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返回主站
F10资料 推荐产品 炒股必读

假如失去地产,房企能搞“医疗”吗?

  • 作者:why
  • 2020-02-17 00:39:55
  • 分享:

|内幕君

马云曾经断言,“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会出现在大健康领域。”

那时候大家觉得马老师在打广告,阿里重金布局大健康产业,马老师当然要这么说了。

直到这次疫情发生后,互联网诊疗爆红,港股的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迎来大涨,阿里健康甚至一天涨了200亿市值,小伙伴终于醒悟

捕捉风口,永远是姓马的跑得快。

今天马老师的阿里又火了,其全新的AI诊断技术仅用20秒就能判读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准确率达96%。一位新冠肺炎病人的CT影像大概在300张左右,医生肉眼需要花5-15分钟。

除了马云、马化腾、马明哲涉足医疗大健康,这些年来,投身其中的另一股势力来自财气逼人的地产圈。据乐居财经统计,截至目前,多达39家房企“涉医”,包括碧万恒融四巨头。

于是就有人开始想象,地产光景不如前,而大健康产业通过此次“洗礼”,未来似乎大有可为,房企可否干上一票?

01

我们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健康产业?

按照人类生命周期“生、老、病、死”四阶段划分,大健康包括“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养生养老”。

也就是说,成熟的大健康产业不仅要“治病”,还要“治未病”,要让人们“生得优、活得长、少得病、病后有得治。”

先谈谈“治病”环节的情况——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

这次疫情让两个常态问题集中暴露,一个是人均医疗资源匮乏,一个是基层医疗单位功能缺失。

不说疫情期,就是平日里医院也是人满为患,莆田系的除外。在一二线城市,很多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时,常常会被告知要等床位。

而基层医疗的缺失同样暴露无遗,此次大量疑似患者涌向三甲医院,分级诊疗制度近乎虚设,基层医疗体系没能很好地起到初步诊断的作用。其实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真正起到预防、阻断、安抚作用的恰恰是基层医疗单位。

大家都涌向大医院,势必造成大医院医疗资源超负荷。这说明一个问题,老百姓病还是不任基层医疗机构,是大家偏见所致?

不。是它们确实能力有限。

头疼脑热或者拔个牙,你可以去社区医院搞定,但凡病症沾上那么一疑难杂,还得往大医院跑。内幕君认识一个哈尔滨的小伙伴,有回被鱼刺卡喉咙了,不深,就上家附近的社区医院,想让他们帮忙拔一下刺,结果人家说你得去大医院拔。

学医出身的小伙伴不这个邪,她说自己都能到刺,拔一下哪有那么难。就找牙医买了一次性使用器械盒,拿着里头的小镊子,自己一顿操作拔掉了。此操作难度系数不小,没有经验请勿模仿。

内幕君自己也去过几趟社区医院,发现就诊人数最多的是理疗科,一堆老年人在那接受针炙、拔罐、牵引、按磨。医师跟我说,来诊疗的基本都是老者,因为能刷医保卡,还有人陪着聊天,老人家开心。

2009年至今医改走过10年,我们会发现,全国医疗机构数量总体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

如上图所示,200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是91.7万家,2018年是99.7万,9年时间仅新增了8万家,而且都是些民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2010年到2018年底,基层医疗机构新增近4.2万家,民营医院新增1.4万家达2.1万家。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数量日渐缩收,从2010年的1.38万家降为2018年底的1.2万家。

但是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数,并没有随之减少。2018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数是30.5亿人次,比2010年多出12亿人次,而2018年同期民营医院是5.3亿人次。(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这么总结,医疗资源表面在扩增,但却很难算得上有质量增长。

02

医改十年,给民营医院提供了野蛮生长的土壤,社会办医参差不齐。

不过生长有限度。

民营医院大部分集中在医美整形、口腔、眼科、妇产等医疗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专科领域。比如莆田系就搞了很多男科医院、不育不孕医院。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已超2万名,其中99.99%是国家队的,也就是公立医疗系统的。有个别非公医疗队参与了“最美逆行”,占比微乎其微。

说明一个问题,非公医疗市场仍不成熟。

总的来说,在治病环节,我们面临着人均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医疗缺失、非公医疗不成熟三大问题。

至于“健康管理、康复智能、养生养老”这三环更遑论了,需求大,缺口也很大。中国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与此同时,还伴随着重大疾病年轻化、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趋势,这些都亟待成熟的“大健康产业”来排忧解难。

早在2013年,国家层面已经提出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健康服务业总规模8万亿元以上。

这个产业集群咱目前还没到,有缺口就意味着有市场,光靠政府做不了这么多事。

后来“健康中国”战略又提,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

16万亿,可以想象这块饼很大。

加之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国医疗体系诸多问题,医改势必加速,政府会加大宏观政策和执行层面的改革力度。同时也将更加鼓励发展大健康产业。

而对于社会层面而言,这场疫情之后,公众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将史无前例被激发。“美好生活”从来没有这么被渴望过。

因此资本入局是有机会的,理论上,房企是能搞医疗的,能搞“大健康产业”。

但不意味着谁都能分一杯羹。

03

2012年前后,一批房企率先入局大健康。

那时候老大万科抛出「地产白银时代论」,威力和“活下去”差不多,于是一群小弟们纷纷开始寻求多元化,又恰逢“医改东风”迎面吹,所以就有了房企扎堆布局医疗大健康的现象。

头部房企里最先“求医”的是万科,那会万科还是老王的时代。

2010年-2011年之间,王石密集考察了台湾地区、美国、韩国多家民营医院,与此同时,万科申请在深圳办医,最初想规划一家有500张床位的非营利性三级儿童医院。

但过程一波三折,光拿地就拿了三年,后来又遇各种因耽搁至今。万科在广州、北京投资的康复医院倒是相继开业了。

       万科广州蕙心医院

万科之后,碧恒融在最近几年相继入局。

去年,碧桂园领投了国内最大的非公医疗集团「企鹅杏仁」,旗下大健康管理着(包括委托经营管理)广州安和泰妇产医院、珠海安和泰社区医院。

许老板和孙大侠做事总是大开大合恒大一入场就收了个上市公司,改名恒大健康,布局“医美”、“社区养老”、“高端医院”、“分级诊疗”业务;融创则是花10亿携手清华大学,校企共谋医疗事业。

这份价值10个小目标的事业包括,2家医院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医院、清华大学附属融创青岛国际医院;3个中心一家医疗人才教育中心,一家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以及智慧医疗研究中心。

除了四巨头,房企“涉医”榜单上还有

万达、世茂、富力、中南、绿城、远洋、融侨、泰禾、保利、荣盛、绿地、万通、鲁能、银城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为数不多支援湖北的非公医疗,就有来自碧桂园核心联盟企业广州安和泰妇产医院和绿城心血管医院的医护人员。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目前来,这些房企布局“大健康”的方式主要四种,即医疗地产开发、医院投资运营、医药器械与服务、其他非医疗业务服务。

医疗地产开发没什么好说的,重在开发。养老地产也差不多,加入康养元素,归根结底还是地产,房企有先天优势容易做成,目前做得最成功的应该是万科。不过郁亮说了,“我们做的是养老服务,不是养老地产。”

非医疗服务范围广,其中医院物业管理,协同性高,房企同样具备优势,比如龙湖智慧服务率先跨界,已经成功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标准。

医药器械领域,目前房企涉及较少,最近有动作的是格力地产,前几天宣布成立医疗科技公司援产口罩。

这里头医院投资运营门槛最高,要烧得起钱。房企没有运营医院的经验,想开医院都得找医疗机构合作,合作了就会产生高昂的管理费,家底薄的房企到这一步就怂了。所以玩得起的,都是万达、恒大、融创、万科、绿城这类第一梯队的房企。

走到这一步算是踏入专业医疗领域,但求回报还得耐得住寂寞,“大健康”讲究精耕细作,高周转那套行不通。

恒大健康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营收31.33亿元,仍处于亏损阶段。马老板的阿里健康也还没赚到钱。阿里健康连续亏了9年,2019年才开始到扭亏为盈的曙光。

总的来说,目前房企系的“大健康”布局均未成气候,还没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

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个朝阳行业,比地产更具想象空间。

04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预言,21世纪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世界“财富第五波”。

前面四波是汽车、房地产、IT和互联网。

接下去,赚了第二、第三、第四波钱的人,要开始抢收第五波了。


温馨提醒:用户在赢家聊吧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中出现任何联系方式与本站无关,谨防个人信息,财产资金安全。
点赞0
发表评论
输入昵称或选择经常@的人
聊吧群聊

添加群

请输入验证信息:

你的加群请求已发送,请等候群主/管理员验证。

时价预警 查看详情>
  • 江恩支撑:6.57
  • 江恩阻力:7.39
  • 时间窗口:2024-05-20

数据来自赢家江恩软件>>

本吧详情
吧 主:

虚位以待

副吧主:

暂无

会 员:

169人关注了该股票

功 能:
知识问答 查看详情>