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户
华为再次给新能源车添了一把火。
3月23日,华为在2023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终端(原消费者)业务CEO、车BU业务CEO余承东表示,HUAWEI 问界M5和问界M5 EV高阶智能驾驶版将于4月发布,同时HUAWEI 问界全系车型都将升级HarmonyOS 3智能座舱。
在此之前,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华为智选模式)中,只有HI模式搭载了智能驾驶系统,如今智选车也将融合。
事实上,华为和问界的深度融合,此前已有征兆。自3月8日起,在问界的官网和微博、微公众号等平台账号中,“AITO问界”隐去踪迹,“HUAWEI 问界”悄然登场。
关于华为造不造车的疑问,业内不少人似乎也有一种共识就算是跟赛力斯深度合作,但问界再也不用“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是华为品牌的新能源车,这跟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区别已经不大。
非要说有,大概就是前者不确定性增加,而减少不确定性、集团“瘦身”已然成为华为活下去的主旋律;但后者也不意味着现在的华为不造车,以后的华为也不造车。
华为一天不躬身下场,外界的揣测一天不会少,虽然对华为而言也许区别不大,但对赛力斯而言却大有不同。
“属于”华为之前
2022年初,余承东给问界定下的全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但收官之时,问界仅取得了7.5万辆的成绩。
今年1月,问界交付4475台,环比下滑56%;2月赛力斯集团单月销量仅为3505台,环比继续下滑21.8%,即便是降价也没能遏制颓势。
早在2月,问界在多张宣传海报上已将“AITO”改成了“HUAWEI”,品牌话术也随之改变。据行业消息,华为与赛力斯达成共识,为强化品牌独特性,不再应用“华为深度赋能”,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全面主导”。虽然海报后期还是变回了原样,但号已然释放。
不管是明着还是暗地里打上华为标签,傍上华为这颗大树,暂时来看还没能让问界的销量有很大起色。
余承东微博下,网友在问界整车质量问题上的吐槽依旧不少,甚至有网友认为问界拿得出手的“只有车机和底盘”,不少人也将问界销量不佳归咎于整车的质量问题。
当然,关于问界质量的问题,分歧不少,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这次问界“大张旗鼓”打上华为标签,外界多数推测,很可能是华为为了拯救下滑的销量。
有这一猜测不奇怪,降价提振销量的作用不大,增配和拥抱华为成为第二选择。华为希望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用华为一贯的“科技感”、“极客风”,来为问界增色。
图片来源AITO官网
“属于”华为之后
在这次华为发布会上宣布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息,释放出问界想要抓紧占领市场的号。
余承东宣布,华为问界M5和M5 EV将于4月份推出「高阶智能驾驶版」,号称搭载了汽车BU团队「不依赖高精地图」的ADS 2.0版本,能带来「史无前例」的智能驾驶体验。
行业看好的声音不少。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华为要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领域都具有遥遥领先的竞争力”。毫无疑问,华为希望能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标签牢牢贴在身上,而这些也的确可以成为华为的强项。
华为的智能座舱平台,搭载的是华为自研的鸿蒙车机系统,由麒麟计算平台、显示硬件、相关生态组成,目前华为的座舱芯片、系统、显示硬件均为自研。不过目前问界系列车来看,并未有很惊艳的颠覆性座舱格局。
如果说搭配鸿蒙系统的华为智能座舱系统,带给用户不少惊喜,华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可能就没有这么“好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华为不行,而是自动驾驶在目前这个阶段,囿于规范、技术、测试等各方面因素,还难以快速大力推进,即便是华为也不例外。
总体而言,华为在这两项国内新势力已经卷疯了的领域,应该还有不少干货,外界对于华为在智能系统方面也是认可大过质疑,但需要时间用在HI模式下的车型上。
就这次“改版”能否改善不佳的销量来说,也要看上新的「高阶智能驾驶版」能带给用户多少惊喜。毕竟30万上下的价格,用户的选择并不少,华为的品牌力能否让用户激情下单,还很难说。
尾声
2023年无疑是新能源车更加内卷的一年。
年初的大降价打响了内卷第一炮,各大新能源车企牟足劲拉配置、亮底牌,不仅新势力“脱不开身”,沃尔沃这类欧美进口车(现吉利控股集团持有82%股份)同样发起了冲锋。
据悉,沃尔沃计划于今年推出的全新电动汽车将在中国制造并出口到欧洲和日本,到2026年,全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汽油车。
此前,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在欧洲中低端很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欧洲本土老牌车企出于利润等多重因素考量,往往选择优先布局高端电动车,从而在中低端留下缺口,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有了更多机会。
但是,现在沃尔沃这类传统燃油车企同样开始将目光瞄准欧美市场,国内车企在欧洲的中端市场或将迎来竞争也未可知。
2022年3月初,福特汽车宣布将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两个业务部门分拆,加速电动化发展。预计2026年的电动汽车产量将超过200万辆,到2030年福特全球销量将有一半是电动汽车。
作为欧美本土老牌车企,福特们的方案目前来看似乎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但市场向来瞬息万变,国内车企们能不能抓住这段窗口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虚位以待
暂无
12人关注了该股票
长期未登录发言
吧主违规操作
色情、反动
其他
*投诉理由
答:小康股份公司 2021-03-31 财务报详情>>
答:2020-07-22详情>>
答:http://www.yuanchina.com 详情>>
答:小康股份的注册资金是:12.91亿元详情>>
答: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详情>>
目前在线旅游行业早盘低开0.16%收盘大跌2.28%,今天主力资金净流出3.08亿元
周三西安自贸区概念早盘高开0.02%收出大阳线
本日传媒娱乐行业小幅下跌0.59%收出上影阴线十字星,今天主力资金净流出13.85亿元
CPO有望成为高算力下解决方案 相关概念股震荡走高
小散户
华为汽车这把火,越烧越旺
华为再次给新能源车添了一把火。
3月23日,华为在2023春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终端(原消费者)业务CEO、车BU业务CEO余承东表示,HUAWEI 问界M5和问界M5 EV高阶智能驾驶版将于4月发布,同时HUAWEI 问界全系车型都将升级HarmonyOS 3智能座舱。
在此之前,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华为智选模式)中,只有HI模式搭载了智能驾驶系统,如今智选车也将融合。
事实上,华为和问界的深度融合,此前已有征兆。自3月8日起,在问界的官网和微博、微公众号等平台账号中,“AITO问界”隐去踪迹,“HUAWEI 问界”悄然登场。
关于华为造不造车的疑问,业内不少人似乎也有一种共识就算是跟赛力斯深度合作,但问界再也不用“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是华为品牌的新能源车,这跟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区别已经不大。
非要说有,大概就是前者不确定性增加,而减少不确定性、集团“瘦身”已然成为华为活下去的主旋律;但后者也不意味着现在的华为不造车,以后的华为也不造车。
华为一天不躬身下场,外界的揣测一天不会少,虽然对华为而言也许区别不大,但对赛力斯而言却大有不同。
“属于”华为之前
2022年初,余承东给问界定下的全年销量目标为30万辆,但收官之时,问界仅取得了7.5万辆的成绩。
今年1月,问界交付4475台,环比下滑56%;2月赛力斯集团单月销量仅为3505台,环比继续下滑21.8%,即便是降价也没能遏制颓势。
早在2月,问界在多张宣传海报上已将“AITO”改成了“HUAWEI”,品牌话术也随之改变。据行业消息,华为与赛力斯达成共识,为强化品牌独特性,不再应用“华为深度赋能”,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全面主导”。虽然海报后期还是变回了原样,但号已然释放。
不管是明着还是暗地里打上华为标签,傍上华为这颗大树,暂时来看还没能让问界的销量有很大起色。
余承东微博下,网友在问界整车质量问题上的吐槽依旧不少,甚至有网友认为问界拿得出手的“只有车机和底盘”,不少人也将问界销量不佳归咎于整车的质量问题。
当然,关于问界质量的问题,分歧不少,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这次问界“大张旗鼓”打上华为标签,外界多数推测,很可能是华为为了拯救下滑的销量。
有这一猜测不奇怪,降价提振销量的作用不大,增配和拥抱华为成为第二选择。华为希望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用华为一贯的“科技感”、“极客风”,来为问界增色。
图片来源AITO官网
“属于”华为之后
在这次华为发布会上宣布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息,释放出问界想要抓紧占领市场的号。
余承东宣布,华为问界M5和M5 EV将于4月份推出「高阶智能驾驶版」,号称搭载了汽车BU团队「不依赖高精地图」的ADS 2.0版本,能带来「史无前例」的智能驾驶体验。
行业看好的声音不少。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华为要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领域都具有遥遥领先的竞争力”。毫无疑问,华为希望能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标签牢牢贴在身上,而这些也的确可以成为华为的强项。
华为的智能座舱平台,搭载的是华为自研的鸿蒙车机系统,由麒麟计算平台、显示硬件、相关生态组成,目前华为的座舱芯片、系统、显示硬件均为自研。不过目前问界系列车来看,并未有很惊艳的颠覆性座舱格局。
如果说搭配鸿蒙系统的华为智能座舱系统,带给用户不少惊喜,华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可能就没有这么“好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华为不行,而是自动驾驶在目前这个阶段,囿于规范、技术、测试等各方面因素,还难以快速大力推进,即便是华为也不例外。
总体而言,华为在这两项国内新势力已经卷疯了的领域,应该还有不少干货,外界对于华为在智能系统方面也是认可大过质疑,但需要时间用在HI模式下的车型上。
就这次“改版”能否改善不佳的销量来说,也要看上新的「高阶智能驾驶版」能带给用户多少惊喜。毕竟30万上下的价格,用户的选择并不少,华为的品牌力能否让用户激情下单,还很难说。
图片来源AITO官网
尾声
2023年无疑是新能源车更加内卷的一年。
年初的大降价打响了内卷第一炮,各大新能源车企牟足劲拉配置、亮底牌,不仅新势力“脱不开身”,沃尔沃这类欧美进口车(现吉利控股集团持有82%股份)同样发起了冲锋。
据悉,沃尔沃计划于今年推出的全新电动汽车将在中国制造并出口到欧洲和日本,到2026年,全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超过汽油车。
此前,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新能源车在欧洲中低端很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欧洲本土老牌车企出于利润等多重因素考量,往往选择优先布局高端电动车,从而在中低端留下缺口,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有了更多机会。
但是,现在沃尔沃这类传统燃油车企同样开始将目光瞄准欧美市场,国内车企在欧洲的中端市场或将迎来竞争也未可知。
2022年3月初,福特汽车宣布将电动汽车与燃油车两个业务部门分拆,加速电动化发展。预计2026年的电动汽车产量将超过200万辆,到2030年福特全球销量将有一半是电动汽车。
作为欧美本土老牌车企,福特们的方案目前来看似乎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但市场向来瞬息万变,国内车企们能不能抓住这段窗口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
相关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