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

  • 作者:诡影苍穹
  • 2022-07-22 09:17:14
  • 分享:


汽车座舱龙头企业,布局自动驾驶助力出行变革,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客户群体辐射全球

德赛西威以汽车音响起家,进军智能汽车赛道。德赛西威的前身——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6年,主营汽车音 响业务。

多经辗转之后,2010 年德赛集团收购了外资股权,并成立德赛西威,德赛西威成为国企。2011-2012 年,公司设 立了多家海外研发中心,积极开拓全球市场。

2016 年,公司开始进行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大研发投入,为公司未 来发展蓄力。2017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2020年,公司与英伟达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开始量产落地。公司以在 座舱电子产业深耕三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为根基,拓展自动驾驶新赛道,并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在智能车赛道逐渐形成竞争力。

公司业务结构优化之后,开始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汽车内外部诸多功能 模块的协调性提出极高的要求。

为适应技术变革背景下各类产品不断融合的趋势,公司将原来的“车载息娱乐系统”、 “车 身息与控制系统”和“驾驶息显示系统”等座舱产品整合为“智能座舱”板块,并新增了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板块。

按照这三 大核心业务布局,公司对业务、组织结构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完备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 务三大模块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大业务板块正在实现“1+1+1>3”的效果。公司通过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业务的整合,可以向客户提供 更加复杂、更多交互的出行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是局限于此前的三个独立的模块,协同效应正在凸显。

2021 年 4月 19日, 德赛西威于第 19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正式发布“Smart Solution”(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从 Smart Home、 Smart Mobility、Smart Leisure三个场景出发,是首次融合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技术的行业领先解决 方案,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出行保障。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股权激励绑定人才

公司的核心成员稳定,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陈春霖为德赛西威的董事长,从 1999年至今,依次担任过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 子(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西门子威迪欧中国区执行副总裁。

德国大陆集团中心电子工厂亚洲区总协调人、惠州市德赛汽 车电子有限公司、德赛西威总经理、董事长,核心团队行业经验丰富。惠州市国资委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通过股票激励计划深度绑定人才,同时彰显了转型的决心。德赛西威 2021年 12月发布了《关于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 励计划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本次激励覆盖范围较大,公司对自身经营能力有着较强的心。

该激励将充分调动公司核心 管理团队以及业务骨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公司竞争力。除此之外,该激励计划有助于实现股东、公司和激励对象各方 利益的一致,为股东带来回报。

长远来看,股权激励政策可以为公司长期发展保驾护航,也彰显了公司智能化转型的决心。

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积极向 Tier 0.5 转型

公司坚持多方协作、共同研发,与英伟达形成了捆绑价值链。自 2017年以来,公司先后与腾讯、百度、四维图新、英伟达、 华为、地平线等开展深度合作。

英伟达是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领跑者,在定制化开发和算力方面优势明显。德赛西威凭借其 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较早积累和下游优质客户资源,成为当前唯一与英伟达达成合作的国产 Tier1,并拿到了国内 Xavier 的芯 片代理。

在智能驾驶芯片算力需求主导的态势下,公司未来有望受益于英伟达的算力优势以及芯片份额的提升,智能驾驶业 务将表现出更高的拓展性,也将进一步扩大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

汽车产业链重构,公司顺势向 Tier0.5转型,拓展业务能力并深度绑定客户。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和“软件定义汽车”的浪 潮,使得汽车产业链由“金字塔型”转为“中心辐射型”,层级架构变得更为扁平化。

德赛西威也顺势进行从以硬件集成为 主的传统 Tier1到软硬件研发、设计、集成兼修的 Tier0.5的转型。

公司作为 ODM 深入参与到 OEM 厂商新车型汽车电子架 构及软硬件设计当中去,通过提供高定制化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深度绑定大客户。

目前,公司下游的车厂客户群体遍布全 球,主要包括欧美系车厂、日系车厂和国内自主品牌车厂,并与多家造车新势力深入合作。

自主研发积累技术储备,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公司传承了西门子的“专业技术主义”,坚持自主研发与协同研发并举。公司发展 35 年来,始终坚持以核心技术驱动产业价 值。1992 年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在新加坡、欧洲、中国南京、成都等地设立研发分部。

截止 2021 年,公司已有研发人员 2257 人,同比增加近 30%,占比公司总人数超 40%。随着新产品的快速落地,公司已掌握包括汽车总线技术、自主全自 动空调控制器和组合仪表的算法、主动安全驾驶核心算法技术、车载显示屏与显示系统技术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以及自动 驾驶感知层的摄像头和 24G、77G 毫米波雷达技术,并获得近 400 项国家专利。

德赛西威在依托公司核心技术开展自研的同时,还建立了诸多外部协同研发体系,如积极创设海外研发团队,与高校、车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公司研发投入逐年递增。2016 年以来,公司启动了新的发展战略,前瞻布局智能驾驶领域,开始聚焦于智能座舱、智能驾 驶和网联服务三大业务群,近四年研发费用率基本维持在 10%左右。

通过与对标公司的横向比较,德赛西威研发费用率相 对较高。公司目前研发人员占比 42.25%,专利超过 1000项,参与近 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汽车领域的软件开发能 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 年,公司荣膺“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 50 强”。公司新增深圳、广州研发分部,德国魏 玛基地落地。在研发队伍扩张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强项目及研发流程管理,提升研发效率。

公司全方位打造数字化智能工厂,自动化、息化、数字化产能优势凸显。公司的数字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系统均已陆续投 入使用。

2021 年新的绿色智能工厂——前期募投项目惠南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公司专门设立了精益制造部门,全面推行 精益生产理念,通过 PDCA 循环持续不断地改进,实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保持专业化的国际 一流生产制造能力,打造引领工业 4.0 的世界级制造工厂。公司已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和国家级绿色工厂。

财务分析公司完成业务转型,重回快速成长轨道

2018-2019 年公司加快向智能出行综合解决方案商转型,弱市加大投入给公司业绩带了短期影响。公司在 2017 年营收 和利润攀升至历史高峰之后,2018年、2019年业绩出现了下滑。

主要原因在于,从 2018年开始,汽车市场进入低迷期, 而公司逆势在加大研发投入,导致业绩指标出现下滑。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 54.09亿元和 4.16亿元,同 比分别下降 10.01%和 32.43%。

2019 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又继续降至 53.37 亿元和 2.92 亿元,同比下降 1.32%和 29.78%。

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公司在很大程度完成了从汽车电子产品供应商向智能出行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的战略转型, 业务开始聚焦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三大产品线。

智能化转型效果开始显现,收入和业绩进入增长快车道。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5.69 亿元,同比增长 40.75%; 实现净利润 8.33 亿元,同比增长 60.75%。

公司持续投入的智能化等关键领域,效益开始显现。2021 年,公司加速了新项 目、新产品量产落地,保证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网联服务三大业务业绩的稳步提升。

智能座舱是公司收入最主要来源。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之前,车载息娱乐系统是公司的收入支柱,2020 年该项业务收入占 比达到 67.58%。

公司业务结构调整之后,2021 年上半年第一次开始在财报中采用新口径对收入进行披露。

2021 年,公司 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网联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 82.48%、14.50%和 3.02%,包含车载息娱乐系统在内的智能 座舱业务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

公司的毛利率企稳回升,期间费用管控向好。2017年至 2021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 25.78%、23.99%、22.75%、23.39%、 24.60%,基本维持在 23%左右。

从变化看,2018-2019 年受下游汽车需求低迷、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小幅下滑;2020 年又回升至 23.39%,2021 年进一步回升至 24.60%。

2019 年之后,随着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发展,公司毛利率逐渐企稳, 并呈现出走高态势。期间费用管控效果也开始显现,公司整体费用率趋降,管理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控制也相对有力。

智能座舱奠定业务根基,融合产品市场需求较快提升,智能座舱成为收入支柱,域控制器有望助推公司成长

智能座舱是指集成了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软件和硬件,并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迭代实现对座舱空间进行智慧感知和智能决 策的汽车电子综合产品。

公司是国内智能座舱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少数有能力量产座舱域控制器的 Tier1 之 一。

公司的智能座舱产品融合了车载息娱乐系统、驾驶息显示系统、车身息与控制系统三个子类,通过整合与创新智 能时代下的人机交互新关系,基于用户场景,打造智能座舱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座舱产品客户优质,收入增长较快。公司长期以来的核心产品,息娱乐系统、显示模组及系统、液晶仪表均获得良好 发展,订单储备充足,融合座舱产品及座舱域控制器正步入规模化销售的新阶段。

2021年,公司智能座舱产品收入达到 78.93 亿元,同比增长 33.52%。公司核心座舱产品覆盖了国内外主流车企,订单稳定且合作关系稳固。

公司新一代座舱域控制器量产落地,国内领跑。国内该领域的市场格局较为分散,2020年 CR5 为 41.88%,德赛以 10.86% 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公司的多屏融合座舱产品及座舱域控制器业务量快速提升,第二代座舱域控制器已规模化量产,第三 代座舱产品获得长城汽车、广汽埃安、奇瑞汽车、理想汽车等多家主流自主品牌客户的项目定点。

公司与高通正基于 第 4代骁龙®座舱平台,共同打造德赛西威第四代智能座舱系统。该系统支持领先的多屏联动、音效处理和 AR等技术,将 成为乘客与车辆智能连接的重要平台。

2021 年 3 月 9 月,公司与黑莓共同推出一机双屏虚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用于提高驾驶安全性,目前已正式应用于奇瑞品 牌旗下的瑞虎 8 Plus 和捷途 X90 车型。

一机双屏虚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采用了 QNX®Hypervisor,它不仅能够保证 QNX Neutrino 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可靠性和高性能,同时还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安全地共存于一颗 SoC上。

2021年 12月, 公司 G7PH 智能座舱平台荣获“2021 第六届铃轩奖前瞻·智能座舱类优秀奖”,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荣获“佐思智能汽车金智 奖·市场领先奖”。

乘“一芯多屏”之势,智能座舱产品持续迭代升级

我国智能座舱市场成长迅速,有望实现千亿规模。2018-2020年我国智能座舱行业表现突出,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 ICVTank 的统计,2020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达到 567亿元,同比增长 28.57%,预计 2025年将达到 1030亿元的规模,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2.68%。

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有着比较强的积累。2020 年,公司的两大智能座舱市场车载息娱乐系统、 液晶仪表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10.1%、3.6%,均在国内位居前列。

近年来,中国智能座舱产品渗透加速。IHS Markit 预计,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由 2020年的 48.8%提升至 2025年的 75.9%。

另据亿欧智库针对近 600 款新发布乘用车(含改款)座舱内各功能渗透率的统计,截至 2021 年 10 月,中控彩屏渗透率高 达 97.9%,智能语音系统和 OTA 的渗透率分别为 86.0%以及 50.9%。

在近年新问世的乘用车型中,中控彩色大屏和 语音交互功能已经成为基础配置。作为与驾乘人员直接接触的空间生态,汽车座舱的硬件设备、软件服务以及生态应用等功 能的落地更易被用户感知,成为车企寻求差异化的重点布局领域。

车载显示屏市场回暖,大屏化、多屏化、高清化成为趋势。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汽车市场开始向好,近年来,全球车载 显示屏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

市场规模从 2017年的 105亿美元增长至 2021年的 159亿美元,2018-2021年间均复合增 长率达 10.93%。预计2022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77 亿美元。

车载显示屏是人车交互的主要界面,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显示屏开始向多屏化、大屏化、高清化发展。

未来 智能座舱将顺应“一芯多屏”的趋势,并形成中控息系统、仪表、HUD、流媒体后视镜、车联网模块集成解决方案,通过 一颗芯片实现多屏融合作业,提高息交互的效率。

2020 年全球汽车显示屏出货量约为 1.27 亿片,预计 2030 年将增长至 2.38 亿片。

据 IHS 数据显示,大部分车企采用 1-2 块中控屏幕的方案,但 3块屏幕以上的方案有望随着座舱向“第三空间”的转变而加速渗透,2030年其占比预计提升至 19%。 屏幕的分辨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基于对“一芯多屏”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公司的智能座舱产品不断升级,并量产落地。

早在 2018年,公司基于高通骁 龙 820A 的四屏互动智能驾驶产品已在理想汽车的理想 ONE 车型上配套量产,并提供了全车语音的硬件及底层驱动解决方 案、360全景硬件方案、摄像头等配套支持。

公司为长安汽车配套了沉浸式 IMAX双 12联屏(12.3+12.3英寸双联大 屏),搭载于 CS75 PLUS 车型上,并于 2019 年 9月实现量产。

公司基于对智能座舱业务的前瞻性布局,奠定了公司的业务 根基,随着单车价值量提升,持续为公司的发展赋能。

智能驾驶技术积累效果显现,业务和订单规模增长快速

公司自 2016年开始布局智能驾驶,经过多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其智能驾驶产品已实现规模化提速,新产品、新技术加速迭 代落地,持续支撑智能驾驶业务的快速发展。

2021 年,公司智能驾驶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近 100%,智能驾驶产品获得年 化销售额超过 40亿元的新项目订单,该项业务也逐渐成为公司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2021年,公司荣获 “高工智能汽车金球 奖” 7项细分奖项,包括 IPU04大算力域控制器、智能泊车系统、行泊一体系统、T-BOX、V2X等产品。公司 IPU04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荣获“佐思智能汽车金智奖·技术领先奖”。

依托英伟达强劲算力平台,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已形成

英伟达的算力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德赛西威凭借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优质的客户资源,成为了英伟达在全球范围内 6 家 Tier1 合作伙伴中唯一一家中国的 Tier1 供应商。

公司深度参与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开发,在自动驾驶领域目 前已形成自研算法+传感器+域控制器软硬件全栈解决方案。

其中硬件包括域控制器、传感器等,软件方面则集中在 ADAS 算法领域开展自研。

公司已有四代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IPU01-04,其余硬件设备还包括毫米波雷达、T-BOX、V2X等; 算法侧包括 360 环视、泊车辅助 APA、AVP 等。

目前,德赛西威已经有四代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IPU01、IPU02、IPU03 以及 IPU04。其中 IPU03和 IPU04域控制器是 分别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签订协议,共同研发的,且分别搭载了英伟达 Xavier 芯片、Orin 芯片,均满足车规级要求。

IPU03搭载英伟达 Xavier芯片,在小鹏 P7、P5上配套量产。德赛西威 IPU03是基于 Xavier 芯片和 QNX Safety OS 打造的可实现 L3级别功能的高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

IPU03可提供 30TOPS(TOPS,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操 作)算力,通过多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实现 360 度全方位感知融合并做出安全的决策及控制。

支持高速场景下的上 下匝道、自主变道,城市道路的塞车自动跟车,低速场景下的自动泊车 APA 以及代客泊车 AVP 等功能。IPU03已在小 鹏 P7 上实现配套量产,2020 年 IPU03 的出货量超过万台。

IPU04搭载英伟达 Orin芯片,已与理想汽车展开战略合作。IPU04由德赛西威与理想汽车、英伟达合作研发,它是基 于 Orin平台研发的最高算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在保留 IPU03丰富功能的基础上,在算力、性能、端成熟度等方面实 现了跨越式进展。

IPU04单片算力已达到 254TOPS,是 IPU03算力水平的 8倍以上,为将来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了更 高的拓展性。

根据佐思汽研 2021年 6月统计的最新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算力排名中,IPU04 在 AI算力和 CPU算力两项 榜单中均稳居高位。

2021 年 9 月,德赛西威宣布首款搭载 OrinX(高算力版)的线路板在辉惠南智慧工厂下线,并称 IPU04 最快将在今年 6 月份在第一款车上搭载量产,且在下半年实现另外两款车型量产。

目前公司新一代高算力自动 驾驶域控制器已获得众多项目定点,包括传统自主品牌客户和新造车势力,新项目的规模化量产将成为公司智能驾驶 业务快速增长的另一支柱。

除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外,公司不断研发 ADAS算法产品,聚焦低速自动驾驶领域。公司以 AVM、APA 为代表的应用与低速 自动驾驶场景的产品已实现量产落地,达到市场领先水平。

360度环视系统(AVM)AVM 是最早部署在量产车上的视觉影像及感知系统之一,公司的 360环视系统在国产 Tier1 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在 2018 年已实现 360度高清环视系统大规模前装量产,2019年公司全球第一款基于环视系统和超声波雷达融合的全自动泊车功能就已在吉利车型上量产。

目前已批量供货给国内众多主流车企,销售规模快 速扩大。2020 年,公司的市场份额为 11.44%,位居第二位。

自动辅助泊车系统(APA)早在 2019 年 10月,德赛西威便凭借融合型全自动泊车系统荣获“2019 中国汽车零部件 智能网联类年度贡献奖”。

在 APA 一级供应商方面,博世、法雷奥、TTE 占据了国内自主和合资品牌车型市场份额的 九成以上。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1年度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前装标配搭载 APA(包括半自 动泊车)上险量为 243.26万辆,同比增长 17.64%,但搭载率仅为 11.93%。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辅助泊车的前装搭载 率正在快速攀升,德赛西威、欧菲、东软、纵目、辅易航等少数国产供应商已经走在了前列,自主品牌中德赛西威成 为了国产突围的典型代表,其装载量在国产品牌中处于领先位置。

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加速,公司产品也已进入国内第一梯队。毫米波雷达是 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主要传感器。

车载毫 米波雷达目前主要分为 24GHz 与 77GHz 两类,77GHz 产品分辨率远优于 24GHz 产品,但是对产品制造加工的要求更高。

随着 ADAS 加速渗透,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也从早期的 24GHz 渐渐切换到 77GHz。77GHz 毫米波雷达市场截止目前仍由 大陆、博世、德尔福等海外厂商主导市场。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实现了 77GHz 毫米波雷达产量 Tier1 之一,公司该产品已经 在多个国内主流车型上规模化量产。

在 2020 年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国产毫米波雷达品牌影响力 TOP10 企业榜 单上,德赛西威仅次于森思泰克,位居第二。

行业驱动+政策利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有望打开

2021 年 SAE 更新了自动驾驶分级,明确了各级功能范围和权责关系。SAE 新发布的新版《SAE 驾驶自动化分级》中,将 L0-L2 级别的系统定义为“驾驶员辅助系统”,L3-L5级别的系统定义为“自动驾驶系统”,同时进一步明确了 L3级和 L4级 之间的区别。

本次新版分级标准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别系统具体可以实现的功能范围以及驾驶员的职责范围。

我国自动驾驶市场空间广阔,正处于从 L2向 L3渗透的阶段。2016至 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 490亿元提升至 1702 亿元,而且市场前景广阔。

2020年 11月,国家发布了《智能汽车发展路线图 2.0》,对不同自动驾驶级别的新车销售 渗透率、销量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搭载 L2+和 L3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销量要在 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 50%、70%以 上;搭载 L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销量占比要在 2010年达到 20%。

根据 IHS Markit 预测,未来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2025年 L2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 34%左右,其中 L2级别的渗透率增长最快,预计 L2级别自动驾驶系统 搭载率将在 2025 年超过 30%。

我国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利好自动驾驶发展。自动驾驶是前沿科技与汽车制造业、交通出行行业等融合发展的产物,许 多国家已开始纷纷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我国也开始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引导等方面,推动自动驾驶在 国内落地。

ADAS 域控制器正处发展萌芽期,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等待挖掘。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作为一个中枢,既承担了自动驾驶所需 要的数据处理运算力,也承担了自动驾驶下底层核心数据、联网数据的安全。

针对 L2、L3级别的自动驾驶需求设计的 ADAS 域控制器尚处于萌芽阶段。据 ICVTank 统计,2019 年全球 ADAS 域控制器的市场规模仅有 0.4亿美元,预计将于 2025 年 达到 19.8 亿美元,2020-2025 年的 CAGR 约为 91.6%。

相较于 ECU,ADAS 域控制器虽然价格高,但是量产应用仍处于 起步阶段,所以总体量较小,仅为 ECU 市场的十分之一,市场潜力大。

随着 ADAS 的渗透和域集中电子电器架构的普及, 预计 2025 年我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出货量将达到 400 万套。

自动驾驶域控市场份额将扩大,泊车和毫米波雷达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公司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有望受益于英伟达芯片份额的提升

英伟达的平台开放优势和算力优势将带其市场份额的提升。2020 年之前,智能驾驶芯片几乎被 Mobileye 垄断,其份额在 70%左右。未来英伟达有望以更加开放的计算平台和领先的算力优势,提升其在芯片市场的占有率。

英伟达平台的客 户订单在未来 6年总额已超过 80亿美元,年均营业额约 15亿美元,超过了 Mobileye 2020年的收入(9.7亿美元)和 2021 年的预估收入(12 亿美元),这也从侧面佐证英伟达未来的份额提升。

芯片厂商-域控制器供应商的捆绑模式将使得德赛西威受益于英伟达份额的增长。从主机厂的角度来看,智能驾驶方案通常 优先选择自动驾驶芯片,其次是域控制器厂商。

目前国内域控制器供应商,往往会以某一个或几个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作为 主打产品,而主机厂也会将域控制器厂商过往的量产配套方案作为重点参考条件。

如果选择英伟达芯片,则大概率选择德赛 西威等作为域控制器供应商。公司 2020年基于英伟达方案的域控制器实现量产,先发优势明显。

AVM 的渗透及 APA的陆续量产将拉升公司的市场份额

AVM 早已实现量产上车,随着技术不断成熟,AVM 正在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使得前装渗透率快速提升并进入 ADAS 及自动驾驶市场。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AVM 的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超过 300 亿元。

预计到 2023 年,AVM 的前装搭载率将首次突破 50%大关,到 2025 年新车(合资+自主品牌)搭载率预计将超过 40%。

APA 泊车辅助属于 AVM 的前置技术,未来随着 APA 融合泊车方案陆续量产,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毫米波雷达需求打开,德赛 77GHz 将受益于国产替代

毫米波雷达的搭载量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 L2 及以上自动驾驶 ADAS 的渗透率提升。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30 年国内毫米 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640 亿元,其中 24GHz、77GHz 毫米波雷达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340 亿元、300 亿元,24GHz 毫米波雷达 2021-2030年的 CAGR为 27.5%,77GHz 毫米波雷达 2022-2030年的 CAGR为 35.1%。

预计未来 77GHz 毫 米波雷达将对 24GHz 毫米波雷达形成替代。随着国内 77GHz 毫米波雷达的逐步突破,未来将迎来国产替代的浪潮,以德 赛为首的具有 77GHz 毫米波雷达量产能力的厂商将充分受益于该领域国产替代带来的红利。

盈利预测与投资分析

基本假设

智能座舱公司在智能座舱领域竞争力强劲,无论是息娱乐系统还是显示模组和系统业务,公司都有着大规模的订单储备。

息娱乐系统方面,公司获得了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奇瑞汽车等项目订单;显示模 组和系统业务实现了多个新单突破,拓展了东风日产、小鹏等白点客户。

该业务板块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未来预计将 实现平稳增长,2022-2024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23.00%、20.00%和 18.00%。

后续随着座舱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毛利率 将呈现出上升势头,预计 2022-2024 年分别为 25.00%、25.50%和 26.00%。

智能驾驶公司自动驾驶业务,有希望借助英伟达高算力计算平台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持续保持较快成长。

目前,公司 ADAS 域控制器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订单数量较为宽裕,高增长将延续。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自动驾驶业务营 业收入增速分别为 85.00%、55.00%和 40.00%,预计毛利率分别为 23.00%、24.00%和 25.00%。

网联服务公司正在依托网联业务,打造车企、终端用户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圈,目前公司已实现整车级 OTA、网络 安全、蓝鲸 OS 终端软件、智能进入、座舱安全管家、息安全等网联服务产品的商品化,在国内已经获得了来自合资车厂 的订单。

公司发布的蓝鲸座舱操作系统已经在部分车企上得到应用。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该业务收入增速将保持在 40% 以上,毛利率也将维持在 45%左右。

投资分析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座舱 Tier1,在息娱乐系统和显示模组等方面较为领先,同主流车厂都有着紧密的合作,在手订单 充裕,也为后续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公司也正在利用与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发力 ADAS 域控制器,国内 已经在与小鹏等车厂开展合作,正在研发的 IPU04 也有望短期内量产,同样在手订单较为充裕。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0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97.75
  • 江恩阻力:109.97
  • 时间窗口:2024-07-06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34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