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未来10年,8亿人可能会面临失业

  • 作者:黄基清
  • 2020-01-01 18:00:31
  • 分享: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7年发表了一份长达160页的报告里面详细的预测了在2030年左右,全球会有近4-8亿的人口会因为自动化的到来而需要寻找新的工作。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 - 我们现在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吗?为了避免未来的失业,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把“最容易被AI取代的工作”分成了两大类

视觉感知方面的工作包括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比如安检过程中的危险物品识别。

可以被数学建模的工作能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来优化,比如绝大部分行政类的工作(会计、秘书)和技术类的工作(机器维修)

不难发现,这两类工作的一个很大的共性 - 偏执行性、机械重复、缺乏创造性。

但是事实上,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那么,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和未来的职业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又该如何破局呢?

麦肯锡在这份报告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建议,也许能给予站在时代转变过程中的人们一启发。

警惕“重复”的工作

麦肯锡报告指出 - 当科技正在一步步取代人类的某些功能和价值,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衡量现有工作对个人未来成长的真正价值?

你需要重新衡量自己在工作中成长的曲线 -

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做最擅长的事情”?

许多职场人总有中错觉,忙碌就意味着成长,熟练意味着成长,其实并不是这样。不你在心里算笔账 -

你每周做的事有多少是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的?

你每周又在做多少你本身就会做的事情?

你这一周和上一周相比,进步了哪些?

一个事实是 -司为了提高整个业务运转的效率,每份职位必定分工非常细的(即做久了就“不费脑”“像流水线的一个节”)。

这对于公司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么做效率是最高的,但是对于个人成长却要警惕这个现象 - 

这种重复单一的学习,会让你在心理上陷入舒适区,对成长的边际贡献会越来越低。

你现在再强,如果你的成长是停滞的,你也很快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成长。

更糟糕的是,重复做擅长做的事情很容易会忘记工作的最初目的。

越重复越熟练,越熟练越擅长,越擅长越想做,你就会很容易不自觉投入过多的时间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面。

但实际上,这件事可能对于团队或者公司的目标来说,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有增量思维,持续有增量的成长,而不是一直耗费时间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拥抱“创业者”心态

培养强大的自驱力

麦肯锡在报告指出 - “为一个老板打工”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快速变化的未来中,更需要我们自己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这说明,不管是在公司内部任职,或者是自己创业,我们都需要有更多的自驱力。

职场中的人分为两种 - 一种是环境驱动型,一种是自我驱动型。

环境驱动型的人,像是环境的依附品,他们依赖坏境,也任由环境把自己搓圆按扁。

举个例子,我们常到一些言论“只有身处某个环境,我才能XX”或者“就是因为受现在环境的约束,所以我不能XXX”,这都典型的环境驱动型的句式。

自我驱动型的人,激情来源于自己,他们思考问题会率先从自己的动机出发“我要达成XX的目标,是因为我想,跟我处的环境无关,我也不会受其影响。”

自我驱动能力比较高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就是关注改进 -

留意前沿趋势这个领域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琢磨前人经验老板/专家是怎么做这个事的?

敏感更优方式有什么方法能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拥有自驱力?这里有一个著名的职场心理学可以解释。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含义是期望越高,收获越大。

这个心理学现象与心理暗示的功能有如出一辙的功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望最终会自我应验。即你相自己是怎样的人,你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环境驱动者因为见选择相,而自我驱动者因为相所以选择见。

这世界上肯定很多有挑战我们的困难,但是如果你想解决,其实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方法是很多的,但往往真正败我们的是没意思、不想做、我不行的心态。

是否能够主动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Robot,机器人。

讲到机器人,就不得不提2019年一部被广泛讨论的纪录片《美国工厂》。

纪录片最后几分钟,一位管理者汇报着工厂自动化的进展“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因为他们太慢了。”

这个镜头,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即将大规模到来。机器人一定在某些行业和岗位上,让“人”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我去海尔参访的时候,陪同人员告诉我,工厂本来有192个人从事生产,现在只剩下1个人了。

这个人,还是坐在机房里面,检着自动化流水线上的设备和数据。

除了海尔,还有很多公司都开始引进和实现自动化。

比如富士康、美的的全自动生产线;比如宝马的无人工厂;比如阿里、京东的无人仓。

而在我们身边,还出现“制鞋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

(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但是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作为个人,要去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人必须比以前变得更重要,才不会被取代。

作为企业,要去思考哪些环节能用机器人提高效率。效率,永远都是商业进步的方向。

一切机器换人能提高效率的地方,都是趋势。

---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DNA,说说生物科技。

去年关于DNA闯入我们世界的事件,是中国深圳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没人说得清楚,这项技术到底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潘多拉打开了魔盒?

但不管怎么说,生物科技迅猛发展,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改变。

在今年中秋,有个新闻很有意思。

双塔食品(002481)、股吧】推出的“人造肉”月饼悄然入市。据说上线1000份,3分钟售罄。

“人造肉”的概念也在今年变得特别火,尤其是因为猪肉价格的疯涨,更让人造肉得到大量关注。

但这不是人造肉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早在5月份的时候,被誉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就登陆纳斯达克。

而国内A股市场,除了双塔食品,还有很多没被公开提及的“人造肉”研发公司,比如【维维股份(600300)、股吧】、海欣食品等等。这些公司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

未来,除了“人造肉”,还会有更多基于生物技术的食品、药品、产品。这个行业,会孵化成长出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公司。

结构红利

第二部分,我们讲讲红利。

什么是红利?

红利,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在渐冷的环境中,我们依然有红利,只是你能不能抓住。如果可以,相能走得安全一,稳当一。

中国当今发生了一些结构性改变,我认为在这些变化中,至少还有三波大的红利

人口红利、出海红利、管理红利。

---

第一波红利人口红利。

我认为中国至少有三次人口红利,我分别称为供给侧人口红利、需求侧人口红利、高素质人口红利。

第一次即将结束,第二次正在经历,第三次徐徐展开。

第一次的供给侧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

根据毛大庆的数据,在中国执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前,1966-1973,这8年间,中国出生了3.1亿人口,占今天中国总人口的大约22%。

3.1亿。这个数字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

到了80-90年代,这批人口大约20多岁。充沛的劳动力供给,低廉的人工价格,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产生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

那个时代的英雄母亲们“生育了”中国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造就了”世界工厂。

海尔、联想,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第二次的需求侧人口红利呢?

虽然1975年左右,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开始下降,但因为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所以总人口还在上升。

今天中国的总人口,将近14亿。14亿,是巨大的需求。

需求侧人口的巨大增加,极大刺激90-00年代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严重依赖基于人口规模的“网络效应”。

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互联网很不发达;只有1.2亿人口的日本,互联网不算发达;拥有3.2亿人口的美国,互联网非常发达。

而我们有14亿人口。

根据腾讯官方数据,微今天的月活已经超过10亿。10亿,比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1倍。

阿里、腾讯是这个时代的代表。马云、马化腾,是这个时代的偶像。

第三次的高素质人口红利呢?

从1978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2018年条条大路通罗马,40年来,中国有1亿人左右接受大学以上的高等教育。

中国大学每年都还在扩招,预计在203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超过2.5亿。

当低生育率导致“供给侧人口红利”消失,快速老龄化导致“需求侧人口红利”减弱,我们会突然意识到这些大学生的价值。

未来中国的竞争力,不是低成本制造业,不是大规模互联网,只有可能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华为,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时代,会奖赏更多的华为。

作为企业,思考怎样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个人,思考怎样加入一家科技公司,分享这次红利。

改革开放 40 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

万物互联 20 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枢纽。

未来科技 10 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爬坡”才能致胜。

---

第二波红利出海红利。

刚刚提到的高素质人口红利,是科技公司的机会。那传统制造业怎么办?

出海。

我关注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国内国外,许多企业纷纷出海。比如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600660)、股吧】去美国俄亥俄州建厂,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跑到中国上海建厂。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们要把工厂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

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快速响应市场,也利于生产成品后最快的运输和销售。

比如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

福耀在美国的一个主要客户,就是通用汽车。而玻璃这种产品运输难度极大,在目的地市场国建厂,大大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

再比如,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

特斯拉很大一部分客户在中国。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华零售销量达到25000辆左右。这几乎相当于蔚来、威马、小鹏三家上半年的销量总和。

那为什么现在是出海的好时机?

曹德旺在央视《对话》栏目中,掰着手指头给观众们算账

美国举国上下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做完18万平方米的厂房,大概4000万美金;但是政府补贴给我就超过4000万美金;

美国天然气1立方9美分,只有中国1/5价格;

电价1度电是4.5美分,不到3毛钱,也是中国一半的价格;

油价、汽油价反映到运输成本里面去,也是中国一半的价格;

美国的税,也比中国便宜。

只有什么贵呢?人工贵。

简单一句话就是,在美国建厂几乎所有东西都比中国便宜,唯独人工成本比中国贵。

但你还记得吗,我们刚刚提到,大规模自动化时代即将来临。如果人可以被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人工成本会继续降低,那么在美国投资建厂就是更划算的选择。

所以,未来会有一批以曹德旺的企业家,纷纷出海。

出海红利不仅仅是在美国,还会是“一带一路”的其它沿线国家。宏观国家战略的实现,一定会有微观层面的配套政策。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产能、技术、产品换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

出海,会成为许多企业新一轮的增长红利。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26.2
  • 江恩阻力:29.11
  • 时间窗口:2024-05-02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62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