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储能电芯行业专题报告电芯专用化趋势明显,中国企业加速崛起

  • 作者:西西lbj
  • 2023-03-28 08:59:07
  • 分享: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证券,王蔚祺、李全)

储能市场高速增长,电化学储能蓬勃发展

储能系统介绍

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温控和其他设备组成。储能系统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电池材料/配件、中游的电池/BMS/PCS/EMS、下游的系统集成等环节组成。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电池原材料与配件等构成,其中锂电池与动力电池产业链基本兼容;中游主要由电芯/电池模组/PCS 等环节组成;下游主要为系统集成企业将集成后的储能系统,交付给终端客户。

政策+经济性双轮驱动,储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持续增长。电化学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能量转换效率高、产业链相对成熟等优势,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根据CESA 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功率 205.3GW,其中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装机功率占比分别达到 86.4/0.9/10.3%。 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 7.54GW,同比提升96%。根据CESA数据,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中,锂电储能项目的功率占比达到了93.9%。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储能可以分为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电源侧储能主要起到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调频等功能;电网侧储能主要提供系统备用、延缓输变电设备阻塞等;用户侧储能主要是提高电能质量、调频、参与需求侧响应等。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中电源侧/电源侧辅助服务/电网侧/分布式及微网/用户侧等场景装机规模占比分别为 30.9/32.1/26.6/4.2/6.2%。

表前储能(电源侧储能(含辅助服务)+电网侧储能)政策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中国强制配储政策刺激表前储能市场发展,商业模式演变优化储能经济性。根据 CESA 数据,2021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累计规模达到5.12GW,同比+56%,其中 2021 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 1.84GW,同比+18%,新增表前储能装机1.77GW,同比+15%。 储能配置优化新能源发电灵活性,强制配储政策加快国内表前储能发展。从电源侧来看,配置储能能够有效减少废光废风率、平滑输出功率曲线,提高新能源项目经济效益;从电网侧来看,储能产品能够有效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包括调频调峰、无功调节等)。 2021 年以来,国家在储能政策持续加码。2021 年 8 月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 15%的挂钩比例(时长 4 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国家强制配储政策正式推出。随后各地方政府分别推出相应配储政策,国内表前储能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商业模式优化,增益储能项目经济性。在强配政策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纷纷提出政策补贴优化储能项目经济性。同时,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的提出,通过服务多个发电项目的模式,减少新能源项目初始建设资本开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配储经济性。

美国补贴激励行业发展。根据 CESA 数据,2021 年美国电化学储能装机累计规模达到 6.36GW,同比+115%,其中 2021 年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3.40GW,同比+154%,新增表前储能装机近 3.0GW。联邦政策和地方政策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2022 年 8 月,美国正式发布 IRA 法案,针对储能提出延长ITC 税收抵免有效时间且放宽抵免要求1)抵免有效期延长此前版本2022 年抵免比例开始滑坡,现行版本 2033 年之后再滑坡。2)抵免力度增加税收抵免由基础抵免+额外抵免构成,其中基础抵免额度由过去最高的 26%提升至30%、结合额外抵免后最高可抵免税收的 70%。3)独立储能纳入 ITC 补贴范围。

用户侧储能刚需+电价高企助推发展

国内峰谷价差扩大拉动工商业储能发展。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2年起全国已有 16 个省市的峰谷价差均值达到工商业储能实现经济性的门槛价差0.70 元/kWh,其中,广东省(珠三角五市,1.26 元/kWh)、海南省(1.07 元/kWh)、浙江(0.98 元/kWh)位居前三。2023 年 2-3 月达到门槛价差的省市数量进一步提升,分别达到 19 个和 18 个。当前峰谷价差扩大的趋势未变,随着部分区域的尖峰电价机制建立,给工商业储能带来了更大应用空间。

户储市场高速增长,美国&欧洲引领发展。根据 CESA 数据,2021 年全球户用储能累计装机量达到 1.41GW,2021 年新增装机量 1.37GW,其中欧美地区合计新增户储装机占比近一半。

电价高企+用电稳定性推动户储市场发展1)灾害频发下用电稳定性需求推动户储发展。美国的电力设施相对老旧且各州电网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难以调度协同,在飓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下,居民会出现用电中断等问题。户储能够有效保障居民用电的稳定性。2)居民用电高企,户储经济性明显。近年来通货膨胀影响下能源价格持续居高不下,2022 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天然气价格飙升推动居民用电成本提升。海外居民电价高、上网电价低,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及资金补贴下户储具有较高经济性。

展望2026 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有望达到810GWh

2022 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有望达到 48GWh,我们预计2026 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 810GWh,2022-2026 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03%。分地区来看,2026 年美国/欧洲/中国新增装机量分别为197/185/310GWh;分应用场 景 来 看 , 表 前 储 能 / 工 商 业 储 能 / 户 用 储能2026 年新增装机分别为548/75/187GWh。

储能电芯走向专用化,头部企业份额稳固

电芯是能量存储设备,产品设计与应用场景需匹配

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利用化学反应进行能量存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电池是最主要的储能技术,除此以外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电池也有所应用。2021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7.54GWh,同比+96%;其中锂电池项目的功率占比达到了 93.9%。2023 年初,磷酸铁锂储能系统成本中电芯占比约为 65%左右。

电芯形状、型号与应用场景具有一定匹配关系。按照应用场景来区分,储能电芯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储能电芯、工商业储能电芯、户用储能电芯以及便携式储能电芯。 按照电芯形态来分,储能电芯可以分为方形、圆柱、软包三种。方形电芯性价比高、材料稳定性高,代表生产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圆柱电芯良率高、技术成熟度高,代表生产企业为特斯拉、三星 SDI、LG 新能源。软包电芯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但是工艺难度大、产线效率较低,因此采用该路线的电芯企业较少,代表生产企业为派能科技、ATL。 方形电芯最早从商用车起步,后在储能领域推广。方形电芯单体容量相对灵活,故而在各种储能场景均有应用;而圆柱电芯、软包电芯单体容量相对有限,故主要应用于户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市场中。

按照带电量来区分,储能电芯可分为 20/50/100/200/280Ah 等多种型号。电源侧/电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方面,多采用 200Ah 以上大电芯产品1)成本更低相同容量下,电芯数量减少、PACK 零部件减少,成本得到进一步优化。2)大电芯在后端集成领域装配工艺简化度高。3)BMS 管理更容易串并联电芯数量减少,BMS 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精度实现提升。 户用储能及便携式储能方面,多采用 10-100Ah 电芯产品,主要系1)小电芯产品推出时间早、成熟度高。2)灵活性强电芯单体容量小,能够提高电池与其他零部件的适配性和灵活性,模组形态和带电量也更加多样化。3)优化放电效率电芯数量多能够通过串联提升系统电压,降低电流,降低对系统的干扰程度,提升放电效率。

2022 年下半年以来锂盐价格下跌,储能电芯报价稳步下行。2022 年电芯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达到 87.3%,制造人工成本占比为12.7%。而在原材料成本中,正极成本占比超 50%。2022 年以来,锂盐价格下跌带动正极价格快速下行,从而推动储能电芯报价进入下行通道。从磷酸铁锂正极和电解液来估算,碳酸锂下跌 10 万元/吨,对应电芯成本下降约 0.06-0.065 元/wh。

市场分析性能要求多样化,客户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近年来,储能电芯市场高速增长。根据 SNE Reasearch 数据,2022 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到 122GWh,同比+177%。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256GWh,同比+110%;2026 年需求有望达到 1066GWh,2022-2026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72%。

电芯企业主要客户为系统集成商,下游竞争格局相对分散。系统设计、设备集成、控制策略制定、品牌、质保,涉及了直流侧的电池设备和交流测的变流设备,对储能系统的安全和性能发挥重要保证作用。作为直接并网的主设备,储能系统集成商行业存在较为显著的属地化特性,不同国家的市场主体以当地企业为主,难以形成全球供给格局。储能集成企业主要是将外采或自产的核心组件进行系统集成,以满足终端客户的实际需求。储能集成环节的核心竞争要素在于1)技术储能集成是系统性工程,既要实现核心硬件的适配,又要搭配算法以及对电网的交互,并且要充分保障产品安全、稳定,对企业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2)成本国内项目对于成本要求较高,海外项目成本敏感性相对较低。3)渠道表前储能项目业主资源相对集中,户储本土安装商和渠道商掌握众多资源,故而集成商需与相关渠道密切合作。 在表前储能市场方面,下游多以大型电力企业为主,未来集成企业有望走向相对集 中 。 2021 年 全 球 前 三 大 表 前 储 能 与 工 商 业储能系统集成商分别为Fluence/Tesla/NEC Energy,市占率分别为 11/8/8%。2021 年国内市场中,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阳光电源、比亚迪与海博思创。

在户用储能市场方面,终端需求多样化、渠道分散,本土企业在当地优势显著,因而集成企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2021 年全球前三大户储系统集成商分别为Tesla/派能科技/比亚迪,市占率分别为 18/14/11%。

竞争格局龙头企业份额稳固,国内企业加速崛起

储能电池出货量高增,龙头企业份额稳固,国内企业快速崛起。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122GWh,同比+175%;其中宁德时代出货53GWh,同比+212%,市占率达到 43.4%;比亚迪出货14GWh,同比+211%,市占率达到 11.5%。国内企业如亿纬锂能、瑞浦兰钧、鹏辉能源等份额快速提升,LG新能源、三星 SDI 等海外企业份额下降明显。 电池制造商目前以锂电池为主,未来将有更多钠电池制造企业加入。电池是高密度能量载体,同时占系统成本最大。电池的安全性,即对热失控的管理,以及循环寿命直接决定了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因此目前电池环节也是储能行业价值量最大,技术壁垒和技术溢价最显著的环节。该环节应用在直流侧,同时成本占比较高,未来希望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储能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份额相对集中、二线电池厂份额相对均衡。2022年全球储能电芯 CR1 达到 43.4%,同比+5.1pct;CR5 达到77.5%,同比-10.4pct。同时,瑞浦兰钧、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等国内企业份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从应用场景来看,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 年中国表前储能与工商业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前 5 位的分别为宁德时代/瑞浦兰钧/亿纬锂能/比亚迪/海辰储能;户用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宁德时代/鹏辉能源/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

储能电芯行业的核心壁垒在于 1)认证壁垒行业具有准入门槛,且客户进行产品验证需要较长周期。储能电芯领域尚未有全球统一的标准,而各国针对电芯的电气安全、性能等方面均有其特有的认证标准,如美国 UL、欧盟 CE 等。电芯企业只有获得相应地区的产品认证,才能够获得细分市场的准入资格。此外,在获得市场准入认证后,电芯厂还需要对集成商等客户进行产品认证,认证周期在 3-12 个月以上不等。

2)渠道壁垒集中商资源相对集中,话语权强。表前储能市场方面,下游客户资源相对集中,绑定头部客户(如阳光电源/天合光能/Fluence/Tesla 等)的电芯企业有望获得较高份额。户用储能市场方面,终端家庭用户数量多且没有自主安装能力,需要依托当地经销商和安装商提供安装及售后服务,这就需要电池及系统厂商与目标市场安装商、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渠道进入壁垒高。

3)技术壁垒安全/稳定/一致等性能要求高,户用电芯定制化属性强。表前储能市场中,终端客户的电芯使用寿命长,对于电芯的稳定性、一致性、安全性要求较高,对厂商提出较高要求。户用储能市场中,产品除了需要兼顾稳定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以外,因其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C 端客户对于温度工作范围、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具有多样化需求,因此要求电池厂具有全方位的定制化服务能力。

近年来,储能电芯行业出现结构性供应紧张、表前储能电芯大型化、新技术加速发展等趋势。 1) 表前储能电芯走向大型化。大电芯成本更低、BMS 管理精度更高、装配简化程度更高;因此大型化逐步成为表前储能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众多电芯厂纷纷布局并量产 280Ah 电芯,同时鹏辉能源推出了 320Ah 电芯、亿纬锂能推出560Ah电芯,持续推进电芯容量提升。

2) 优质产能相对紧缺,各类电池企业纷纷加速布局储能环节,2023 年开始产能迎来高速释放期。表前储能市场来看,项目招标普遍要求单体容量在280Ah以上的电芯,2022 下半年以来供应偏紧;户用储能市场方面,50-100Ah 相关旧产线的产品在循环寿命、温度适应范围等方面仍需改进,在2022 年出现优质产能供应相对紧张的态势。在储能市场高速增长且行业公司表现出优异盈利能力的背景下,各类电池企业纷纷加速储能环节布局。例如消费电池龙头企业珠海冠宇已建成2.5GWh 动力储能电池产线、并向户储客户实现批量供货;二轮车电池龙头企业天能股份已建成约 4GWh 储能电芯产能,另外两家铅酸电池头部企业南都电源和雄韬股份也在积极建设锂电产能;电动工具电池企业蔚蓝锂芯、海四达电池(普利特)亦积极推进储能业务布局。

3) 大圆柱在储能领域有望实现快速应用。大圆柱电芯凭借高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较低生产成本等优势,有望在户储领域实现快速渗透。鹏辉能源40 系列大圆柱已向便携式储能客户出货、并在户储客户积极验证;亿纬锂能40 系列大圆柱已实现批量供应;海辰储能大圆柱户储电芯产线 2022 年实现投产。

主要电芯企业横向对比

宁德时代储能产品具备品牌溢价。宁德时代在行业里产品力领先,并且部分产品以储能系统或者直流柜方式出货,2022 年产品单价为0.96 元/Wh(不含增值税),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宁德时代与鹏辉能源储能电芯盈利能力行业领先。宁德时代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2022 年产品单位毛利为 0.16 元/Wh;而鹏辉能源依托在国内外优质储能客户的绑定以及优异的成本管控能力,2022 年产品单位毛利预计为0.18 元/Wh,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产品布局来看,鹏辉能源产品种类丰富,280Ah 电芯多成企业标配。鹏辉能源在小容量电芯方面,具有小圆柱/大圆柱/方形/软包多种解决方案;并且配备了多型号的大容量电芯,以此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展望原料降价优化盈利,渠道、产品力决定竞争格局

短期来看,碳酸锂价格自 2022 年 11 月近 60 万元/吨一路下行,已跌至27万元/吨左右,电池的单位成本有望降低约 0.2 元/Wh。在表前储能市场,项目多采用招中标制度,价格调整较慢,因而锂盐降价有望增厚相关电芯企业盈利水平;在户用储能市场,终端客户成本敏感度较差,成本传导存在更长的时滞,相关电芯企业有望受益。 长期来看,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产品性能和先发布局的渠道优势,有望保持份额稳固;而未来在大规格电芯、钠电池等方向具有技术差异性并且渠道布局持续加速的企业,有望获取份额提升的机会。

钠电池成本低、低温性能优的新型储能技术

钠电池性能优异突出,有望在储能领域快速发展

钠离子电池由来已久,与锂离子电池原理相同。钠离子电池最早由ARMAND团队于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在 90 年代经过产业化推广得到技术应用。从材料体系来看,除了隔膜以外,钠电池与锂电池在其他各材料组分均有明显差异,特别是正极和负极材料变化明显。生产工艺方面,钠电池生产工艺同锂电池类似。

钠离子电池优势主要在于 1)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钠元素在地壳中丰度为2.3%,位居所有元素第六位,显著高于锂元素的 0.0017%。钠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存于陆地与海洋中,获取便捷度高。

2)钠离子电池成本低纯碱价格仅为 0.25-0.3 万元/吨,碳酸锂价格为30万元/吨,原料价格更为低廉。同时,铝箔替代铜箔等也能降低电芯整体成本。假设碳酸锂价格分别为 15/20/30 万元/吨时,我们测算得到磷酸铁锂电芯的材料成本分别为 0.38/0.43/0.50 元/Wh。

我们假设1)钠电池量产初期层状氧化物价格为7 万元/吨,负极价格为8万元/吨,电解液价格为 15 万元/吨;2)成熟期层状氧化物价格为5 万元/吨,聚阴离子价格为 3 万元/吨,负极价格为 4.5 万元/吨,电解液价格为4 万元/吨。由此测算得到,钠电池量产初期层状氧化物体系电池的材料成本为0.60元/Wh,成熟期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体系电池的材料成本为0.34/0.30 元/Wh。

3)低温性能好钠离子电池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40℃-80℃,部分产品在-20℃下容量保持率能够达到 88%,显著优于磷酸铁锂 60-70%左右的容量保持率。4)安全性高钠离子电池经历短路、针刺、挤压等测试后,无起火、无爆炸。钠离子电池无过放电情况,正极可以放电至 0V 而不影响后续使用,进而使得电池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更具安全性。

钠离子电池按照正极材料的不同,可区分为氧化物类(层状结构和隧道结构)、普鲁士蓝类、氟化磷酸盐类、磷酸盐类、硫酸盐类等,其中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类以及普鲁士蓝类是主流的三种正极路线。三种方案各有优劣,预计短期内技术路线仍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层状氧化物(锰酸铁钠、钛酸铁纳等)结构与锂电池三元材料构型相似,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优势,但循环寿命略差;普鲁士蓝类化合物优势在于成本低,不足在于导电性差、循环寿命差;聚阴离子型构型循环寿命突出、电压高,但是比容量低、且部分构型里添加了钒元素成本高。

钠电池有望在储能、二轮车、低速电动车、特种车辆等领域实现快速应用。在储能市场方面,钠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低温性能优异,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具有较优异的能量密度、聚阴离子体系钠电池具有突出的循环寿命,因而能够有效契合表前储能和户用储能市场的需求。在二轮车方面,钠电池有望凭借成本低、低温性能优等特点替代锂电池或部分铅酸电池的份额。在特种车辆方面,钠电池成本低,且能量密度较锂离子相对较低,使得其能够在某些场景中发挥配重功能。钠电池产业化加速推进,千亿市场未来可期。我们预计2023 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需求有望达到 4.5GWh,2026 年需求有望达到 71.6GWh,2023-2026 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152%。

电芯厂加速布局,钠电池产业化持续推进

锂电池企业纷纷加码钠电池布局,并推出对应产品服务储能场景。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首款钠电池产品,预计 2023 年实现产品产业化。2022 年12月,亿纬锂能发布 40 系列大圆柱钠电池,首代产品能量密度超135Wh/kg,循环寿命超2500 次。2022 年 12 月,孚能科技发布两款钠电池产品,其中针对储能市场推出的产品,能量密度超130Wh/kg,循环寿命有望超 1 万次。

新兴企业与部分上市公司跨界布局钠电池,加速推进产业化进展。2022年7月,中科海钠·阜阳全球首条 1GWh 钠电池生产线建成。2022 年10 月,传艺科技钠电中试线正式投产,中试产品能量密度超 157Wh/kg,-20℃容量保持率做到93%以上;目前一期 4.5GWh 产能正建设中,预计 2023H1 投产。此外,同兴环保、科翔股份、普路通等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布局钠电池产业,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储能电芯行业主要企业介绍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储能电池领军者

宁德时代主营业务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池材料等,是全球动力与储能电池行业领军者。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公司在 2022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达到37.0%,同比日高 4 个百分点。公司在 2022 年全球储能市场占有率达到43.4%,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公司 2022 年实现营收 3,285.9 亿元,同比+152%;实现归母净利润307.3亿元,同比+93%。

公司储能产品矩阵完善,携手优质客户谋求长期发展。公司储能产品包括电芯、电柜、集装箱等,覆盖国内外表前储能、户用储能、通备电等多应用场景。宁德时代凭借高比能、长寿命以及安全稳定的电池产品,在海外与Tesla、Fluence、Wartsila、Flexgen、阳光电源等头部集成商开展多区域、多领域合作。在国内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等达成战略协议。

鹏辉能源表前储能与户用储能双重驱动的锂电老兵

公司是聚焦储能电芯赛道的行业领军者之一。公司成立于2001 年,2002-2004年公司积极布局消费电池领域;2009 年推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2011 年推出储能电池。根据起点锂电数据,2022 年公司位列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三、户储电池出货量国内第二。根据公司业绩预告,2022 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0-6.9亿元,同比增长 229%-279%。

公司在储能电池行业拥有先发优势。公司 2011 年涉足储能电池业务,前瞻布局把握发展先机。公司具有电芯到集装箱全方位配套能力,产品循环寿命、功率性能指标领先,产能优势明显。户储领域,公司与阳光电源、古瑞瓦特等合作密切;在大储领域,公司与阳光电源、天合光能达成供货协议;便携式储能领域,公司与正浩科技、公牛集团等展开合作;通储能领域,公司成功中标中国铁塔、中国移动等项目。

亿纬锂能储能业务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司近年来储能业务持续发力,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2001 年以锂原电池起家,后续相继拓展布局了消费锂电池、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等业务。公司电池体系布局全面,现已具有方形铁锂、方形三元、软包三元、圆柱三元、圆柱铁锂等多种解决方案,并在磷酸锰铁锂、钠电池等新体系方面积极探索。根据SNE的数据,2022 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三名,市占率为7.8%。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363 亿元,同比+115%;实现归母净利润35.1 亿元,同比+21%。

公司储能业务增长迅速。公司 2015 年开始布局储能,2016 年参股大型户用储能系统供应商沃太能源,2017 年携手林洋能源提升产品实力。2021 年公司与PowinEnergy(全球前五的储能系统集成商)签订 2 年供应合同。此外,公司与华为深入合作并为其配套储能产线,深入布局电力储能领域。公司积极布局通、电力、家储等多市场,并携手华为、沃太、Powin Energy 等优质客户,我们预计2022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有望接近 10GWh。

派能科技户用储能系统行业领先者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锂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09 年,设立之初就聚焦于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等业务。2010 年,公司推出通备电等产品,为三大电运营商供货;2017 年,公司预装式 MW 级集装箱储能系统正式商用;2021年,公司在全球户储系统市场中出货量排名第二。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2亿元,同比+192%;实现归母净利润 12.7亿元,同比+302%。

公司渠道布局深入,与海外客户深入绑定。公司产品已通过国际IEC、欧盟CE、美国 UL、澳洲 CEC 等全球多地区认证,是行业内资质最全面的厂商之一,获得了全球众多市场的准入和布局机会。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与英国优质光伏供应商Segen/Midsummer,德国 Sonnen/Krannich 等在户用储能领域密切合作;国内市场方面,公司与中兴通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在通讯备电领域积极合作。

海辰储能快速进击的储能行业新军

公司专注于储能电池业务,近年来业务拓展飞速。公司成立于2019 年,成立之初就聚焦于磷酸铁锂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公司现有研发团队人员超1000人,已申请核心关键技术专利超 1000 项。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 年公司成为国内表前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的企业。 公司聚焦储能专用电池,推出大容量表前储能产品与大圆柱户储专用电池。公司自创立之初,就聚焦于储能场景专用电芯。2022 年8 月,海辰储能发布首款300Ah表前储能专用电池和大圆柱户用储能专用电池。公司已开发具有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 25Ah/50Ah/280Ah/300Ah 等专业储能电池产品。

公司产能加速扩张,携手优质客户协同发展。公司现有基地主要为厦门一期15GWh项目,厦门二期 30GWh 有望在 2023 年全部投产,重庆基地一期项目部分产能也会在 2023 年底投产。目前公司规划 2025 年产能扩张至135GWh 左右。公司在表前储能和户储方面积极开拓,目前客户包括南方电网、国网福建综合能源、山东电建、东方电气等,并与许继集团、宁波双一力、卧龙储能、Sun Valley、宜春科陆、新源智储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瑞浦兰钧背靠青山实业的锂电池新军

公司成立于 2017 年,是青山实业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布局的首家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方型铝壳刀片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面向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及储能等领域。2022 年公司在全球储能电池市场中排名第六,市占率达到6.1%。2022 上半年公司营收超 40.2 亿元,同比+504%;亏损6.1 亿元。

公司动力与储能双轮驱动,产能扩张扎实推进。截止2022 第三季度,公司电池产能扩张至 32.7GWh,2023 年底公司计划产能增加至70GWh,2025 年扩至150GWh以上。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与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车等密切合作。储能电池领域,公司产品覆盖 50-302Ah、具有多容量产品布局,并且与阳光电源、艾罗能源、古瑞瓦特、固德威、苏文电能、科陆智慧能源等在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方面密切合作。

国轩高科磷酸铁锂电池头部企业

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5 月,为国内最早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以来,主要聚焦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近年来积极布局三元电池等技术路线。2022年,公司在全球储能电池行业排名第八,市占率 4.5%。根据业绩预告,公司2022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达 211-239 亿元,同比增长 114-13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2-3.2 亿元,同比增长 116-214%。

公司 2014 年开始布局储能,产品包括储能电芯及电池组、集装箱储能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表前储能、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等领域。在国内市场,公司与华为、中国铁塔、国家电网、中电投、许继集团、皖能集团、晶科能源等密切合作;在海外市场,公司与日本 Edison、美国 Invenergy/Moxion、Nextra 等积极合作。

普利特收购电池企业海四达,加码储能业务布局

公司主营业务为改性复合材料,收购海四达拓展业务布局。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为同济大学普利特化学研究所,自成立之初就专注于汽车用改性材料等领域。2022 年 8 月公司完成对江苏海四达电源的资产重组,现持有其约80%股权。海四达电源主要产品为方形铁锂电池与三元圆柱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通备电等领域。根据业绩预告,普利特 2022 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742%-953%。

公司储能布局加速推进。公司储能产品以 100Ah 和280Ah 方形电芯为主,户储客户涵盖大秦、沃太等,通储能客户涵盖中国移动、中国铁塔、Exicom、中国联通等。公司现有 1GWh 方形铁锂产能,1.3GWh 锂电和钠电共产线有望在2023H1建成,另有 6GWh 产线在 2023 年底建成。到 2023 年底,届时公司电芯产能有望达到8.3GWh。

中创新航动力电池领先企业,积极拓展储能布局

公司是国内排名第二的独立第三方动力电池企业。公司成立于2015 年,主营业务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品。2018 年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转型,产品开始重点聚焦下游乘用车市场,并实现了快速发展。2022 年公司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3.9%,排名第七;根据高工锂电数据,中创新航在国内表前和工商业储能出货中排名第十。

公司储能业务加速布局,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产品来看,公司积极研发储能大电芯产品,电池单体容量达 280Ah,循环寿命达1.2 万次,能量效率达到97%,产品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产能来看,公司成都一期一阶段10GWh 项目在2022年 9 月开始试生产,并实现 280Ah 产品生产下线;一期二阶段10GWh 项目预计2023第一季度投产。应用场景方面,公司目前积极布局大型储能领域,并向零碳航运、家庭储能领域快速拓展。客户方面,公司已经与平高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投、龙源电力等开展合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详见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12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12.12
  • 江恩阻力:13.64
  • 时间窗口:2024-07-01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3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