优势何在?一直以来,激光雷达因能对周围环境实现3D感知而备受自动驾驶主流者的“宠爱”。而随着此次华丽蜕变,4D毫米波雷达也已在感知方面得以升级。能否后赶上激光雷达进行分羹,甚至抢占市场?先让我们来看看4D毫米波雷达存在着哪些决定性优势吧。

抗干扰方面,4D毫米波雷达更胜一筹。毫米波雷达的波长远大于激光雷达,所以对于高速公路跟车这样的情景,毫米波雷达能够做的更好。另外,如遇不良天气,毫米波雷达抗干扰能力更强,这是由于其波束窄、角分辨力高、频带宽、隐蔽性好,对烟、尘、雨、雾等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因此其可以在糟糕的天气中进行探测。

成本方面,4D毫米波雷达优势明显。当前传统毫米波雷达成本价在250-450元区间,4D毫米波雷达则为100-150美元(700 -1050元)区间。由于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量远超毫米波雷达,所以需要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处理数据,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激光雷达成本价则达到了6000-7000元。4D毫米波雷达最低成本价接近激光雷达的10%。

也就是说,4D毫米波雷达相较于普通毫米波雷达,在成本相当的前提下,测量精度更高;并且在成本远低于激光雷达的前提下,其性能已经愈发接近平替激光雷达

二、赛道现状及未来空间

毫米波雷达概念近期成了A股市场炙手可热的新赛道,究其走红的主因,则为特斯拉的重拾毫米波雷达方案以及市场对4D毫米波雷达加速渗透的空间想象。

消息面上,特斯拉近期向欧洲监管机构提交车辆变更申请,证实最新自动驾驶硬件HW4.0即将量产上车,其配置一枚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或为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 值得一提的是,毫米波雷达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在过去的两年中,特斯拉逐步放弃了毫米波雷达的使用,并一直在坚持纯视觉路线。而如今,刚刚放弃毫米波雷达没有2年的特斯拉重新将4D毫米波雷达装车,似乎真的向雷达“低头”了。

另一边,目前除了特斯拉预计采用4D毫米波雷达,国内上汽旗下飞凡R7、长安深蓝SL 03也已经上车。此外,主流新能源车企大概率也会陆续考虑将传统毫米波雷达进行替换,目前大部分车企搭载5颗毫米波雷达,这部分市场未来很可能被4D毫米波雷达所抢夺。

“这部分市场”将有多大?在此,我们先来看下机构预测的未来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情况。简单科普一下,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定,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O (纯人工驾驶)、 L1(驾驶自动化)、L2 (辅助驾驶)、L3 (自动辅助驾驶)、L4 (自动驾驶)、L5 (无人驾驶)六个等级。其中由于技术、算力等瓶颈问题依然存在,目前L 2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同时智能驾驶往L 3以上智能硬件配置方案还有升级冗余必要性,故未来数年内的L 3级市场也值得关注。

机构预计2025年L2/L 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分别为60%/10%。智能化为汽车行业的核心趋势,L2级智能驾驶快速渗透,其渗透率已由2017年的6%提升至2022年的38%。

资料来源易车网,汽车之家及懂车帝等汽车论坛。Mardie,中证券研究部测解及预测

从机构预测数据来看,悲观/中性/乐观情况下,2025年4D前向雷达在L 2级别中的渗透率分别为5%/6%/10%,4D角雷达在L 2级别中的渗透率分别为2%/5%/6%。 

资料来源 中证券研究部预测

结合对4D毫米波雷达渗透率的预测,机构预计悲观/中性/乐观情况下,2025年国内4D毫米波雷达市场空间分别为23.2亿/30.3亿/36.8亿元,2030年国内4D毫米波雷达市场空间分别为106.2亿/146.1亿/150.1亿元。

资料来源,中汽协,Vehide, 中证券研究部预测

三、产业链分析及投资机会揭秘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4D毫米波雷达在国内的发展空间肯定值得期待。而随着4D毫米波雷达这片百亿蓝海市场逐渐被打开,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无疑将成为资本注目的焦点。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工作时,通过天线发射电磁波,经由目标会产生反射回波,利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放大与号解析计算,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远近距离以及结合不同的方位角计算出物体的左右间距离。利用多普勒效应,最终计算出移动物体探测的距离、速度、角度、方位等息。

环境感知(毫米波雷达)

从其工作原理,可以清晰看出产业链上游环节主要包括前端收发组件(MMIC芯片)、号处理器(DSP/MCU)、天线(高频PCB板)以及控制电路等;另外,国内毫米波雷达产业链中游环节主要是从事毫米波雷达生产的企业;产业链下游环节主要用于无人机、车联网、ADAS等领域,国产厂商均有涉猎,比如无人机领域的大疆、航天彩虹等,ADAS的东风、长安等汽车厂商,车联网的大唐电、百度等。

那么产业链哪个环节更值得关注?我们认为,随着产业链中下游产品需求的激增,上游厂商将获得更大定价话语权。其中,作为毫米波雷达核心部分的前端收发组件(MMIC芯片)、天线(高频PCB板)两个方向更值得关注。

原因一、产业链重要性突出。MMIC芯片负责毫米波号的调制、发射、接收以及回波号的解调。收发组件包含了放大器、振荡器、开关、混频器等多个电子元器件;而高频PCB板是毫米波雷达重要材料,核心地位突出。

原因二、占硬件成本比重大。毫米波雷达的主要元件MMIC芯片、天线PCB及数字号处理器DSP,三者分别占硬件成本的约50%、20%、20%,构成了毫米波雷达的最主要硬件成本。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专家访谈

原因三、未来发展潜力巨大。4D毫米波雷达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普通毫米波雷达的升级。而本次“升级”核心内容主要是取决于搭配何种芯片方案以及如何增加天线数来提高分辨率。而这两点对应的产业链环节分别为MMIC芯片以及高频PCB板,未来发展潜力不可谓不大。

总而言之,从行业角度来看,特斯拉近日回归4D毫米波雷达引发的行业震动是积极的,后续势必将引得众多国内车企纷纷效仿。资本市场来看,除了雷达概念,A股卫星导航、无人机等相关板块也出现持续活跃,大有做多资金热情热情扩散的迹象。不难看出,高精度、低成本的4D毫米波雷达不仅有望成为智能驾驶的破局者,同时带来的还有时代造富新风口。

要知道,近些年特斯拉作为A股题材起爆器,无论是近几年的“新能源车风暴”还是“人形机器人热潮”,都无一例外地催生出了A股市场大热赛道。这次引领的4D毫米波雷达,主力势必不会错过,你准备好了吗?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页面显示产品由合作机构发行与管理,我行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对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4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33.47
  • 江恩阻力:37.65
  • 时间窗口:2024-07-20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0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