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独家】药明、复星、恒瑞、石药上榜,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重磅发布!

  • 作者:猪毛在飘
  • 2022-09-04 20:53:11
  • 分享:

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榜单结果呈现出疫苗领域在新冠疫情下的独特角色,也体现出生化类制药工业在政策因素影响下无奈的各自“挣扎”和中药制药企业在产业政策无限利好中,自身实力的左支右绌。

2022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以下简称“20强”)榜单,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只是老朋友排序上的前后落差,不止反应出市场情绪,也代表着这些公司在适应产业发展新周期时,是否做到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战略动作的敏捷。

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

注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评选标准及相近数据,请参阅E药经理人专题深度报道。

疫情大背景下,迈瑞医疗与智飞生物已经连续两年位居20强冠亚军,此前,排在同样位置的是恒瑞和中国生物制药,或者恒瑞和石药。今年,这三家被行业誉为“创新转型三剑客”的排头兵,仍然紧密排在一起,分别位列第11、12、13位,它们的位置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二级市场投资者眼中,生化类制药工业在整个医疗产业里过去一年的表现合格,但不够好。

生化类制药工业公司中,需要提及的还有两家公司复星医药和华东医药。

前者作为20强评选14年来入榜10次的上市公司,尽管在排序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腰部,但在宏观经济环境和中观产业政策多变的当下,战略稳定性值得肯定。排除外部政策等复杂因素,复星医药与BioNTech的合作,足以看出其对前沿技术跟进的密切程度。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CEO陈启宇在2022年接受E药经理人融媒体采访时表示过,“从研发角度来说,适度去承受一些‘早’的风险,要好过晚介入带来的高成本”,这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药企在布局新赛道时的产业逻辑。

另外一家值得关注的是华东医药。这家公司14年来四次入榜,分别是2010年、2016年、2017年和2022年,这三个阶段恰与华东医药不同发展阶段相吻合。2009年,华东医药上市10年,当年净利润增长超50%,两年后,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元;2016年前后,华东医药两大产品百令胶囊和阿卡波糖格局形成,并实现公司总体营收超200亿元;2022年,则是在经历集采低谷后,华东医药凭借在产业界看起来“疯狂”的BD节奏,进入到业务转型和产品线“精进”的新阶段。从集采后的业绩重创,到现如今华东医药第二条多元化增长曲线的打造,体现出来的是它的战略适应能力。

中药方面,3家公司入榜,除了每年都会上榜的云南白药外,还有片仔癀和以岭药业。

片仔癀是近5年来的“常客”,其总市值曾在2022年短暂超过了恒瑞,虽然只保持了两天,但也似乎在讲述着,上市公司竞争力,除了硬核研发创新外,还需要跟市场投资者的语境同频共振。

以岭药业2021年首次入榜,今年蝉联20强,排位从之前的18升到14。以岭药业的入榜和提升大部分可以归因为疫情,而站在“闪光灯”下,让产业界更了解它后,有投资人把中药创新突破困局的希望寄托到它身上。接下来,以岭药业是否可以实现该项“重托”还需时间验证,毕竟此前这种赞誉后的压力,另外一家中药企业也背负过,结果是从2012、2013年达到顶峰后,逐步下滑,2020年后,这家公司就没再榜单中出现过。

医药服务方面没有悬念,药明系两家公司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以及凯莱英三家公司入榜。其实若不是总榜规则所限,进入到20强榜单的CXO公司会更多。这从20强的子榜单—202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10强就可以看出。

2021年中国二级市场的资本故事围绕着两类公司展开,一类是CXO公司,另外一类是新冠概念股。不过,CXO的故事还能讲多久,2022年上半年似乎已经显露迹象,比如,药明康德“好看”的半年报事实上并没有给股价带来太多的波动。

医药商业方面只有上海医药一家入围,这家地处上海的医药工商业“巨鳄”,从财务层面看,商业板块之于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影响了其工业板块的资本市场表现。但是从公司属性层面而言,产业界对它的期待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样貌。

总体来看,2022年的20强榜单结果呈现出了新冠概念股在疫情下的独特角色,也体现出了生化类制药工业在政策因素影响下无奈的各自“挣扎”和中药制药企业在产业政策无限利好中,自身实力的左支右绌。

从2009年开始,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评选已经历时14届,我们试图从榜单演变背后的产业逻辑中,找到医药企业基业长青的标准。

14年来,我们发现,医疗健康产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使命未变。作为满足民生需求的重要板块,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使命是要满足人们不断进化的健康需求。但从2018年国家大部制改革,再加上“共同富裕”这一宏大目标的影响下,使得产业因政策而带来的自变量变得复杂、多元,并导致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这一因变量元素,更加变幻莫测。这也意味着,老牌传统药企夯实核心竞争力,新生代创新药企勾勒公司想象力,这一套在经济政策环境多变的当下不灵了。

新周期已至,每一家公司都要脱胎换骨。

在这个由全球经济周期、疫情不确定催化、产业政策多变、资本市场悲观等因素叠加而呈现出来的新周期里,医药企业面临的普遍状态是挑战多、问题多、生存不易。但就像我们14年来所观察到的,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医药行业面对的是亘古不变的基本面人在生命不同阶段越来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由此决定了医药产业本质是为人的健康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

因此,当新周期“兵临城下”,试图与历史经验积累起来的产业发展逻辑一搏高下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不管是谁,都需要做到的是战略适应力。而支持战略适应力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理解政策因素之于产业发展基础逻辑的演变、在产业升级中占据有利位置、理性认知创新技术进化与创新本质的辩证关系、充分探究数字化从工具演变为生产要素后的影响力。

解题“共同富裕”下的医药产业基础逻辑

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乐普医疗、复星医药、华兰生物、翰森制药、汤臣倍健、贝达药业,这8家公司放在一起有三个共性。其一,很明显,都是医药类公司;其二,相对明显,都是上市公司;其三,不太明显,它们都同在一份名单里,这份名单被投资圈称为“高盛共同富裕概念股”,该名单的背后逻辑,被财经类媒体解读为“高盛在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国情的认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整体性概念。中国社会正在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速度优先时代,走向追求更安全和更公平的共同富裕时代。这个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各行各业,医药产业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大背景下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则是被广泛认知定义为创新性和市场属性的医药公司,该如何界定其政策引导下的社会属性,这可谓是一个隐秘但重大的必答题。

“2021年,我觉得产业关键词是集采、各显神通的创新转型、新冠疫情,而到了2022年,产业关键词里,除了集采、新冠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就是在国家‘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定位。”一位20强药企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药企当家人首次提及这一问题。一家中药企业CEO在深度分析之后,曾讲过他的理解,他认为“共同富裕”目标下,国家层面会增加对医药健康服务提供商增加更多公益、慈善等社会功能的期待,希望企业可以将利润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服务,或者从更多有益于人民健康的服务中收获利润,尤其在扶贫和特殊人群的医疗保障中。

事实上,兼具商品与社会属性的药物,该如何在其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间取得平衡,一直以来都是这个产业背负的核心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集采、国谈等以降价换取某种准入资格的动作,也可认为是药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上述20强药企负责人表示。

也有部分产业人士从新医改目标中去寻找“共同富裕”下,药企应具备的使命与担当。在新医改任务清单中,“强化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一条,除了“三医”政策上的助推外,企业也应自觉校准其经营动作。

“‘加快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上市’这一条尤其重要”,一位MNC政府事务负责人表示,从2021年《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开始,药监、医保、医疗各个部委发布的政策指向里,都“埋”下了“临床价值”这一主线。

2022年8月9日,CDE连发三条“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指导原则,涉及到临床设计、实施和试验获益-风险评估,串联起来三个指导原则的基础就如文件中描述的那样,“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是指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视患者为主动参与者、以临床价值为最终目的,该理念已成为当前药物研发的核心指导思想。”

此外,基药目录更新,虽然只见风吹草动还没实际行动,但2021年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这一被业界理解为基药目录更新铺路的政策,也将临床价值作为了重要评价内涵。

药价谈判也是如此。“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针对确实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医保专家还是会‘手下留情’的。”曾参加药价谈判的一位创新药商业化负责人认为,在支付方的取向上,创新药是否有临床价值,最终获得的支付价格会有差异。

事实上,这样的医药产业基础逻辑认知,已经体现在部分药企的战略规划里,一家20强药企的首席战略官旗帜鲜明地表示,其所在公司的BD战略,已经从此前的“有”,调整到现阶段的“优”,“有”会陷入内卷,而“优”则好一些。

从有到优,产业格局待定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主要由两类公司组成,化药和中药企业。如果延展到产业链上,可能还会包括原料药企。2009年E药经理人融媒体联合和君咨询首次评选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时,上榜的公司主要为以上三类。彼时,化药企业靠仿制药和防创结合药物构建起自身在产业中的角色和地位,而中药企业主要靠中药保护品种和独家品种、保健品“打”天下。

随后的两次产业升级都源自政策。

2015年药审改革后,医药工业整体格局演化成传统药企与创新药企分庭抗礼,中药仍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创新”色彩难以界定,而较少被提及。

2018年开始,医药产业进入到集采纪元,也开启了产业升级中的又一轮格局分化,这次发生在传统药企内部。

按照产品结构分,传统药企又进一步细化为仿制药企业和以仿制起家立志创新转型的药企,而后者又可以再细分为,正在转型、阶段性完成转型和已经完成转型的传统药企。

事实上,在“不创新没明天”的大语境里,很少有公司会承认自己是仿制药企,但产品结构不会骗人。在集采常态化的当下,这类公司的发展路径其实相对清晰,仿制药做好上游原料药把控,生产上精细化管理,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前提下,缩减成本,利润最大化。

颇具挑战的是以仿制起家立志创新转型的药企。

在集采重构行业格局和固有认知的当下,企业自身转型的速度没有跟上集采对产业格局重塑的力度。所有的公司都没有准备好,即使是行业头部公司。恒瑞、中国生物制药、立泰、甘李、长春高新、华东医药等,集采前,它们在某个细分领域占据优势,但在集采大势的冲击下,无一例外承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股价震荡,几乎每家公司近几年的年报,都会用浓墨重彩的笔调讲述对自己业务的影响。

2021年,恒瑞年报显示,自2018年以来,恒瑞共有28个产品纳入集采,中选18个,平均降幅73%。其中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产品,2021年收入下滑55%,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产品,2021年收入下滑37%。折算成绝对值,这14个产品仅在2021年就因集采减少了超过25亿元营收。2022年这种影响仍在继续,第五批集采中标的8个产品,在2022年上半年仅收入2.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6亿元,同比下滑88%。

胰岛素细分赛道的本土领军企业甘李药业也因胰岛素国家集采后的首个财报预披露迎来跌停板,2022年半年报显示,甘李药业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8亿~2亿元。长春高新也是如此,尽管生长激素还未被国家集采纳入,但地方联盟采购任何风吹草动,长春高新的股价都会顺势波动。

不过也有好消息,在这场集采、企业基本面、资本市场的对抗赛中,早入局者,已经开始通过转型,逐步“消解”集采压力。

中国生物制药、华东医药近期的年报中,都呈现出积极号。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中表示,前四批国家集采对公司业绩影响已经基本消化完毕,创新药收入达到64亿元,占比为24%;华东医药2022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其工业板块核心公司中美华东实现营收27.1亿元,同比增长16.2%,这意味着华东医药已在扭转下降趋势,业绩逐渐进入增长通道。

但医药人都明白,这些向好的号,也仅仅是向好,离完成产业升级的重任,还需时日。产品结构里,创新药营收占比超过50%,对于传统大药企而言,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坚这些头部大药企凭借此前自身的资源积累能够完成产业升级,但集采仍在继续,且被纳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给到所有药企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一位产业投资人表示。

更严峻的是,转型中的传统药企,不止要承受适应集采后时代所带来的业绩影响,卸掉“历史包袱”,还需要同2015年后集聚起来的创新力量在创新赛道上一比高下。“从这个角度看,正在转型中的创新药企,和不需要转型只用快速实现商业化的创新药企,在未来5年里,行业排序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位产业投资人表示。

恒瑞在2010年左右,押注肿瘤药这条赛道,并坚持持续创新,成就了它的产业地位。接下来,谁能在集采后时代完成自身产品结构升级,成为下一个“制药一哥”,随着恒瑞2022半年报的发布,产业界认为不确定性又增加了几成,尽管从E药经理人融媒体联合科睿唯安发布的另一份“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榜单中,恒瑞已经连续四年位居榜首。“也许那些目前总市值在300亿~500亿元左右的创新药公司,能“跑”出来几个,颠覆掉目前格局。”上述投资人表示。

不过,这个判断的基础是,那些醉心科研的科学家创业者们,能放下对技术光环的执念,认真思考中国医药产业除技术之外的真实世界。

技术进化里的创新思辨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尽管药审改革已经历时7年,集采已运行4年,医保目录常态化更新也有近3年,技术赛道也是风起云涌,从PD-1、ADC、CAR-T、RNA、PROTEC、双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每个技术或赛道热点都被“爆炒”一遍后,传统药企与创新药企的老板们间那一道微妙的分界线仍然稳健地“竖”在那里。

传统药企讲国家宏观环境变化、政策引导方向、商业模式重塑、药品渠道与终端布局;而创新药企则讨论某一赛道技术沿革、特定靶点成药性分析、细分领域海外在研管线格局等。

这种差异虽无关高下优劣,其存在的合理性解释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产物,但某种意义上而言,体现出来的却是中国创新生态里科学家创业者的“不接地气”。因为只要立足于中国发展,不管是创新药企还是传统药企,作为一个以公司存在的主体,其掌舵者对产业形势的把握,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都需要关注到,并理解后内化为公司战略。比如几乎所有科学家创业的公司,都高估了技术对药物最终形态的影响,而忽略商业化才是最终衡量此前所有付出的重要标尺。

不过,这种微妙的分界线开始有打破的迹象。近期在一场以科研人员为主的行业会议上,那些此前只关注研发、技术赛道的医药人,开始讨论集采对创新药的影响了,尽管他们有的人可能还没分清楚集采与国谈,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虽然概念略有混淆,但结论却出奇的一致任何药物必须有临床价值,才能带来商业价值,才能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看似为行业通识的描述,事实上让“抓住”政策东风,在资本“热钱”的护航下,切入到中国创新药研发中的科学家创业者们真实地认知到并践行,确实花费了一番功夫,也交了不菲的“学费”。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有一句名言“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把场景换到医药行业,无论何时,临床价值是医药行业永远不变的事物,而商业价值是随临床价值上下波动。

2022年6月,在微解药首届生命科学直播节上,E药经理人融媒体对话王磊、吴晓滨、陈启宇、何如意、刘勇军等10位行业领袖,研判下一个创新周期。

10位共有超200年医药从业经验的意见领袖,针对过去几年的创新实践,认为上一轮创新大爆发为产业未来生态,积淀了五项有生力量,分别是高端研发创新人才的聚集、监管理念的国际化接轨、本土药企在研管线前瞻布局、具备企业家潜质的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实力深度认知。

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过去几年创新探索也验证了,医药创新有5个“行不通”首先是仅为了融资,而不是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立项,行不通;Biotech仅将技术竞争力局限在国内,而不是全球,行不通;Biotech全都要立志做成Pharma,行不通;Biotech都去自建商业化,行不通;药企不去海外市场开疆拓土,行不通。

那么面对融资寒冬、项目“内卷”,该怎么办?比较切实的思路是先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再思考未来怎么“活得更好”。进入2022年,为了活下去,很多创新药企开始奋起一搏,比如重估公司内在价值链优势,切入到CDMO赛道;增加变现方式;比如忍痛割爱,将撑起公司一半以上估值的已上市药品卖出去换来现金流;更多的则是“挥刀自宫”砍掉自身管线。

有意思的是,有的在2022年砍掉管线的公司,其创始人两年前可能还跟产业界讨论,资本热钱与产业泡沫的关系,并认为,产业里有点泡沫未尝不是坏事。

数字化工具升级后的想象力与冲击

现实已经很骨感,但未来可能也并不丰满。数字化浪潮,裹挟着对医药产业的颠覆力量已经“冲”了进来。

医药健康+IT技术的融合,从之前的息化、互联网化,已经演进到数字化阶段。疫情催化下,医药健康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数字技术,并祭出数字化、数治化、数智化概念不一,但内涵基本相似的转型战略。

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医药人对数字化的理解,仍然基于应用层面,关注的角度在于使用数字化的手段,助益原有业务的降本增效,比如AI+药物研发、临床研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尤其在集采、国谈等产业背景下,使用数字化营销方式确实能够在存量市场外,开拓出部分增量市场。但若将数字化看作一个正在依靠数据力量构建起来的针对人健康需求满足的完整生态,那么这个数字化生态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将是颠覆式的。

简单分析,人的健康需求分为两个阶段,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一般意义上制药企业服务链条主要体现在疾病管理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药物提供上,尽管有的制药公司也在通过各类数据化方式,为健康与亚健康人群提供一些健康与疾病管理相关服务,但其目的仍然是围绕着其商业目标展开。

而数字化生态中的健康管理则恰恰相反。普华永道思略特2021年曾经调研访谈了150位医药行业高管,其中有78%来自生物制药,访谈结果结合普华永道思略特的自身预判,他们认为在2035年左右,一个融合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LIFEcare体系”将会出现。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医疗将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数字化和预防化,并将解决方案无缝融入日常生活。

普华永道思略特认为“LIFEcare体系”下,生物制药企业可扮演的角色有三类,分别是解决方案商、疾病和健康管理适配商、基础设施商。其中解决方案商主要针对特定疾病或健康管理需求提供个性化和价格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创造价值;疾病和健康管理适配商采取平台战略,不断整合参与者与解决方案,利用数据分析,为每位客户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解决方案,创造价值;基础设施商主要为LIFEcare体系提供物理和技术基础。

看到了吗?在整个链条里,治疗性药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正在被融入到一个个解决方案里。

其实,不管这个带着美好愿景的“LIFEcare体系”何时实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的当下,在大多数药企SFE体系建设与工具使用还不成熟的现实中,也到了中国本土药企的掌舵者们,跳脱出原有商业模式的固有思维,抛开集采、国谈、靶点、赛道等话题场景,从更高维度,盘算下医药公司的使命,和自己公司的未来。

在9月16~18日举办的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将对竞争力系列奖项进行颁奖!

此外,本次会议邀请政府领导、院士、TOP机构专家以及头部药企负责人探讨医药新周期的脉搏与策略、前沿技术与协同创新、全球合作和产业整合;重磅推出核酸药物、细胞与基因、BT+IT等热门赛道技术论坛,创新路演大会,年度十大研报等,精彩尽在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0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32.63
  • 江恩阻力:36.25
  • 时间窗口:2024-05-20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66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