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药明康德跌个不休,中国CRO企业看到了尽头?

  • 作者:蓝海Shysea
  • 2022-06-14 22:04:25
  • 分享:

利好出尽,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时候

文/ 娜

编/ 王小

图/unsplash

2022年6月13日,药明康德(603259.SH)股价几近跌停,导火索是一则减持公告。

因自身资金需求,药明康德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际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拟减持不超过3%的公司股份。按照减持上限,此次减持股份数为8868万股,按6月10日收盘价计,减持市值为91.2亿元。

就在一个月前,药明康德披露,其原始股东上海瀛翊因“违规减持股份金额巨大、情节严重”,责令改正,并处以2亿元的罚款。

大股东频频减持,这引发外界对药明康德业绩不够理想的猜测。

药明康德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过去20多年间,合同研发外包(CRO)与制药行业快速变革的一个缩影。

因跨国大型药企CRO渗透率的提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能的转移,及国内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需求的快速增长,药明康德及整个CRO行业快速崛起。但现在面临的是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创新药研发环境的变化。

一位医药行业人士评价,有点利好出尽,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时候。

一年多,大股东两次大幅减持

按6月10日晚间的公告,大股东减持3%药明康德,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

尽管这3%的A股股份当中,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且大宗交易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当日,药明康德跌9.56%,且因“涨跌幅偏离值为7%”进入龙虎榜。

这并不是药明康德第一次因股东减持受到关注。2021年,禁售期刚满,药明康德的原始股东上海瀛翊刚过禁售期,便“偷偷”减持股票。

资料显示,上海瀛翊属于药明康德IPO首发原始股东,共持有药明康德2053.83万股,占药明康德总股本的0.8381%。根据上市日起36个月内不减持承诺,2021年5月10日上海瀛翊所持药明康德股票禁售期满解禁。

仅仅过了规定时间的四天,2021年5月14日至6月8日期间,上海瀛翊一共减持约1724.96万股,减持价格为143.49元/股—176.88元/股,套现金额近28.94亿元。后因违规减持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并处以2亿元的罚款。

这也是新证券法实施后首个违规减持被罚案例。原因是,上海瀛翊未能遵守承诺,提前15个交易日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备案减持计划及公告,未能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直至差不多一个月后才披露。

简基金首席研究员张竹然认为,大股东减持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正常现象,比尔·盖茨也减持过微软,并不代表大股东减持就一定是该公司的基本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一些股权投资基金为了之前投资者的利益,过早减持套现,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股价出现较大波动。“这其实和情绪与大盘有关,中长期股价还是会价值回归”。

然而,近一年来,持有药明康德的股东和机构频繁减持,还是引发了外界对药明康德业绩的悲观猜测。据万得(Wind)数据统计显示,持有药明康德的机构持股数量占比从2019年的74%下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占比59%。

创始人的优势用尽了?

作为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家族以541.1亿元财富入选《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

李革能带领药明康德成为中国CRO公司的龙头,一份保尔森基金会的投资摘要分析是,药明康德之所以能在早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创始人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赢得了欧美客户的业务。

药明康德的创始人中,李革和赵宁是一对夫妻档。资料显示,李革和赵宁是北大化学系1985级校友,1989年毕业后,两人同往美国深造,并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此前有媒体报道,博士毕业后,赵宁在百时美施贵宝、药典制药及惠氏等多家跨国制药企业担任科研和管理工作。而李革则与导师,以及其他三位博士后一起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Pharmacopeia,并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而20世纪90年代,正是随着大型药企业务全球化布局的持续推进,CRO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这一时期,合同研究外包行业也借了生物科技兴盛的东风。不同于规模大、业务广的药企,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规模小,通常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将一款药从研发到上市全程执行下来,因此专注于攻克特定的技术或研究领域。CRO和合同加工外包 (CMO),这一模式本身就是由前药企高管和科学家创立,将研发工作外包专业公司。

李革夫妻为药明康德摸索的出路就是CRO,变独立开发新药为承接国际制药巨头新药研发业务。这契合了两人的经历,不但具备美国大制药公司的科研和管理能力,还有资金运作的经验,这让早期的药明康德优势不言而喻。

2015年,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私有化退市,当时市值约为33亿美元。然后,分拆公司为三大类业务分别在上交所主板、港交所上市。

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药明康德营业收入由约96.14亿元增长至229.02亿元,扣非净利润由约15.59亿元增长至40.64亿元。

李革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药明康德永远是一个技术和能力的赋能公司,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家药厂。”

中国新药研发“降温”影响业绩

无论是过往三年的业绩,还是2022年一季度,药明康德都表现不俗。

从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来看,公司实现营收84.74亿元,同比增长71.18%;扣非净利润17.14亿元,同比增长106.52%。

业绩光鲜之下,这一波“减持套现”操作显得颇为突兀。

有迹可循的是,自2021年中,药明康德的市值达到一个顶峰,随后一路跌跌不休,最多跌逾50%,市值蒸发逾2400亿元。

2021年2月8日,美国商务部将药明生物旗下两个公司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VL)。一旦被列入此名单,实体企业将被美国商务部严格监管,并导致高端设备、制剂、原料进口的难度增加。

虽然药明康德方面回应,公司目前“不在UVL名单,未来也不会被纳入”,但是,其对海外市场依赖过重,也引发担忧。

2021年报显示,药明康德接近75%左右的营收来自境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

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对《财经·大健康》分析,药明康德当年依靠相对便利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取得了一部分境外市场。但是疫情带来的变数,对国际贸易和人才流动的影响,造成境外市场在选择外包服务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境外平台。甚至一些设备和培养液的进口,也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欧美国家,还有印度,都有比较成熟的CRO平台、优秀人才、设备和技术,未来不一定外包业务能落到中国企业手中。

另一方面,中国新药研发过热,已在近两年降温。

原因是国内创新药研发出现过度密集同质化竞争,尤其是me-too药物(仿制药)研发过多。2021年7月国家药监局明确强调,药物研发要“以患者利益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降低了me-too药物上市的可能性,进而减少了这个研发链条上的公司的项目数量。

上述医药行业人士分析,前几年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比较偏向新药研发,但是这几年更多偏向于医疗器械的研发了。

2022年,药明康德一季报数据显示,国内新药研发服务分部实现销售收入约2.4亿元,同比下降21.57%。

药明康德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也解释了“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业务的下降预期”,项目数量有一定的下降,项目难度增加导致交付周期延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上述医药行业人士认为,新兴生物医药企业自身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几年的发展时间,而这些医药公司的许多业务借助药明康德这样的CRO平台在做,从长期看,也可能会影响到药明康德这类CRO平台的业绩。

6月5日晚,药明康德在其发布的公告中仍维持对2022年全年收入增长65%-70%的心。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5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39.19
  • 江恩阻力:44.09
  • 时间窗口:2024-06-29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524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