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德赛西威(SZ:002920)交流纪要20220420

  • 作者:黄曾经的过
  • 2022-04-21 11:30:38
  • 分享:

2021智能座舱细分内容?

座舱78.9亿收入,三代四代座舱还未大幅放量,传统产品是主要收入贡献,包括多屏幕、液晶仪表、空调控制器等产品。

2021年传统息娱乐系统,公司在国内市场份额接近20%,公司总销售额40-50%来自这部分。此外2021年液晶显示屏提升大,全年15亿左右规模,超过15%占比。此外液晶仪表等智能座舱产品占比提升,在10%以上。(目前公司大屏仪表,包括理想的仪表、双联屏都归类在液晶仪表类目)

智能驾驶端ipu01、ipu02、ipu03是贡献最大的产品,去年收入超过30%是ipu03,去年小鹏ipu03产品落地集中爆发。此外自动泊车、代客泊车等超过50%收入,主要来自ipu01和部分ipu02平台落地。此外有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产品出货。

去年年摄像头出货1000w颗,2020年500w出货,去年同比大幅增长。目前仍是解决方案为主,单传感器出货不多。

未来会聚焦ipu02(中端)、ipu04(高端大算力)平台的解决方案推广。

此前年化订单都是70亿,去年冲到了120亿元,40亿元自动驾驶,80亿元智能座舱,订单结构如何?

1)智能座舱里面,未来订单一半以上来自Ipu04份额。今年下半年计划理想基于orin的车量产,此外小鹏、上汽、吉利的Lotus都拿到了相应订单。其他的多为ipu01、02的订单。

2)智能座舱超80亿订单量,涉及主机厂很多,比如长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以及新势力的理想等;日系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有一些中控屏幕订单;欧系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新MQB平台也都有订单。ADAS、大屏等都会是重点拓展方向。

Q2吉林、上海疫情影响?

一季度看,影响不大,但是三月末也有一定疫情影响。二季度主要客户的确受到影响,在做排产规划,目前无法给预测。

120亿的在手订单,生命周期多久,释放节奏如何?

目前OEM订单周期在缩短,平均为2.5-3年,在周期内难以模拟数字,比如2021年订单目前有一部分已经在研发,有些今年下半年已经能量产,目前在产的项目是过去两年签下来的。2021年订单在2022下半年、2023年量产为主。

未来想要重点拓展的白点客户有哪些?

自主品牌,长城广汽吉利等都是重要客户,新势力也有突破。

日系主要是丰田和马自达,欧系南北大众并驾齐驱。

国内三大领域客户未来会坚持推广,显示屏、仪表业务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继续拓宽自身份额。

去年大屏产品在自主品牌有突破,座舱端希望在海外市场同步拓展。

在智能驾驶方面,希望也同样有所突破。

三代座舱拿了长城广汽奇瑞定点,量产节奏如何?三代相比二代价值量提升,是否需要带动更多屏幕?

三代在研高通8155座舱方案,最快今年下半年落地理想x01。相对二代有价值提升,不同主机厂要求不同、价格区间不好判断,三代会是重点推广,是2023、2024项目落地的主打产品。

目前四代产品是预研阶段,未来会披露合作息。

去年增长1000人,人均利润和人均薪酬都在提升,今年人员扩张计划?

人员主要增加在研发人员,增加了1000人左右,应用类产品开发增加,订单大幅增长,前期开发研发人员增加。此外我们也比较注重效率提升,人均利润有提升。

今年会继续增加研发人员,相高端人才带来积极作用。

今年研发费用率会继续下降吗?

会控制在合理水平内,确认的项目研发会坚定投入。

去年投产的新工厂,能过支撑多少产值?产能利用率如何?

目前在建设产能中,下一步会逐步满足产能规划,在惠州原厂区的工厂还在承担部分产能规划。

目前工厂能满足未来几年的战略规划需求,同时也会做一些新的产能规划。

Ipu02同类型竞争者多,如何看待竞争情况?

IPU02是我们的重要产品线,产品爆发应该会在今明年,在中端车型上有很大的需求。

ipu02在头部自主品牌如吉利、广汽、长城,放量可以期待。

英伟达Atlan芯片什么时候能定点?会需要我们额外向英伟达支付费用吗?

今明年可能性大,正常在2024年推出。预计不需要额外支付。

目前智能驾驶毛利率低于座舱,但提升很快,未来两年毛利率能追上吗?

去年提升主要源于规模化+高价值量产品占比提升,比如IPU03占比超30%。未来会继续期待价值量提升,未来希望保持毛利率稳定,非暴利行业。

Ipu01、02和传感器一起供货,03、04是不是缺乏这种商业模式?

我们都是希望提供算法、软件、域控制器、传感器等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我们也是提供整体方案为主,也不排除提供其他传感器硬件单独销售。

到orin阶段车厂是否想把软硬件分离开来,车厂会需要硬件吗?

市场上有不同声音,有些主机厂希望自身打造全栈能力,也有主机厂希望直接的tier1支持,目前我们沟通下来,大部分oem希望提供全栈方案。

德赛做高端智能驾驶全栈方案有阻碍吗?

一直以做全栈方案为目标,部分如传感器等能力确实自身做不了,会和被投资公司一同研发,算法类也会和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开发。具体从域控制器做中间层软的融合,包括自身生产的传感器配合。小鹏做一些数据收集包括表层算法自研。

如何看待和高通以及其他高通合作伙伴的竞合关系?

首先我们认可产业链的开发,共同发展。我们和瑞萨、英伟达、nxp都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我们都怀抱开放的态度。

2021年智能网联下半年毛利率60%,为何环比增长快?业务拆分如何?

我们在成都南京惠州等地都对这一业务有所投入,主要在软件方面,对我们未来的产品线规划不可或缺。在营收方面贡献不大,目前规模小难以体现完整盈利水平。

一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同比还新增了一块股权激励费用摊销。一季度增长主要来自哪些车型和业务?

核心客户和之前差不多,吉利、广汽、长城、奇瑞、小鹏、理想等。明显增幅就是大屏、双屏产品。

另外日系给我们业务贡献不大,但在爬坡,今年给丰田的卡罗拉、亚洲龙一些车型换代,贡献较高。

欧系方面,有供应链+疫情影响。

此前公众号说德赛西威会部署SIP业务?战略考量是什么?未来会有哪些业务协同?

希望在封装业务做相应的尝试,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基础。希望业务在智能座舱、智能领域有一个配合。

Mobileye即将上市,很多人对mobileye的模式更看好,我们是否会有合作?

保持开放态度,目前在智能驾驶领域和英伟达保持深入合作。在mobileye、国产替代方案等都保持开放。

车厂用哪个厂商的座舱,是芯片厂决定的还是车厂决定的?

都存在。有的OEM会指定芯片厂商。大部分情况是,我们和芯片厂商和主机厂先做预研,等推出新车的时候再提供方案。

目前供应链有些阻碍,车厂是否会对车型生产有优先级?

主机厂会整体衡量产能规划。

芯片紧缺有缓解吗?

仍然是相对紧缺的,公司有一些前期规划,目前协同良好。

自动驾驶数据方面,怎么处理数据归属问题?

在主机厂允许情况下,会利用数据做一些产品的迭代支持。

我们主要希望在网联服务,OTA上做一些布局,包括息安全领域、大数据分析等做一些支撑。

芯片厂像高通、英伟达会不会想做一些标准化板卡?影响tier1价值量?

目前没看到,tier1需要很大的资源投入,适合车载端的项目量产。

随着产品复杂度提升,tier1工作量也会越大。

Hud和音响系统的规划如何?

还是聚焦智能座舱产品,hud在预研阶段。

目前看到的我们8155、8295项目不多,未来展望如何?

双联屏的长安产品,多联屏的理想产品,给我们的业绩贡献都在提升。

今年下半年基于8155的第三代座舱产品会有落地。8295第四代的预研在进行中。

新产品的增长趋势是明显的。

主机厂对03、04有白盒化需求,但那种白盒纯硬件,成本没有比我们低太多,还要叠加软件设计投入,性价比不如德赛。德赛具有一个先发优势。如果英伟达下一代产品出来,我们如何保持这种先发优势。

在ipu03、04,ipu03我们一定是有先发优势,包括系统集成、中间层软件设置,04可以基于前一代平台做迭代,投入效率有提升。

我们在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深耕了8年多时间,投入大、工程师多,芯片厂商配合也有积累。

新业务预期,未来要做车身内域控制器,集成了空调、车窗等,预期如何?

我们三大产品线,车身内是属于座舱领域,会基于三代、四代做功能层面融合类开发。

车身域控制器还不是我们的研发重点,目前还是座舱、智能驾驶为主。

去年合同负债增多,是关于研发费用预先支付,能否展开具体内容?合同负债之后的展望?

是Tier1的运营模式,收取研发费用作为预研,比如如果这个跨度超过了去年年末,就会放入这一科目里。

规模要看客户的具体项目。

对比前五大客户的量产情况,我们的财务披露情况有一个滞后,能否展开一下?

不同OEM有差异,一般是销售当月或下月开票,在开票月份进行收入确认。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9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99.76
  • 江恩阻力:140.0
  • 时间窗口: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35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